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青海藏鄉脫貧致富見聞:“電通了,日子也富裕了”

孫睿 王震鵬 韓文靜 發布時間:2020-04-03 09:4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青海藏鄉(xiang) 脫貧致富見聞:“電通了,日子也富裕了”
圖為(wei) 施工人員們(men) 席地而坐,手裏端著熱氣騰騰的盒飯。韓文靜 攝

  經過2個(ge) 多小時的跋涉,記者跟隨國網海西供電公司工作人員來的地處柴達木盆地江河鎮的35千伏江河變10千伏配出工程施工現場。當時正值午飯時間,施工人員們(men) 席地而坐,手裏端著熱氣騰騰的盒飯。

  稍作休整後,施工人員將飯盒、筷子裝進垃圾袋中,又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工作中。

  立杆、放線、緊線……不遠處,一位藏族老人坐在土坡上,望著整齊劃一的電杆延伸到草原深處,黝黑的臉上掛著有一絲(si) 微笑,“快了,快了。”

  江河鎮距離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城60餘(yu) 公裏,是一個(ge) 藏族牧業(ye) 鎮,下轄8個(ge) 牧業(ye) 村。260餘(yu) 戶牧民零星分布在廣袤的草原上,過著逐草而居的生活。由於(yu) 遠離供電負荷中心,居住比較分散,這裏大電網尚未覆蓋。

  73歲的藏族老人叫娘什吉,是江河鎮莫合拉村二社的老支書(shu) ,“1969年,鎮上建了一座水電站。因為(wei) 海拔高,一到冬季水全結成了冰,發不出電,隻有維持鎮子用電。那時候很窮,年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

  國網海西天峻縣供電公司副經理侯永福說,“老人最大的心願是村裏通上電,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圖為(wei) 施工人員們(men) 正在立杆、放線、緊線。韓文靜 攝

  “沒有電,沒有路,什麽(me) 都幹不成。”娘什吉說,幾年前,他們(men) 曾與(yu) 廣東(dong) 一家企業(ye) 達成合作意向:在村子裏建一個(ge) 肉製品加工廠,將牛羊肉銷往南方沿海地區。最終因為(wei) 沒有電,交通不便,合作項目以失敗而告終。

  貧窮、落後,看病難、出行難,猶如一座座大山壓在娘什吉的肩上。

  當了28年的社長和支部書(shu) 記,直到退休,娘什吉的夢想仍未實現,“一定要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將接力棒交到兒(er) 子達爾排手裏,達爾排現任莫合拉村爾社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2010年村裏用上了光伏電。電,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那時候,大家的致富熱情高漲。”達爾排說,在政府為(wei) 民富民政策的激勵下,村裏成立了合作社,發展特色養(yang) 殖、種植業(ye) 。2017年人均收入9000元,2018年莫合拉村脫貧清零。

  “現在政策好了,養(yang) 老、醫療都有了保障。有生之年,能看到大家脫貧致富,真好。”娘什吉說,“唯一不足的是,光伏板的電不夠用,隻能維持照明,家用電器用不了,手機充電要到鎮上,如果能用上大網電就好了。”

  侯永福說,隨著江河鎮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用電負荷逐年增長。為(wei) 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海西供電公司結合江河鎮發展規劃,加快推進“三區兩(liang) 州”電網工程建設,改善用電環境,提升服務品質。

  2019年35千伏江河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其中10千伏配出工程新建3回10千伏線路,全長40.73千米,低壓線路63千米,配電變壓器22台,總容量740千伏安。建成投運後,將解決(jue) 江河鎮鎮區及8個(ge) 牧業(ye) 村的用電問題。

  “如今全鎮飼養(yang) 了牛3萬(wan) 頭,羊13萬(wan) 隻,種植苜蓿2千畝(mu) 。已建成全縣首個(ge) 農(nong) 牧業(ye) 示範區,2019年全鎮人均收入超過1.3萬(wan) 元。”江河鎮副鎮長尼瑪拉旦說,在可靠的電力保障下,江河鎮將逐步走上了多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之路。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