34個合作社聯手 托起牧民新願景
“今年,我們(men) 就能吃到紅原產(chan) 的犛牛奶冰淇淋了。”2月17日,海拔3500多米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綠色產(chan) 業(ye) 園內(nei) ,63歲的八寶高興(xing) 地說,從(cong) 上海采購的冰淇淋生產(chan) 設備很快就要運回來了。
八寶是紅原縣更攀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聯合總社的社長。在他的帶動下,從(cong) 2016年5月成立至今,該聯合社的產(chan) 品涵蓋犛牛肉、奶及化妝品係列,生產(chan) 的犛牛酸奶、肉醬等成為(wei) 直供的航空食品。
“抱團發展,不僅(jin) 避免了惡性競爭(zheng) ,還提升了產(chan) 品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紅原縣政府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僅(jin) 去年一年,更攀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聯合總社就帶動全縣5046名貧困人口人均穩定分紅190元。
抱團發展提升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
紅原縣是阿壩州唯一的純牧業(ye) 縣,當地農(nong) 牧民主要靠養(yang) 犛牛為(wei) 生。
近年,依托犛牛資源,紅原已相繼成立34個(g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多數是生產(chan) 犛牛肉、犛牛酸奶等常規產(chan) 品。
“僅(jin) 犛牛酸奶,全縣曾經有近10個(ge) 合作社在生產(chan) 。”在紅原縣科技農(nong) 牧局副局長郭榮華看來,合作社規模小,產(chan) 品同質化現象嚴(yan) 重,加之沒有統一品牌,技術創新不足,競爭(zheng) 力不強。
如何綜合開發利用犛牛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帶動牧民脫貧增收?這也成了當地黨(dang) 委、政府最棘手的一道考題。
紅原縣經過多次摸底調研,探索出“合作總社+企業(ye) +基地+牧戶”的抱團發展模式,投入9000餘(yu) 萬(wan) 元資金,整合全縣41個(ge) 村集體(ti) 經濟、34個(ge) 合作社,統一成立更攀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聯合總社。
“以前是單打獨拚,成立聯合社意味著統一生產(chan) 、銷售,且更專(zhuan) 業(ye) 化。”郭榮華說,犛牛產(chan) 品會(hui) 有更廣闊的市場。
“這就相當於(yu) 搞了個(ge) 產(chan) 業(ye) 聯盟,我們(men) 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紅原農(nong) 牧民自己的大企業(ye) 。”八寶說。
如今,該聯合社已成為(wei) 阿壩州最大的一家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總社,擁有草原麵積15萬(wan) 餘(yu) 畝(mu) 、各類牲畜1萬(wan) 餘(yu) 頭、參社社員1萬(wan) 餘(yu) 人,覆蓋全縣11個(ge) 鄉(xiang) 鎮34個(ge) 村,輻射人口約3.4萬(wan) 人;開發了符合高原氣候的乳製品、肉製品、化妝品等4大類12個(ge) 品牌。
統一標準打造“拳頭產(chan) 品”
聯合社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難就是規範統一產(chan) 品技術標準。
以酸奶為(wei) 例,在前期的走訪調查中,八寶發現:紅原酸奶品種多,但技術標準不一,更多是憑感覺經驗來生產(chan) ,導致品質也不一樣。
“特別是牧民手工製作的酸奶,保質期一般在三四天左右。”郭榮華說,這也是導致紅原產(chan) 酸奶難以走出草原、進入大城市的因素之一。
為(wei) 此,更攀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聯合總社引入先進的酸奶生產(chan) 線,生產(chan) 液態、攪拌和凝固型酸奶。“現在的酸奶,保質期可達21天。”八寶透露。
在發展中,更攀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聯合總社還引入遛遛牛、犛牛乳業(ye) 、雲(yun) 尚日化等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建成犛牛肉、奶、毛地毯、日用化妝品等4條先進生產(chan) 線,進一步提升犛牛產(chan) 品附加值。
八寶介紹,現在聯合社還與(yu)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合作,研發柔膚水、濕麵貼膜、洗發水、保濕乳、潔麵霜等係列犛牛奶護膚品,“目前正在搞犛牛奶化妝品行業(ye) 標準。”
試用了紅原產(chan) 的護手霜後,色地鎮牧民澤旺措豎起了大拇指:“真沒想到,犛牛奶和乳脂還能變成化妝品。”
“不止技術標準,聯合社還將在產(chan) 品追溯、銷售渠道、品牌塑造上達到統一。”八寶說。
黨(dang) 建引領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
去年,27歲的旦珍仁青遇到了人生中最高興(xing) 的事:在更攀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聯合總社,他不僅(jin) 當上了酸奶生產(chan) 車間的車間主任,還成了一名預備黨(dang) 員。
旦珍仁青家住壤口鄉(xiang) 壤口村,曾是紅原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裏世代放養(yang) 犛牛。從(cong) 省內(nei) 的一所大專(zhuan) 院校畢業(ye) 後,旦珍仁青被鄉(xiang) 政府推薦到更攀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聯合總社工作。在聯合總社黨(dang) 支部的幫助下,旦珍仁青不僅(jin) 熟練地掌握了生產(chan) 技術,還很快成為(wei) 技術骨幹,去年當上了車間主任。
在八寶看來,技術、人才將是影響聯合總社今後發展的最大因素。
然而,在紅原縣,受語言、氣候、地域等因素影響,外出務工的農(nong) 牧民卻麵臨(lin) 著走不出去的困境。一些到浙江等地務工的年輕農(nong) 牧民,因為(wei) 不習(xi) 慣,沒多久又回來了。
“這部分人大多是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有文化、有素質、有思路,願意做事情。”紅原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貢波華清說。
一方麵是沒有人才可用,一方麵卻是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走不出去。對此,聯合總社在紅原縣委組織部指導下成立了黨(dang) 總支,加大業(ye) 務技術培訓。采取黨(dang) 總支常態化摸排、駐外黨(dang) 組織推薦、鄉(xiang) 鎮村引薦相結合的方式,篩選確定了一批就業(ye) 意願強、創業(ye) 基礎強、個(ge) 人能力強的重點人員。
“這些都是推薦來的優(you) 秀人才,目前已選了40多人,今明年將達到100人。”八寶說,這些人才將為(wei) 聯合總社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編後
去過紅原大草原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想購買(mai) 犛牛產(chan) 品,卻說不出要哪個(ge) 品牌,隨意向當地人打聽,也少有人對質量、口味說得明白。原來當地竟然有34個(ge) 合作社在生產(chan) 類似的肉、奶製品,有十幾個(ge) 犛牛酸奶合作社。豐(feng) 富的肉、奶製品,對並不熟悉的外地消費者來說可能難以選擇,買(mai) 了回家也說不清“好在哪兒(er) ”,傳(chuan) 不出口碑。
紅原探索的“合作總社+企業(ye) +基地+牧戶”模式,34個(ge) 合作社抱團發展,樹品牌、興(xing) 產(chan) 業(ye) 、富牧民,對當地經濟發展是個(ge) 好消息。如今,“更攀”還要開發“冰淇淋”“化妝品”,讓人們(men) 不禁對大草原又多了向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實現“活動暖棚”鄉鎮全覆蓋
為了改變群眾聚會條件差的狀況,2017年,紅原縣開始在各鄉鎮建設群眾文化活動中心,截至今年12月,已經在建或建成群眾文化活動中心11個,共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建設總麵積達到1.5萬平方米。[詳細] -
川西高原月亮灣河畔小村莊舊貌換新顏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安曲鎮下哈拉瑪村是建檔立貧困村,幅員麵積48.2萬畝,屬純牧業村。2013年前,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差,產業發展滯後,群眾致富增收路子少,屬典型的貧困落後村。[詳細] -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首個飛地產業園有望明年3月前開工
11月16日,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與對口幫扶的綿陽市、浙江溫州市商會代表齊聚綿陽三台縣,三方就飛地產業園區首期土地使用麵積進行會商。這也意味著,紅原縣首個飛地產業園建設邁出實質性一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