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四川省若爾蓋縣:推行“三個三分之一”戰略 牧民腰包鼓草原濕地美

發布時間:2020-05-13 10:50:00來源: 四川日報


夏日裏的若爾蓋花湖濕地。白桂斌 攝


來若爾蓋繁衍生長的黑頸鶴。守望者 攝


漂亮的若爾蓋縣降紮鄉(xiang) 中心校。(若爾蓋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作為(wei) 長江、黃河上遊重要水源涵養(yang) 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擁有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公園,是我國黑頸鶴最集中的繁殖地之一。若爾蓋是全國生態綜合補償(chang) 試點縣,著力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生態保護是若爾蓋的重中之重。然而,若爾蓋又是阿壩州重要的犛牛和藏係綿羊養(yang) 殖地。一段時期,部分牧民為(wei) 了增加收入,一度超載過量放牧,致使草原出現退化、沙化等現象,畜、草、人陷入發展困境。

  在決(jue) 勝全麵小康、決(jue) 戰脫貧攻堅的行動中,若爾蓋縣重點實施“三個(ge) 三分之一”戰略,既促進草畜平衡,保護了生態,美了草原濕地,又實現了17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8459人脫貧奔康。

  第一個(ge) 三分之一靠現代教育

  讓牧民子女走進學校走出貧困

  尼美奪吉曾是若爾蓋縣阿西鎮茸戈村的貧困戶,一輩子靠放牧打零工維持全家生計,一家人擠在一間小木屋裏生活。

  改變他家命運的是一對兒(er) 女。2016年,兒(er) 子馬機學大學本科畢業(ye) 參加公務員考試,被阿壩縣司法局錄用。2018年,女兒(er) 羅日措大學本科畢業(ye) 參加深度貧困縣事業(ye) 單位招聘,被若爾蓋縣教育局錄用,現在該縣巴西中學任教。

  談起現在的改變,尼美奪吉說,“全靠黨(dang) 的政策好。”他算了一筆賬,兩(liang) 個(ge) 孩子讀書(shu) ,從(cong) 小學到大學,累計享受了國家20餘(yu) 萬(wan) 元的教育補助,享受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4萬(wan) 餘(yu) 元。

  2018年,尼美奪吉家享受了新居住房建設項目政策,補助3萬(wan) 元建房資金。目前,全家已經建起一個(ge) 麵積14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藏式民居,並於(yu) 去年入住。如今,尼美奪吉家不僅(jin) 脫貧“摘帽”,還成為(wei) 茸戈村脫貧攻堅的示範戶。

  “要甩掉貧困‘帽子’,阻斷貧窮代際傳(chuan) 遞,就必須從(cong) 娃娃抓起,從(cong) 教育抓起。”若爾蓋縣委相關(guan) 負責人說,若爾蓋認真落實十五年義(yi) 務教育“三免兩(liang) 補”等教育惠民政策,切實做到應免盡免,應補盡補。同時,大力宣講國家義(yi) 務教育相關(guan) 政策,引導農(nong) 牧民重視教育。

  若爾蓋縣教育局局長王青娜姆說,這幾年縣政府還投入500萬(wan) 元資金,設立教育扶貧救助基金,救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1080人,發放救助金143.05萬(wan) 元,有力地保障了貧困家庭的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此外,通過加大義(yi) 務教育、高等教育投入,提高牧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若爾蓋縣越來越多的農(nong) 牧民子女改變了生活觀念和習(xi) 慣,走出草原,走向城市。以若爾蓋藏文中學為(wei) 例,這兩(liang) 年學校每年都有近10名學生考上中央民族大學。

  第二個(ge) 三分之一靠就業(ye) 轉型

  牧民轉變為(wei) 生態員和草原旅遊從(cong) 業(ye) 者

  紮拉達吉曾是降紮鄉(xiang) 求吉村尼哇寨的貧困戶,妻子白瑪措長期患病,子女幼小,家裏因缺勞動力而致貧。

  如何脫貧?紮拉達吉受聘當上了兼職森林管護員,每月有固定的公益性崗位補助。同時,利用交通便利、遊客較多的優(you) 勢,2017年紮拉達吉借助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3.18萬(wan) 元,加上自籌資金2.02萬(wan) 元,在降紮鄉(xiang) 集鎮路邊開了一家名為(wei) “有滋有味”的川菜館。

  餐館由紮拉達吉和妻子兩(liang) 人打理,由於(yu) 味道好、服務優(you) ,生意越來越紅火,每月純收入約1500元。加上公益性崗位、政策轉移性收入補助,全家人均純收入穩定在5000元左右,實現穩定脫貧。

  設置草原管護員、森林管護員、濕地管理員等生態公益性崗位,既能助力脫貧增收,又能保護生態環境。為(wei) 此,若爾蓋縣於(yu) 2016年率先在阿壩州探索實施生態扶貧政策,投入資金300萬(wan) 元,選聘3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擔綱生態管護工作,人均實現增收9960元。

  2018年和2019年,若爾蓋縣按照6600元/人/年、8150元/人/年的勞務報酬標準,選聘生態扶貧公益性崗位1733人;9個(ge) 鄉(xiang) 建立生態資源管護合作聯社,51個(ge) 村建立生態資源管護合作社,通過“生態資源管護合作社+生態護林員+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模式,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的“雙贏”。

  此外,若爾蓋縣還以發展全域旅遊為(wei) 主線,依托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草原旅遊,引導牧民群眾(zhong) 外出務工,或變為(wei) 草原旅遊從(cong) 業(ye) 者。目前,全縣5個(ge) A級景區吸納貧困人口近60人就業(ye) ,每年收入近7萬(wan) 元。景區周邊群眾(zhong) 通過生態生計補償(chang) 、經營農(nong) (牧)家樂(le) 、銷售旅遊用品等工作,直接或間接分享旅遊發展紅利,覆蓋人群300餘(yu) 人。

  去年,若爾蓋縣還出台文化旅遊獎補辦法,對促進旅遊發展農(nong) (牧)家樂(le) 、旅遊能人予以獎勵補助。若爾蓋縣文化體(ti) 育和旅遊局局長迎春說,“這為(wei) 當地牧民群眾(zhong) 轉型發展旅遊提供了機會(hui) 和門路。”

  第三個(ge) 三分之一靠產(chan) 業(ye) 轉型提升

  推進畜牧業(ye) 養(yang) 殖方式現代化

  位於(yu) 若爾蓋縣北端的麥溪鄉(xiang) ,下轄6個(ge) 村,長期以來集體(ti) 經濟“空殼”嚴(yan) 重,為(wei) 摘掉貧困帽子,促進牧民增收,近年來,麥溪鄉(xiang) 緊緊抓住脫貧攻堅機遇,成立專(zhuan) 合社,走出了特色養(yang) 殖和農(nong) 旅結合之路。

  在該鄉(xiang) 俄藏村,村民以1086隻藏綿羊抵資65.16萬(wan) 元入股合作社,通過特色養(yang) 殖和參加“成都市農(nong) 博會(hui) ”“四川省西部農(nong) 產(chan) 品博覽會(hui) ”和“若爾蓋縣藏綿羊(成都)美食節”等活動,大大提升了藏綿羊的知名度和經濟附加值。俄藏村退出貧困村時,集體(ti) 經濟收益達6.5萬(wan) 元,人均收益140.09元。

  若爾蓋縣草地資源豐(feng) 富,有天然草地1212.63萬(wan) 畝(mu) ,其中可利用草地978萬(wan) 畝(mu) 。為(wei) 改變傳(chuan) 統養(yang) 殖模式,轉變牧民養(yang) 殖觀念,若爾蓋縣引進成都同樂(le) 飼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達紮寺鎮紅光村遠牧點建設曙光現代牧場,對犛牛進行“放牧+補飼+圈養(yang) ”的三結合順勢養(yang) 殖實驗。

  實驗測定,通過“三結合順勢養(yang) 殖法”調理,犛牛日增重平均為(wei) 0.8公斤。經過調理後的犛牛飼養(yang) 周期短,肉質上乘,深受消費者喜愛。

  “‘三結合順勢養(yang) 殖法’將以往無節製放牧改為(wei) 適時適量放牧,有效減少草原踐踏破壞和牧草浪費。”若爾蓋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李大寒介紹,科學補飼,有助於(yu) 犛牛健康生長,縮短飼養(yang) 周期,提高出欄率。

  三結合順勢養(yang) 殖實驗成功後,若爾蓋縣投入1600萬(wan) 元建設40個(ge) “三結合順勢養(yang) 殖法”示範牧場,大力推廣科技養(yang) 畜模式,逐步轉變傳(chuan) 統放牧生產(chan) 經營模式,提高牲畜品質,增加牲畜出欄量,達到合理利用草原資源、減畜不減收的目的。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