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的“那些花兒”:千裏求學十年 收獲“愛的教育”
圖為(wei) 校長尼瑪(中)跟學生在一起。玉樹州民族中學供圖
下午四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的操場上書(shu) 聲朗朗,校長尼瑪正在辦公室和幾名教師代表談話,安排他們(men) 參加全州的教學經驗交流會(hui) 。
“以前他是我們(men) 學校的學生,地震後跟學校一起遷到四川上學,”尼瑪指著高一的班主任公保多傑說,“現在他又回到母校教書(shu) ,一晃已經十年了。”
2010年,玉樹發生“4.14”強烈地震,該校2000餘(yu) 名師生整體(ti) 轉移安置到四川省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級中學,在不到三月內(nei) 實現複課,之後的兩(liang) 年在那裏學習(xi) 、工作、生活。
“為(wei) 了繼續中斷的學業(ye) ,學生和教職工們(men) 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遷往千裏之外的四川。”彼時的尼瑪並未料到,這樣一次舉(ju) 校南遷的無奈之舉(ju) ,卻在日後為(wei) 學校發展注入新活力,更讓剛剛親(qin) 曆地震的孩子收獲“滿滿的關(guan) 愛和成長”。
圖為(wei) 民族中學學生參加運動會(hui) 。玉樹州民族中學供圖
“到四川之後,不僅(jin) 教室裏有以前沒見過的白板、投影儀(yi) ,學生宿舍蚊帳、暖水瓶、床單、臉盆一應俱全,連跟隨學校搬遷的教職工家屬,他們(men) 都替我們(men) 提前安頓好。”尼瑪說。
親(qin) 曆過2008年“5.12”大地震,聚源中學遭遇過相似的困境,“他們(men) 把震後新建的現代化的學校完全交給我們(men) ,自己的學生卻分散到各處。”該校的義(yi) 舉(ju) ,尼瑪一直深懷感激。
“震前全校隻有兩(liang) 個(ge) 會(hui) 用電腦打字的老師,”尼瑪回憶,在四川老師的幫助下,他們(men) 逐漸學會(hui) 投影儀(yi) 、電腦,一改過去僅(jin) 靠課本、板書(shu) 的老方法,“學生們(men) 積極性高了,課堂效果更好。”
教學進度不能耽誤,但學校最關(guan) 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孩子們(men) 都是剛剛經曆過地震,年紀最小的隻有十二歲,過去之後很想家。”
為(wei) 此,尼瑪請來四川高校的心理老師成立“心聯小屋”、課間組織學生集體(ti) 跳“鍋莊”(一種藏族舞蹈),在藏曆新年到來時開展運沙袋、拉巴牛等傳(chuan) 統運動項目慶祝。
教務主任徐君君是學生們(men) 口中的“徐爸”:“學校經常開展生活衛生知識講座、撿拾垃圾彎腰行動,周末會(hui) 帶孩子們(men) 去青城山、都江堰遊玩,寒暑假布置親(qin) 情感恩作業(ye) 等等。”
“以前,學生們(men) 五天上學,兩(liang) 天在家,難以形成穩定、良好的環境氛圍。”物理老師彩娜覺得,在四川“新家”中,通過封閉式管理漸漸培養(yang) 起生活、學習(xi) 、衛生等行為(wei) 習(xi) 慣,實現對學生的“養(yang) 成教育”,明顯改善了從(cong) 前“5+2=0”的學習(xi) 效果。
“在四川,接觸到先進的教育理念,”徐君君說,“從(cong) 前隻知‘教書(shu) ’,不懂‘育人’二字更重要。”
同民族中學類似,震後玉樹重災區的初中以上學生基本全部轉移到異地就讀。有了異地複課的成功經驗,玉樹州自2015年起推行“異地辦班”計劃,每年送出1000名學生去往內(nei) 地繼續高中學業(ye) 。
“送出去的孩子本身基礎好,加上外省的教育資源好,自然高考成績好。”近些年,受“異地辦班”衝(chong) 擊,民族中學的升本率有所下降,但尼瑪保持樂(le) 觀,“從(cong) 全州整體(ti) 來看,孩子們(men) 的素質在提高,在外讀高中能讓見識變廣、思路更開闊。”
圖為(wei) 震後重建的民族中學航拍。玉樹州民族中學供圖
在尼瑪看來,整體(ti) 向好的背後,亦折射出農(nong) 牧民教育觀念和生活習(xi) 慣的轉變。
“從(cong) 前,牧民們(men) 都是‘向日葵’,放牧為(wei) 生、靠天吃飯,生活節奏很慢,”尼瑪說,“如今,越來越多人相信,隻有知識才能真正改變貧困,很多家庭既要在縣城工作,也要返鄉(xiang) 放牧,平時比較忙,更傾(qing) 向於(yu) 把孩子全權托付給學校。”
俄金曲培從(cong) 小在縣城讀書(shu) ,初中畢業(ye) 後考到遼寧省盤錦市高級中學繼續學業(ye) 。“父母都是牧民,但特別支持我們(men) 上學。”他說,現在家裏年齡最小的弟弟青梅紮西也考到了北大附屬實驗學校讀高中。
2019年,俄金曲培成為(wei) 青海省民考民(少數民族學生學習(xi) 少數民族語言,並用少數民族語言參加考試)文科高考狀元,目前就讀於(yu) 中央民族大學。
十年前,還在上高一的公保多傑跟同學一起去往四川,畢業(ye) 時他們(men) 將平時所寫(xie) 的作文、詩歌和家書(shu) 編輯成書(shu) ,扉頁上寫(xie) 道:“如果想要感恩,就用學習(xi) 到的知識去回饋幫助過你的人。”
如今,看著跟當年的自己一樣大的學生,身為(wei) 班主任的他經常在課餘(yu) 時間拿出這本書(shu) 跟大家分享:“生活中充滿愛與(yu) 希望,即便經曆苦難,也有重見光明的一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一圖讀懂:青海玉樹教育十年成績單
十年磨一劍,玉樹州堅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大投入力度,推動保障力度、深化改革力度,玉樹教育厚積薄發、破土重生,成為了全省民族教育中一顆閃亮的明珠。[詳細] -
青海異地辦班圓藏區孩子“求學夢”
因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青海藏區還存在教育資源不足、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等問題。為此,青海省不斷改善藏區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藏區師資水平,通過異地辦班等“智力援助”來圓藏區孩子的“求學夢”。[詳細] -
探索“3+2”教育扶貧新模式 助力青海玉樹學子
11月9日,青海警官職業學院與玉樹州職業技術學校簽訂教育合作扶貧項目協議,雙方將攜手在人才培養和扶貧項目方麵合作,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貧困家庭的孩子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成長發展道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