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瀾滄江源牧民在保護中見證生態紅利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時下在瀾滄江源,世居這裏的牧民已在保護中見證生態紅利。
圖為(wei) 2018年昂賽國際自然觀察節上自然觀察愛好者與(yu) 牧民合影。(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羅雲(yun) 鵬 攝
“在我20多歲的時候,我們(men) 這裏還流行用野生動物的皮毛做藏袍(鑲邊),(漸漸地)很少能看到野生動物。”尕紮說,“這些年,我們(men) 村的周圍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雪豹、棕熊來‘串門’也是經常的事,雖然家裏的牲畜會(hui) (有一定)損失,但有保險,我們(men) 也不會(hui) 傷(shang) 害它們(men) 。”
尕紮的家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年都村,今年47歲,這裏是國際河流瀾滄江發源地,2015年尕紮成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裏的生態管護員。
尕紮說,他現在每個(ge) 月能拿到1800元(人民幣,下同)的工資,除放牧外,巡山監測、撿拾垃圾是他最主要的日常工作。
“一年下來,家裏的總收入能有8萬(wan) 多元,除了挖冬蟲夏草掙的(錢),工資和各種保護補助是最多的收入。”尕紮說,“保護自己的‘家’,還能拿到工資,現在還兼職做向導。”
尕紮所在的年都村坐落在瀾滄江源昂賽大峽穀內(nei) ,這裏有高寒針葉林、高寒草甸及高山裸岩等,是包括雪豹、金錢豹、水獺等在內(nei) 野生動物重要繁殖棲息地。
圖為(wei) 2018年昂賽國際自然觀察節自然觀察愛好者乘坐牧民向導車輛出發。(資料圖片)中新社 羅雲(yun) 鵬 攝
過去幾年間這裏曾舉(ju) 辦多屆國際自然觀察節,吸引各國自然觀察愛好者至此,並在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首個(ge) 獲得自然體(ti) 驗特許經營權。
“祖祖輩輩在這裏生活的牧民,最了解他們(men) 周邊的山川、河流、野生動物。”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項目主任趙翔說,探索自然資源變為(wei) 自然資本,核心內(nei) 容是在生態保護中平衡生產(chan) 生活收益,在保護中尋求新的發展之路。
雪豹、兔猻、猞猁、白唇鹿、馬麝……尕紮說,他現在可以用普通話叫出這些動物的名字,在為(wei) 自然觀察愛好者提供向導服務時,也在學習(xi) 野生動物的英語叫法,“今年要把家裏的五菱宏光換成越野車。”
年都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羅軍(jun) 介紹,由牧民為(wei) 經營主體(ti) 的合作社通過為(wei) 自然觀察愛好者提供向導、食宿等服務,目前已接待來自全球98個(ge) 國家和地區302人次的自然體(ti) 驗團,直接經濟收益超過100萬(wan) 元。
“野生動物和我們(men) (人類)一樣,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喝著同樣的水,讓它們(men) 自由自在地生活,是我的心願。”尕紮是,“保護雖然是近些年的‘新鮮’詞,但卻是藏族的傳(chuan) 統,因為(wei) 眾(zhong) 生平等。”
另據《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9)》顯示,目前三江源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13%;17211名牧民轉變為(wei) 生態管護員,人均年增收2.16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今年實施“扶貧”“生態”“藏區”三項計劃釋放教育紅利
啟動實施扶貧、藏區、生態三個專項計劃,專門安排950個招生名額,分別定向招收青海貧困地區、六州藏區和三江源生態核心保護區考生,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更好地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詳細] -
三江源多種野生動物“亮顏值”
8月19日,2019年稱多嘉塘自然觀察節組委會公布首組野生動物靚照,來自中國國內的10支自然科學愛好者隊伍,共記錄到了15種哺乳動物,156種植物以及71種鳥類,填補三江源區域多個物種數據空白。[詳細] -
自然觀察節填補三江源多個物種數據空白
在為期3天的比賽中,來自中國國內的10支自然科學愛好者隊伍,共記錄到了15種哺乳動物,156種植物以及71種鳥類,填補三江源區域多個物種數據空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