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農業飛地產業園要吃“旅遊飯”

遊飛 發布時間:2020-03-24 09:31:00來源: 四川日報

  采摘、包裝、上車……3月21日,在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斯木鎮吉絨村盛煌農(nong) 業(y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區,十多名工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yu) 將兩(liang) 噸新鮮小番茄裝運妥當。當晚,這車小番茄就被運到成都,送往各大超市。

  當天,園區裏其他200多個(ge) 大棚裏,上百名來自當地的工人有的翻土、有的育苗、有的移栽,忙得不亦樂(le) 乎。

  “園區大棚一年四季都在輪作小番茄,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沒有工人,運輸銷售等環節也出現了困難。目前已有100多名工人返崗,園區的生產(chan) 經營基本恢複正常。”園區經理丁方麗(li) 對記者說。

  一二三產(chan) 業(ye) 聯動

  發展觀光旅遊和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

  作為(wei) 爐霍縣脫貧攻堅發展產(chan) 業(ye) 的重要載體(ti) ,盛煌農(nong) 業(y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區2015年正式落戶吉絨村。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飛地、龍頭經營、入股分紅”的思路,園區整合產(chan) 業(ye) 扶貧基金、對口援建等資金,形成“龍頭企業(ye) +專(zhuan) 合社+集體(ti) 經濟+貧困農(nong) 戶”的互利共贏合作模式,推動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

  “高原地理和氣候特殊,隻能發展大棚農(nong) 業(ye) ,在種植品種的選擇上也需要進行試驗。”園區董事長盛珂介紹,起初,園區隻有200畝(mu) 的規模,經過5年的探索和發展,目前規模已達上千畝(mu) ,擁有301個(ge) 大棚,產(chan) 品不僅(jin) 賣到成都,還遠銷上海、廣東(dong) 等地。2019年,園區實現營業(ye) 收入3000多萬(wan) 元。

  在園區大棚周圍的空地裏,一些工人正在培植花卉苗。“園區在農(nong) 產(chan) 品的種植和銷售上已比較成熟,下一步計劃將一二三產(chan) 業(ye) 結合起來,發展觀光旅遊和番茄醬加工。”丁方麗(li) 告訴記者,計劃在園區周邊種上花草,再在大棚裏種植一些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吸引遊客前來觀光,由此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目前正在建設遊客接待中心,預計5月就能營業(ye) 。

  在近百公裏外的道孚縣,園區所屬公司還規劃建設了一座占地30畝(mu) 的番茄醬加工廠。“目前加工廠房屋結構主體(ti) 已成型,預計7月完工進設備。”丁方麗(li) 說,加工廠投產(chan) 後,將為(wei) 附近村民提供更多就業(ye) 崗位。

  務工收入+租金+分紅

  助村民穩定脫貧成果

  記者走進一個(ge) 大棚,隻見56歲的吉絨村村民郎吉正在為(wei) 小番茄苗扯吊繩,拉線、比尺寸、係繩結……“幾年前,我們(men) 這個(ge) 年紀的想去外麵打工掙錢不容易,崗位少,工錢低。”郎吉告訴記者,自從(cong) 在園區上班後,她每個(ge) 月能掙2600元左右。

  如今,和郎吉一起在園區打工的村民有162名,來自附近十幾個(ge) 村莊。

  除了務工收入,園區帶給村民的還有土地租金和產(chan) 業(ye) 分紅,幫助村民穩定脫貧成果。2019年,僅(jin) 園區1020畝(mu) 的土地流轉費,按每畝(mu) 600元的標準,就讓附近的村民收益61.2萬(wan) 元。

  離園區100公裏遠的宗麥鄉(xiang) 雙馬村以大棚資產(chan) 入股,也享受到了分紅。

  雙馬村平均海拔3800米,自然條件差,是爐霍縣的深度貧困村。2018年,爐霍縣為(wei) 雙馬村配套省州縣扶貧和援建資金共計60萬(wan) 元,投資入股到盛煌農(nong) 業(y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了兩(liang) 個(ge) 大棚。

  “每年,我們(men) 村兩(liang) 個(ge) 大棚有6萬(wan) 元紅利。”雙馬村村民花爾莫說。記者了解到,其中30%也就是1.8萬(wan) 元作為(wei) 集體(ti) 提留資金用於(yu) 繼續發展,剩餘(yu) 4.2萬(wan) 元以股權分紅。

  2018年,雙馬村以每股129.7元進行分紅。當時還是貧困戶的花爾莫一家五口人,按每人兩(liang) 股進行分紅,分得1297元。有了分紅的助力,花爾莫一家順利脫貧。

  受益的不僅(jin) 僅(jin) 是雙馬村。截至目前,依托盛煌農(nong) 業(y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區,爐霍縣88個(ge) 貧困村每個(ge) 村每年分紅6萬(wan) 元,戶均實現增收300餘(yu) 元。

  支招

  爐霍縣扶貧開發局局長亞(ya) 瑪裏初:

  繡好脫貧攻堅“一針一線”

  縣域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市場發育不全,群眾(zhong) 增收渠道狹窄,這些都是當前爐霍產(chan) 業(ye) 發展的瓶頸。特別是88個(ge) 貧困村的資源稟賦參差不齊,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零而散”“一背篼背不完、卡車裝不滿”,在短期內(nei) 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貧困群眾(zhong) 增收“少”而“窄”的情況長期存在。要持續增收必須依靠龍頭企業(ye) ,必須深入分析縣情實際,整合人力、物力、財力,變思路、求突破,實現企業(ye) 和群眾(zhong) 雙贏,繡好脫貧攻堅的“一針一線”。

  通過全縣上下以及企業(ye) 的不斷努力,盛煌農(nong) 業(y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區的飛地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它不僅(jin) 解決(jue) 了88個(ge) 貧困村集體(ti) 經濟薄弱甚至為(wei) 零的問題,帶動了非貧困村貧困戶增收,還可以通過發展觀光旅遊延長產(chan) 業(ye) 鏈,繼續擴寬群眾(zhong) 增收渠道。

  老鄉(xiang) 說

  爐霍縣宗麥鄉(xiang) 雙馬村村民澤仁多召:我們(men) 村常年天氣冷,不好種東(dong) 西。這個(ge) 飛地產(chan) 業(ye) 園區就是好,每年都可以分紅,我們(men) 也不得拖脫貧攻堅的後腿,以後的日子肯定會(hui) 更好。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