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江源脫貧突圍的強勁脈搏——脫貧攻堅的青海曲麻萊探索
鳥瞰易地搬遷安置點。
精準扶貧產(chan) 業(ye) 一條街。
藏式手工藝品技藝傳(chuan) 授。
正在製作金銀首飾的女技工。洪玉傑 攝
曲麻萊縣農(nong) 牧民技能培訓中心烹飪班麵點培訓。
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的40%,年平均氣溫零下5攝氏度,全縣8個(ge) 貧困村,貧困對象達到3404戶11534人,目前,啃下最難的“硬骨頭”,全部貧困村脫貧摘帽。
“黃河正源”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集西部地區、高原地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的所有特征,這裏既是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的核心區,又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不破樓蘭(lan) 終不還,脫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ge) 人”。前不久,記者再上平均海拔4500米的曲麻萊縣——那片極地江源、生命禁區,采訪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群眾(zhong) ,他們(men) 以常人無法企及的精氣神,麵對脫貧攻堅嚴(yan) 峻形勢,以鐵一樣的擔當,創造“清零”戰績,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民生“答卷”。
黨(dang) 建引領,構建扶貧大格局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曲麻萊縣堅持“脫貧攻堅到哪裏,黨(dang) 的陣地就建到哪裏”的工作思路,使製度體(ti) 係更加有效、社會(hui) 動員體(ti) 係更加健全。同時,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幹部、農(nong) 村黨(dang) 員到貧困戶家中,積極宣傳(chuan) 扶貧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群眾(zhong) 脫掉觀念之貧、思想之貧。
曲麻萊縣緊扣“兩(liang) 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標準,抓住黨(dang) 的建設這一“牛鼻子”,積極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將黨(dang) 建工作同脫貧攻堅工作有機融合,堅持問題導向、把握工作方向、抓實工作舉(ju) 措,以務實精神逐步夯實脫貧基礎。
健全完善領導幹部聯鄉(xiang) 包村、結對幫扶工作機製,全縣1139名黨(dang) 員幹部主動認親(qin) ,“幹部全部結對,貧困戶全部覆蓋”,結對幫扶340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一名領導幹部掛鉤聯係一個(ge) 貧困鄉(xiang) 鎮、貧困村和貧困戶,構建不脫貧不脫鉤的結對幫扶長效機製。
葉格鄉(xiang) 龍麻村,曾一貧如洗、破舊不堪,卻在2017年順利脫貧摘帽。這得益於(yu) 堅強的黨(dang) 支部和有力的班子隊伍。通過上級點、群眾(zhong) 提、自己解剖的方式,黨(dang) 員幹部踏草原、進牧家、謀發展,不辭辛勞,了解牧民群眾(zhong) 的居住、人員分布、草山利用、公路、人畜飲水等情況,深入了解龍麻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致貧原因,詳細製定一戶一策的脫貧計劃。
經過兩(liang) 年努力,龍麻村形成了“群眾(zhong) 向黨(dang) 員看,黨(dang) 員向先進看,徹底摒棄‘等靠要’的思想,人人為(wei) 脫貧,大家共同脫貧”的趕超風氣,摘掉了軟弱渙散黨(dang) 組織的帽子,逐步成長為(wei) 曲麻萊縣先進黨(dang) 支部。從(cong) 人均收入12261元提高到現在15997元的“增收賬”裏、從(cong) 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發展中、從(cong) 牧民群眾(zhong) 喜悅的笑容裏,都能看到“黨(dang) 建+”帶來的實打實的好處。
“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dang) 的領導。沒有基層黨(dang) 組織百分之百的發揮‘橋頭堡’作用,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曲麻萊縣牧民群眾(zhong) 因災致貧、返貧的難題就會(hui) 大打折扣。”曲麻萊縣委書(shu) 記董晉林表示,2019年年初,受雪災影響,曲麻萊縣6個(ge) 鄉(xiang) 鎮不同程度受災。最大程度減少此次雪災對牧戶造成的經濟損失,盡全力解決(jue) 牧民群眾(zhong) 抗災保畜、接羔育幼、動物防疫工作,黨(dang) 員幹部同牧民群眾(zhong) 一道想辦法、謀出路,也讓黨(dang) 建扶貧在基層活力盡顯。
紅利釋放,易地搬遷辟新路
曲麻萊縣脫貧攻堅,最有效的途徑當屬易地扶貧搬遷。
隻有“挪窮窩”“換窮業(ye) ”,才能“拔窮根”“穩就業(ye) ”。截至目前,曲麻萊已集中安置貧困戶達到1569戶、5283人。
“易地搬遷都屬於(yu) 自然條件惡劣和災害多發區,牧戶居住分散,密度低,有些地方方圓上百裏才有一個(ge) 牧委會(hui) ,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醫療保障難度大,實施易地搬遷是最好的辦法。推動貧困群眾(zhong) 向城鎮、資源較富集、基礎設施配套較完善的地區搬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公共產(chan) 品和公共服務的集約效應。”曲麻萊縣縣長尼瑪紮西說。
采訪中,我們(men) 總能看到草原兒(er) 女在易地搬遷的政策鼓舞下,搬遷到縣城開啟新生活,放下羊鞭轉產(chan)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生態畜牧業(ye) 成為(wei) 牧民發展生產(chan) 的主導產(chan) 業(ye) ,減貧、“清零”的路走得更加穩當……
易地搬遷,一端是牧民群眾(zhong) 不願放棄的現實生計,一端連著充滿陽光的未來,為(wei) 此,黨(dang) 員幹部為(wei) 做群眾(zhong) 的思想工作跑了不少路、磨了不少嘴皮子。
“脫貧攻堅是一場攻堅戰,既然是攻堅戰,就得定下時間表、任務書(shu) 。然而,讓牧民群眾(zhong) 徹底告別貧困,原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尼瑪紮西說道:“個(ge) 別困難群眾(zhong) 的思想還是轉不過彎,心裏還是過不了坎,不給易地搬遷的困難群眾(zhong) 一段生活上的適應期,一段政策上的過渡期,一段心理上的緩衝(chong) 期,讓他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和發展進步自如地對接、平穩地過渡,實在困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15年曲麻萊縣通過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建設了規模大、設施全、建檔立卡戶易接受的牧民城鎮化轉型發展服務培訓基地。
將全縣18至38周歲的5039人進行篩選,納入創業(ye) 促進就業(ye) 扶持政策和創業(ye) 資金支持範圍,有針對性地開設烹飪、汽車摩托車修理、縫紉、民族服裝加工等實用性技術培訓班,聘請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進行“一對一、麵對麵、手把手”的技能傳(chuan) 授。截至目前,基地已培訓2172人,已完成培訓並結業(ye) 1640人,使遷居縣城的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戶擁有一技之長,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走出一條以增強貧困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具有地域特色的牧民群眾(zhong) 技能培訓新模式。
“建起一個(ge) 技能培訓中心,發展一種特色產(chan) 品,帶動一批群眾(zhong) 脫貧。”曲麻萊縣聽取群眾(zhong) 意願,依托牧民特色產(chan) 業(ye) ,不遺餘(yu) 力推進“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轉型發展。
綠色發展,重振畜牧強勁風
牲畜存欄達到45.5萬(wan) 頭(隻),流轉草場37.86萬(wan) 公頃,新培育出65個(ge) 畜牧業(ye) 合作組織,建成西北規模最大的芫根種植基地,“紮什加羊”品種通過國家農(nong) 業(ye) 部品牌認證……曲麻萊縣生態畜牧業(ye) 快速發展,猶如一支離弦之箭,令人眼前一亮。
“家有錢財萬(wan) 貫,帶毛的一律不算”。曲麻萊縣地處偏遠,是純牧業(ye) 縣,有限的可利用草場資源嚴(yan) 重製約著高原生態畜牧業(ye) 的發展,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就得遠程調運飼草料,進入“遠水解近渴”的被動防災困境。2015年,曲麻萊縣首次嚐試在縣域內(nei) 部分海拔4200米的黑土灘實施芫根、燕麥試種植項目,並獲得了成功,為(wei) 飼草料加工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
同年9月,一個(ge) 集種植、加工、儲(chu) 備、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飼草料(芫根)加工基地在曲麻萊縣約改鎮建成並投入使用,這也是玉樹州建成的首個(ge) 較完善的飼草料加工基地,基地引入現代化企業(ye) 運行模式,形成“公司+基地+牧戶”及“訂單農(nong) 業(ye) ”的運行模式。同時利用飼草料種植有效反哺自然草場的模式,集中和分散種植芫根燕麥達到1200公頃,有效保護3.78萬(wan) 公頃草場,為(wei) 65個(ge) 精準扶貧牧業(ye) 合作社配套建成飼草料種植基地和芫根加工廠,提高了牧區整體(ti) 抗災防災水平,真正實現了保護生態和精準脫貧的雙贏。
與(yu) 此同時,利用530萬(wan) 元貸款為(wei) 全縣精準扶貧商業(ye) 一條街購置配套設備,包括冷庫、快檢實驗室設備、高效液相色譜儀(yi) 、包裝等,將精準扶貧資產(chan) 受益型股份合作社的有機品牌牛羊肉和牛奶,通過微商,第一時間投放到高端餐飲市場,提高黃河源頭魅力曲麻萊的知名度,通過合作社統一經營畜產(chan) 品,增加貧困戶收入。
堅持“保護草地、合理載畜、劃區輪牧、整合資源、牧民增收”的發展理念,逐步實現了“小而散”向“大而統”的轉變,創新草原生態保護、建立農(nong) 牧業(ye) 經營主體(ti) 、探索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ye) 、草畜聯動、多元服務產(chan) 業(ye) ,成立了曲麻萊縣草地生態畜牧業(ye) 促進協會(hui) ,“等靠要”思想轉化為(wei) “傳(chuan) 幫帶”,在“能戶帶弱戶”模式下,牧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涉及草場流轉的問題,草畜矛盾的問題,甚至推進生態畜牧業(ye) 發展,建設有機草地生態畜牧業(ye) 試驗區等戰略發展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沿著昔日百萬(wan) 牲畜大縣曲麻萊生態畜牧業(ye) 發展的足印,記者切身感受到了生態畜牧業(ye) 逐漸大放異彩、高歌猛進、“畜”勢勃發的新景象。
以國家之任為(wei) 任,以百姓之心為(wei) 心。曲麻萊縣曆來是文人墨客筆下遙遠而神秘的天上之境,如今,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人,受益於(yu) 脫貧攻堅,曆經蟄伏和蛻變,已經破繭成蝶,耀眼四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曲麻萊:生態畜牧合作社讓牧民“鼓了腰包”
日前,曲麻萊縣秋智鄉格麻、布甫兩村舉行2019年精準扶貧項目收益分紅大會,近900戶 “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場兌現分紅。[詳細] -
情動高原——青海玉樹扶貧一線幹部掠影
近年來,玉樹破解難題,合力攻堅,扶貧幹部獻身高原,用真情服務百姓。扶貧之花,在三江源結出累累碩果。[詳細] -
青海省玉樹州:脫貧,從健康開始!
從2015年開始,“藍天醫院”以回饋社會為新的出發點,每年舉行免費義診和幫扶貧困群眾不下20次,總計捐助藥物價值和發放慰問金超過200萬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