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鳥島的守護者:從打鳥到護鳥
“我小時候掏鳥窩、拿彈弓打鳥、養(yang) 鳥都幹過。”楊濤說,他覺得現在這個(ge) 工作特別適合自己。楊濤的同學得知他到鳥島工作後曾戲謔說:“小的時候你打鳥,現在保護鳥,這份工作真是適合你。”
今年57歲的楊濤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高級工程師,2014年開始到青海湖鳥島進行科研工作,這一幹就是6年。
他常駐鳥島,平時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記錄鳥的數量,觀察是否有新物種,定期環湖巡查,搭建網絡接收鳥島各處傳(chuan) 送的氣候、土壤等信息。
“近幾年青海湖水麵上漲,濕地麵積擴大,雖淹沒了許多處鳥的棲息地,但鳥類數量基本在增長,蛋島去年有2500隻斑頭雁,今年增加至4000隻,布哈河內(nei) 的沙洲上也有上千隻。”楊濤說,青海湖一共有223種鳥,他們(men) 在鳥島重點觀察的就是斑頭雁、鸕鶿、魚鷗、棕頭鷗四大鳥類,除此之外,鳥島上還有兩(liang) 種旗艦物種普氏原羚和黑頸鶴。
“今天我在保護站外的路上看見一群斑頭雁,這個(ge) 場景很難得。”楊濤興(xing) 奮地說。
在采訪途中,楊濤發現了一隻受傷(shang) 的斑頭雁,他小心翼翼地將一瘸一拐、跟不上隊伍的小斑頭雁捧起,帶回救護站讓同事治療。
上世紀90年代,楊濤來到鳥島出差,當時的工作人員指著海心山說,要去這個(ge) 島很難,“我當時心想:我這輩子能上去一趟就好了。”楊濤笑道,“沒想到現在的他已經上去過無數次了。”
現在的楊濤對鳥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很了解,島上哪裏有狐狸窩他都一清二楚。每個(ge) 月他和同事都會(hui) 去巡查,統計鳥數量、種類。
楊濤說,鳥島景區關(guan) 閉前,鳥和普氏原羚見到遊客就跑,現在鳥直接在水邊做窩,普氏原羚也在山坡上隨意活動,保護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打攪自然。“這幾年,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人退了,動物就進來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大美青海名副其實,青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得很好,我在內(nei) 地也搞過科研,但是那裏最主要的工作是抓盜獵,青藏高原絕對不會(hui) 發生這樣的事,老百姓都在主動保護自然。”
10月楊濤在鳥島的工作期就滿了,他還有三年就要退休,他說雖然他現在還是會(hui) 有高原反應,但如果可以的話,他想退休前的最後一份工作還是在鳥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探訪青海湖鳥島關停兩年後:人去鳥來生態轉好
鳥島作為水鳥的重要繁殖地,每年約有6萬隻水鳥在青海湖鳥島繁殖,約有10萬隻水鳥遷徙停留。在青海湖繁殖的棕頭鷗、斑頭雁、鸕鶿占全球繁殖總量的60%。[詳細] -
講述青海湖鳥島七日|20年無法忘卻 小雁望著我離去的眼神
動物都有著自己的世界。他還記得初踏上鳥島,眼前情景帶來的震撼。入目全是鳥,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密密麻麻,邁不開腳步。麵對這個陌生的“入侵者”,機警的鳥兒們俯衝而至,啄他、用鳥糞襲擊,希望將他趕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