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鄉殘疾人索南本“五穀畫”勾勒新天地
圖為(wei) 索南本和同事創作的五穀畫。尖宣 攝
“什麽(me) 是五穀畫?”
“在我們(men) 藏族地方習(xi) 俗中,為(wei) 了祈盼五穀豐(feng) 登,不少人家都會(hui) 用五穀拚湊出彩色圖案來供奉。像青稞、小麥、油菜籽等,通過巧妙構思,‘繪’製的圖案就是‘五穀畫’。”在翻譯的幫助下,索南本用藏語如是介紹自己來自高原的手藝。
索南本今年42歲,來自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是當地一家名為(wei) “引福五穀畫”公司的創始人。第一次接觸五穀畫,是他二十多歲被診斷為(wei) 神經性耳聾之後。
二十年前,一次短途運輸途中,索南本突然聽不清車裏的人聲,“無論怎麽(me) 努力,耳朵裏仍舊模糊不清。神經性耳聾——這像是一道晴空霹靂,將我原本幸福安穩的生活徹底打亂(luan) 。”
成為(wei) 殘疾人,找工作受阻,索南本陷入低穀。
可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他在電視上看到了五穀畫,發現這個(ge) 叫“五穀畫”的工藝品,跟自己小時候父母做的“吉噶拉姆”一模一樣,“但我們(men) 這裏做的‘吉噶拉姆’很粗糙,樣式簡單……我花了3天時間,用玉米和麥粒,粘出了一朵又大又圓的葵花。父母看了很是認可,還鼓勵我做象征吉祥的工藝品,我覺得這是個(ge) 商機。”
怎麽(me) 才能做好五穀畫呢?如何防臭、防蟲、防潮?熱脹冷縮,該怎麽(me) 保存和裝裱……問題一個(ge) 接著一個(ge) 。
圖為(wei) 索南本和同事創作的五穀畫。尖宣 攝
“對我來說,也沒有別的路可走。成不成功,也隻有‘五穀畫’這一個(ge) 辦法了。”索南本將前途孤注一擲。
整整7年,在家裏學藝的他,終於(yu) 摸索成功了五穀畫的製作技藝。7年間,他不知道試驗了多少次,不知道失敗的作品有多少。“雖然沒有賣出過一幅畫,但收獲的卻是日益加深的熱愛和漸趨完善的技藝。”
“2014年,我拿著兩(liang) 幅已經裝裱好的五穀畫,去鄉(xiang) 政府找鄉(xiang) 長,鄉(xiang) 長看了直點頭,說要給我提供扶持,還建議我在縣城租間房子,作為(wei) 五穀畫的銷售點。”索南本說,“我知道,我的希望與(yu) 轉機來了。”
《吉祥八寶》《和睦四瑞》兩(liang) 幅五穀畫作品,是索南本的第一單生意。“總共賣了6000元,這筆錢對於(yu) 7年沒賣出一幅畫的我來說,真是個(ge) 天大的數字。”
索南本的得意之作《背水姑娘》,還曾在首屆青海省殘疾人書(shu) 畫工藝美術大賽中榮獲三等獎。
2015年,在青海省尖紮縣官方扶持下,索南本正式注冊(ce) 了公司,成為(wei) 當地少見的唯一從(cong) 事五穀畫製作及研發的企業(ye) 。
如今,27名殘疾和貧困員工加盟公司。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失聰的男員工,他隻能用手勢溝通。剛來的時候,做得很慢,但他的認真和細致,深深打動了我。”索南本說。
今年,索南本再樹目標,在尖紮縣為(wei) 130名殘疾人及貧困婦女開展培訓,並安置其中的20位學員在公司就業(ye) 。
日前,全國自強脫貧和助殘扶貧先進事跡網絡報告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索南本在翻譯的幫助下,用藏語講述了自己的創業(ye) 故事。
“能在北京登上禮堂的演講席,說出自己的經曆和想法,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索南本對中新網記者說,“要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和貧困戶,自食其力。我覺得這是我的責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探訪青海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傳習所
楊永良介紹,加牙村有著300多年的織毯曆史,加牙藏毯色澤豔麗不褪色,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可以使用近200年。獨特的編製技法及濃鬱的民族特色使加牙藏毯受到眾多國內外藏毯愛好者的喜愛。[詳細] -
青海各族“繡娘”展示技藝 指尖“流淌”幸福生活
31日,青海省第二屆“民族團結進步”青海刺繡展暨刺繡大賽在西寧市開幕。青海省755名漢、藏、回、土、蒙古、撒拉族農村婦女齊聚西寧,集中展示各民族獨特的刺繡技藝。[詳細] -
青海藝人鋁板“作畫”讓唐卡與掐絲融匯升華
據了解,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但掐絲唐卡不同於傳統手繪唐卡,掐絲是一種常用於琺琅器加工的傳統金工工藝,掐絲唐卡是掐絲工藝與唐卡藝術二者的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