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四川若爾蓋花湖生態治理:黑頸鶴“家族”日漸壯大

單鵬 安源 發布時間:2020-06-19 11:4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四川若爾蓋花湖生態治理:黑頸鶴“家族”日漸壯大
圖為(wei) 四川若爾蓋花湖景色。安源 攝

  “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飛到國道邊覓食,這在以往很罕見。”望著遠處在草原裏覓食的黑頸鶴,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科科長韓金鋒表示,每年4月起,來若爾蓋的遊客在國道邊就能欣賞到這種易危珍稀動物。


在花湖,灰燕在沼澤中覓食。安源 攝

  曾經,由於(yu) 氣候變暖、人為(wei) 開溝排水等因素,若爾蓋濕地一度水位下降,大量的沼澤消失和退化,動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岌岌可危。近年來,隨著沙化治理、黑土灘治理、退化草原改良、濕地生態修複等一係列工程的落實,若爾蓋濕地恢複了往日生機。除黑頸鶴,目前若爾蓋縣還擁有野生動物251種,四川梅花鹿由400隻增加到1000多隻,狐狸、狼、旱獺等各類動物種群量不斷擴大。


小黃花在花湖沼澤中盛開。安源 攝

  作為(wei)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是花湖的“明星”。每年3月,黑頸鶴從(cong) 雲(yun) 南大山包和貴州草海等地出發,不遠千裏飛回位於(yu) 四川阿壩州若爾蓋縣的花湖。它們(men) 在這裏築巢、產(chan) 卵、孵化,在若爾蓋入冬前再飛回溫暖的南方。

  2012年從(cong) 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碩士畢業(ye) 後,在若爾蓋濕地工作了8年的韓金鋒對黑頸鶴的習(xi) 性了如指掌。據他介紹,黑頸鶴通常每年產(chan) 兩(liang) 個(ge) 蛋,但因營養(yang) 不良,往往隻能孵出一隻健康的小黑頸鶴,加之黑頸鶴隻能在高原延續後代,對環境要求極高,因此黑頸鶴數量增長緩慢。“目前,若爾蓋黑頸鶴數量由幾百隻增加到近2000隻,僅(jin) 花湖就有1000多隻。黑頸鶴數量是花湖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參考指標。”


小黃花在花湖沼澤中盛開。安源 攝

  “水麵麵積也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指標之一。”韓金鋒畢業(ye) 後參與(yu) 的第一個(ge) “大工程”,便是花湖生態修複。據他回憶,花湖當時的水麵隻有215公頃,這會(hui) 讓天生喜愛涉水的黑頸鶴、大天鵝等禽類逐漸“流離失所”。“我們(men) 緊急修建了一條長1740米生態堤壩用來蓄水,2015年花湖水的麵積就達到了650公頃。”如今,黑頸鶴、大天鵝以及白鶴在花湖成群結隊的場景,已成為(wei) 這裏的“名場麵”。


圖為(wei) 四川若爾蓋花湖景色。安源 攝

  在韓金鋒心中還有一件更大的事——培育泥炭。“每逢雨季,若爾蓋濕地能為(wei) 黃河增加29%的淨流量;在枯水季能增加45%。這是因為(wei) 若爾蓋濕地擁有很多泥炭,泥炭有強大的蓄水功能。”但培育泥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wei) 很難再生的資源,泥炭的積攢過程極其緩慢,慢到甚至幾十年也難以看出明顯變化。

  培育泥炭是一件長遠的事業(ye) 。“再難也要做下去。”韓金鋒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