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三江源頭的健康守衛者:重走前輩之路 尋回醫者“初心”

發布時間:2020-04-15 10:3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三江源頭的健康守衛者:重走前輩之路尋回醫者“初心”
圖為(wei) 玉樹州人民醫院與(yu)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聯合開展包蟲病手術。玉樹州人民醫院供圖

  在青海省玉樹州人民醫院的書(shu) 櫃裏,珍藏著幾本厚重的英文醫學期刊雜誌,院長郭勇時常拿出來翻閱,“這是第一批支援玉樹的醫生們(men) 從(cong) 北京帶來的,”他邊看邊說,泛黃的書(shu) 頁上字跡模糊,“幾十年間,醫院數番移址、維修、重建,唯有這些書(shu) 被精心保留。”

  這間由北京市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援建的醫院,如今看上去和其他現代化的三級醫院並無二致。然而,這些被郭勇視作“鎮院之寶”的舊書(shu) 刊,承載著醫院特殊的曆史—五十年間,援玉京醫的堅守、本土醫生的回報。

  援玉醫生:在這裏,我找回最初做醫生的感覺

  去年8月,郭勇從(cong) 北京來到玉樹,擔任州人民醫院院長。剛到幾天,他便帶著北京的醫療團隊走遍全州一市五縣,和鄉(xiang) 鎮醫生一起去牧民家中開展聯合會(hui) 診。

  “當時,哈秀鄉(xiang) 一個(ge) 3歲小男孩一直發燒咳嗽、聽診器裏心髒有雜音,”經確診男孩患有先心病,郭勇即刻安排他前往西寧接受手術,並積極對接北京市先心病費用托底項目,解除男孩家庭的後顧之憂,術後一個(ge) 月,小男孩重獲健康。

  下鄉(xiang) 時,走著前輩們(men) 走過的路、目睹藏族貧困家庭被疾病折磨的真實境況,郭勇的口袋裏除了聽診器,還有一本藏語書(shu) ,“會(hui) 說牧民的語言,才能跟他們(men) 拉近距離。”

  來玉樹的時間還不到一年,但現在的他已經能隨口唱出一隻藏歌、喜歡上跳卓舞、吃糌粑。“在玉樹遇到的人和事豐(feng) 滿了我的人生,”最近,郭勇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感恩玉樹”。

  “過去12年,我在北京負責管理醫院、培養(yang) 團隊,”他說,“但來到這裏,能幫助一個(ge) 患先心病的孩子、能解救一個(ge) 生命垂危的阿爸,我找回了最初做醫生的感覺。”

  北京老師的言傳(chuan) 身教:醫生,要越做越小心

  在玉樹州人民醫院工作了30年,副院長達鬆至今回想起“那些年手把手教我、照顧我的北京老師們(men) ”,內(nei) 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圖為(wei) 玉樹州人民醫院下鄉(xiang) 開展義(yi) 診。玉樹州人民醫院供圖

  他回憶,在州衛校上學時,從(cong) 北京來的援青醫生吳詠昀老師教授護理學,上課沒有模具,她便讓學生在自己身上練習(xi) 肌肉注射。“我的第一針是紮在老師身上,”他說:“當時很多同學漢語都說不好,她‘以身試針’、耐心地教,如此用心良苦,才給了我們(men) 最好的啟蒙。”

  1990年,達鬆剛開始做實習(xi) 醫生,晚上值班吃方便麵,被外科主任陳國強看見,在宿舍煮好麵條,叫達鬆去吃,並告訴他:“從(cong) 衛校畢業(ye) ,醫生之路才開始,要不斷累積經驗,有機會(hui) 還要接著念書(shu) 、讀大學,不能停止鑽研。”

  “穿上白大褂,不代表你就是稱職的醫生!”陳主任嚴(yan) 厲的叮囑,在達鬆心中生了根。此後,為(wei) 了成為(wei) 老師口中“稱職的醫生”,他一邊讀書(shu) 鑽研,一邊通過實戰不斷提高醫術水平。

  在老師的建議下,達鬆去往大連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修,並借鑒當時國內(nei) 先進的腦外科手術方法,完成了玉樹地區首例由本土醫生主刀的高血壓腦出血軟通道引流手術。

  現在,達鬆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向老師問早安。“北京的老師們(men) 用言行舉(ju) 止給了我‘勝似父母的教育’,他們(men) 是一群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人。”

  當初,達鬆站在陳國強主任身旁,看他主刀骨科手術,那時用的是70年代從(cong) 北京帶來的德國進口器械,“現在,醫院裏還保存著當年的鉗子、鑷子,比我年齡都大。”

  從(cong) 老師手中接過手術刀,三十年間,醫術不斷精進、經驗愈加豐(feng) 富的達鬆卻更加明白老師當初提醒自己的用意:“醫生,要越做越小心。”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