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生態打底 四川甘孜綠色產業有“錢途”

遊飛 發布時間:2020-06-03 14:20:00來源: 四川日報

  “蘋果還未成熟,訂單早已排滿。”5月27日,四川省甘孜州鄉(xiang) 城縣現代農(nong) 業(ye) 高原特色水果產(chan) 業(ye) 園,徳園經濟林果種植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周軍(jun) 說。

  鄉(xiang) 城蘋果走俏,正是甘孜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的縮影。近年來,甘孜州按照“一優(you) 先二有序三加快”的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好“生態牌”,將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經濟優(you) 勢和富民優(you) 勢,進一步繁榮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彰顯生態文化,使綠水青山成為(wei) 群眾(zhong) 致富的金山銀山。

  開發荒坡種植蘋果 村民富

  鄉(xiang) 城縣現代農(nong) 業(ye) 高原特色水果產(chan) 業(ye) 園處於(yu) 海拔3450米的山上,已有兩(liang) 家本地水果種植企業(ye) 入駐,種植各類水果。

  徳園經濟林果種植開發有限公司是入駐企業(ye) 之一。曾經走南闖北搞物流的周軍(jun) 說,大半個(ge) 中國都跑過了,還是覺得家鄉(xiang) 發展產(chan) 業(ye) 有“錢途”。2014年,周軍(jun) 流轉了4000多畝(mu) 荒坡地,開始種植蘋果。5年過去,預計今年的蘋果銷售收入在70萬(wan) 元以上,三年內(nei) 要擴建成萬(wan) 畝(mu) 果園。

  5年前,眾(zhong) 人滿懷質疑;如今,大家翹首稱讚。周軍(jun) 說,他的成功在於(yu) “生態”二字。“鄉(xiang) 城縣地處高原,日照時間長,早晚溫差大,生態環境好,生長出的蘋果色澤豔麗(li) ,香味濃鬱,耐儲(chu) 存,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4000多畝(mu) 的蘋果園,一年四季都得有人管理,周軍(jun) 的果園便成為(wei) 了周邊群眾(zhong) 就近務工學技術的基地,用工量大的時候可達到200餘(yu) 人,少的時候每天也有10餘(yu) 人。學到技術的群眾(zhong) 開始利用荒坡荒地發展起自己的蘋果種植園。

  “家裏3人常年在周軍(jun) 果園裏務工,一年有7萬(wan) 多元的收入。”木朗宮村的澤紮姆說,自從(cong) 周軍(jun) 的果園建成後,家裏人再沒有外出務工了。來果園務工的群眾(zhong) ,每年都有幾千元到幾萬(wan) 元不等的收入。

  農(nong) 旅融合生態發展 產(chan) 值高

  巴塘縣中咱鎮仁勉村毛桃基地內(nei) ,仁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曲批在自己的手機上輕輕一點,水肥一體(ti) 噴灌係統就自動給桃林澆起水來。“嗡嗡”聲裏,果園的無人機飛起,在空中給桃樹噴灑農(nong) 藥,自動管護。

  毛桃基地占地3000畝(mu) ,橫跨波浪村、仁勉村,總投資1.2億(yi) 元,於(yu) 2018年1月啟動,已開發平整荒山荒坡3000畝(mu) ,建成全覆蓋灌溉的太陽能提灌站,有連接G215線主幹道的環線瀝青路,種植成活山毛桃12萬(wan) 餘(yu) 株。項目實施農(nong) 旅融合,配套建設旅遊服務中心,林下花卉種植,桃花節旅遊已成當地品牌。

  “3000畝(mu) 荒山變青山,環境變美了,村民增收了。”波浪村第一書(shu) 記紮西甲措說。

  巴塘縣農(nong) 牧農(nong) 村和科技局局長格桑梅朵算了一筆賬:基地現已投產(chan) 的2300畝(mu) ,果樹掛果後按照最低產(chan) 量來計算,每株產(chan) 2.5公斤桃仁,畝(mu) 產(chan) 137.5公斤桃仁,按每公斤20元算,畝(mu) 產(chan) 值2750元,2300畝(mu) 產(chan) 值可達630多萬(wan) 元;毛桃果肉預計每株掛果10公斤,畝(mu) 產(chan) 550公斤,按每斤1元,畝(mu) 產(chan) 值1100元,毛桃果肉產(chan) 值可達253萬(wan) 元;加上林下種植蜜源經濟作物、林間養(yang) 蜂、林下養(yang) 雞等,有580萬(wan) 元收入,綜合估算年綜合產(chan) 值可達1460多萬(wan) 元,人均產(chan) 值可達9600元左右。

  近年來,巴塘縣積極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ti) 生態格局,優(you) 化“果、蔬、肉、藥、蜜”產(chan) 業(ye) 布局,加快建設“兩(liang) 園一帶八基地”,先後建成了中咱毛桃、蘇哇龍核桃等林業(ye) 產(chan) 業(ye) 基地。

  引進企業(ye) 加工青稞 增收多

  “真是太感謝你們(men) 了,不僅(jin) 收購價(jia) 格比市場上高,而且還解決(jue) 了我們(men) 銷路難的問題。”5月20日,甘孜縣格薩爾青稞文化產(chan) 業(ye) 園倉(cang) 庫外,斯俄鄉(xiang) 霍古都村村民衝(chong) 仁孜拿到剛剛賣青稞的錢,喜笑顏開。

  青稞是高原特產(chan) ,以往青稞不值錢,每公斤最高賣到3.2元,還時常滯銷,村民種植積極性不高。自從(cong) 格薩爾青稞文化產(chan) 業(ye) 園建成開園後,霍古都村的青稞被產(chan) 業(ye) 園統一收購,青稞價(jia) 格也提高到了每公斤4.4元。村民們(men) 都把自己家多年的荒地開墾出來,種上了青稞。

  從(cong) 3.2元到4.4元,增收從(cong) 何而來?甘孜縣的青稞產(chan) 量占全甘孜州七分之一,由於(yu) 缺乏深加工企業(ye) ,青稞產(chan) 值低,每畝(mu) 收入僅(jin) 在450元左右,群眾(zhong) 增收脫貧困難。為(wei) 增加青稞附加值,甘孜縣積極引進了上海貝瑪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集青稞加工和觀光體(ti) 驗一體(ti) 化的甘孜縣格薩爾青稞文化產(chan) 業(ye) 園。園區全麵投產(chan) 運營後,每年收購青稞原料7700噸,帶動了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

  青稞加工業(ye) 還創造了近千就業(ye) 崗位。今年春節前夕,來自甘孜縣甘孜鎮、呷拉鄉(xiang) 、南多鄉(xiang) 、生康鄉(xiang) 等地的800多名農(nong) 牧民共領到了1000萬(wan) 元勞務工資。目前,該園區生產(chan) 加工線也已經投入試生產(chan) 階段,解決(jue) 貧困人口就業(ye) 24人,人均月工資3000元。領到勞務工資的生康鄉(xiang) 四村村民土登紮西激動地說:“往年沒地方掙錢,今年在家門口就掙到了錢,謝謝政府引進企業(ye) ,也謝謝企業(ye) 給我們(men) 提供了就業(ye) 機會(hui) 。”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