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甘肅碌曲草原“環境革命”秀本色 “尕秀”蝶變呈藏式風情

馮誌軍 楊豔敏 發布時間:2020-06-24 09:3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甘肅碌曲草原“環境革命”秀本色“尕秀”蝶變呈藏式風情

  6月下旬,海拔3300米的尕秀村,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沿著國道213線兩(liang) 邊一字排開,藍天白雲(yun) 下,藏式風情濃鬱、建築風格統一的紅房子彰顯著其蝶變點滴。楊豔敏 攝

  6月下旬,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尕海鎮境內(nei) 晴空萬(wan) 裏,湛藍的天空如同水洗過般通透明亮,輕薄如棉的雲(yun) 朵隨風移動。被一碧萬(wan) 頃的草原簇擁著的尕秀村,滿目皆是古老藏飾風格與(yu) 現代時尚的交織融合,吸引絡繹不絕的遊人前來體(ti) 驗“高原秘境”。

  尕秀村的帳篷城由108頂大小各異的藏式風格帳篷組成。空中俯瞰,一頂頂帳篷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點綴著曬銀灘草原的秀美。楊豔敏 攝

  海拔3300米的尕秀村,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沿著國道213線兩(liang) 邊一字排開,藍天白雲(yun) 下,藏式風情濃鬱、建築風格統一的紅房子彰顯著其蝶變點滴。2019年,尕秀村接待遊客80萬(wan) 人次,並順利申報成為(wei) 國家4A級景區。

  臨(lin) 近中午時分,59歲的尕秀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拉毛加,正在改造升級的“藏家樂(le) ”尚未歇工,他在院子裏進進出出詳細查看並“模擬”著遊客入住後,可能遇到的體(ti) 驗瑕疵,並盡力提前進行調整完善。


6月下旬,藏族青年男女在尕秀村帳篷城載歌載舞。馮(feng) 誌軍(jun) 攝

  十幾年前,拉毛加從(cong) 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草原深處牧場搬遷出來,並於(yu) 三年前開始經營農(nong) 家樂(le) 生意,至去年年收入已達到3萬(wan) 元,對當地旅遊前景“吃下定心丸”的他,決(jue) 定對原有簡單陳設的食宿環境進行“提升改造”,以此吸引更多遊人光顧。

  “四五年之前,村裏環境很差,到處是亂(luan) 堆亂(luan) 建和牛糞羊糞,那會(hui) 別說開發旅遊,村民自己都對所處環境毫無信心。”拉毛加說,2017年開始,尕秀村被甘南州官方確定為(wei) “全域無垃圾樣板村”,隨著曠日持久、全民參與(yu) 的“環境革命”,為(wei) 重現“草原本色”的該村,奠定了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基礎和優(you) 勢。


6月下旬,尕秀村帳篷城草原風光秀美。馮(feng) 誌軍(jun) 攝

  尕海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蘇努東(dong) 珠向中新網記者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的尕秀村隻有六十多戶人家,那時民眾(zhong) 住在帳篷裏,過著居無定所、櫛風沐雨的遊牧生活。2017年以來,吹響了“打造環境革命升級版,搶占綠色崛起製高點”的集結號,“把草原當作背景來烘托,把村莊當作風景來打造,把庭院當作盆景來培育”。

  短短半年時間,尕秀村引入了新能源、新設備,完善了巷道硬化、石板路鋪設、村史博物館、文化廣場、經幡長廊、雕塑、光纖網絡建設、電力改造工程、整村亮化、提升改造,建成旅遊公廁、便民橋,並安裝房前屋後實木柵欄、智慧牧場高標準圍欄等基礎設施,牧村麵貌煥然一新。

  “去年成為(wei) 國家4A級景區後,遊客數量成為(wei) 尕秀村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巨大挑戰,現有的經營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務水平已不能適應當下發展要求。”蘇努東(dong) 珠表示,為(wei) 解決(jue) 發展瓶頸,全麵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當地引進了龍頭企業(ye) 帶動村級集體(ti) 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該村建成的中央廚房,作為(wei) 牧家樂(le) 、帳篷城配餐配送中心,無論遊客身處帳篷城,還是牧家樂(le) ,隻需通過下單選購,中央廚房便會(hui) 開始製作菜品,並由專(zhuan) 人傳(chuan) 送至餐桌。

  蘇努東(dong) 珠說,中央廚房的建立,保證了商品的品質、衛生標準的一致性,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每戶牧家樂(le) 、帳篷城均需聘請主廚的問題,在降低生產(chan) 成本的同時,解放了大批勞動力,閑餘(yu) 勞動力可以開展勞務輸轉,從(cong) 而解決(jue) 農(nong) 牧民從(cong) “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內(nei) 生動力不足問題。

  據統計,目前尕秀村共有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300餘(yu) 人,去年開辦牧家樂(le) 的家庭從(cong) 旅遊服務業(ye) 中受益,有些牧家樂(le) 去年收入甚至達13萬(wan) 元,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蝶變的尕秀村,是碌曲縣近年發展的一個(ge) 縮影。旅遊業(ye) 的發展、從(cong) 業(ye) 崗位的增加,讓民眾(zhong) 從(cong) 牧場走向市場,從(cong) 做家務走向經商,許多農(nong) 牧民把牲畜賣掉專(zhuan) 門從(cong) 事旅遊服務業(ye) ,草場得到修養(yang) 、生態不斷改善,實現了“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的雙豐(feng) 收。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