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鋪就幸福路——四川省甘孜州脫貧奔小康一線見聞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濕地公園一景(6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正午時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藏族小夥(huo) 阿次騎著電瓶車穿梭在高原小城的大街小巷忙著送外賣。阿次曾是貧困戶,在扶貧隊員的幫助下,今年3月開始了他的“外賣騎手”之路,目前已接單2000多,掙了1萬(wan) 餘(yu) 元。
和阿次一樣,在四川甘孜州,成千上萬(wan) 的群眾(zhong) 通過自己的勤勞脫貧過上了新生活。今年2月,甘孜州所有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記者行走在甘孜州,親(qin) 眼見證這片雪域高原上發生的曆史性巨變。
民生改善日新月異
走進甘孜州人民醫院的一間病房,因患包蟲病剛剛做完左半肝切除手術的德格縣的澤措,看起來心情不錯。再過兩(liang) 三天,她就能出院了。4萬(wan) 多元的治療費用,在醫保和各項政策補助報銷後,她僅(jin) 需支付幾元錢。
包蟲病曾讓草原農(nong) 牧民聞之色變。澤措身體(ti) 不舒服已有月餘(yu) ,但直到遇到篩查隊下鄉(xiang) 篩查,才查出包蟲病。澤措說,一開始她特別害怕,但醫生們(men) 都鼓勵她不要擔心。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甘孜州包蟲病目標人群篩查覆蓋率為(wei) 98.01%,現有1萬(wan) 餘(yu) 名病人正在接受免費藥物治療,基本實現了“應查盡查、應治盡治、應助盡助”。
以醫療條件為(wei) 代表,近年來,甘孜州基礎設施和農(nong) 牧民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地處高寒牧區的克日澤窪村是甘孜州理塘縣的最後一個(ge) “通電村”。2019年底,記者走在即將通電的村子中,發現到處都在為(wei) 即將發生的改變做準備。超市裏嶄新的收銀機已安裝到位、村口新建的“農(nong) 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刷上了新漆。現在,克日澤窪村的夜晚已亮了起來。當地幹部王繼江告訴記者,集中定居後村裏通上電,給牧民們(men) 脫貧致富奔小康帶來“光明”前景。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甘孜州共建成通鄉(xiang) 油路3696公裏、通村硬化路21894公裏,鞏固提升985個(ge) 貧困村安全飲水工程,改造提升4337個(ge) 村電網和通信網絡,11.3萬(wan) 農(nong) 牧戶住房安全問題得到了解決(jue) 。
澤仁誌瑪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鬆茸產(chan) 業(ye) 園內(nei) 采摘(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產(chan) 業(ye) 發展點亮希望
對接飛行信號、裝載新鮮鬆茸、校對起飛巡航……一架架無人機搭載著剛采摘的新鮮鬆茸,從(cong) 甘孜州雅江縣不通公路的大山上騰空起飛。48小時內(nei) ,這些珍貴的食材就會(hui) 出現在中國各大城市的消費市場。
雅江縣盛產(chan) 鬆茸,遠銷日本、韓國和歐洲等地,現在成了著名的“鬆茸之鄉(xiang) ”。一家電商企業(ye) 瞄準了“商機”,通過與(yu) 當地合作,參與(yu) 鬆茸“第一公裏”的運輸,用無人機改變了過去當地菌農(nong) “摸黑上山采鬆茸,下午背鬆茸下山,來回半天”低效又危險的狀況。
在滑子菇棚房裏,記者見到了35歲的貧困戶澤仁誌瑪。她原來在家務農(nong) ,因為(wei) 丈夫身體(ti) 不好,兩(liang) 個(ge) 孩子年幼,經濟負擔相當重。“到雅江鬆茸產(chan) 業(ye) 園後,我學會(hui) 了技術,現在在園區實驗室育種、在棚子裏采滑子菇,一年能有近3萬(wan) 元收入。”澤仁誌瑪平時還上山采摘鬆茸,通過產(chan) 業(ye) 園收購鬆茸增加收入,她家在去年脫了貧。
旅遊是甘孜州的支柱產(chan) 業(ye) 。近年來甘孜州持續實施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天塹變通途,一條條“雲(yun) 端高速”的建成打通了老鄉(xiang) 們(men) 的“致富路”。2019年進州遊客達3300餘(yu) 萬(wan) 人次,不少群眾(zhong) 吃上了“旅遊飯”。
37歲的瀘定縣人張雪峰前幾年回到家鄉(xiang) ,用打工所掙的錢修了一座家庭農(nong) 場,通過蘋果樹套種中藥材,一畝(mu) 地每年能有3萬(wan) 元收入。“下一步打算把老屋裝修裝修,搞旅遊接待。”張雪峰計劃著。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康巴高原植物園”內(nei) ,設備操作員在操作自動澆灌設備(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生態建設美麗(li) 蝶變
幾十年前在稻城流傳(chuan) 著一句話:稻城門口站不得。“那時候稻城生態環境不好,氣候幹燥、土地沙化,風吹得人受不了。”稻城縣副縣長思子熱太告訴記者,“我們(men) 稻城人種了30年的樹,把家鄉(xiang) 變成了園林般的城市。”
記者放眼眺望,看到縣城被鬱鬱蔥蔥的樹木環繞,在西邊山坡上,有一行由雲(yun) 杉組成的醒目大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通過創新生態惠民模式,稻城縣亞(ya) 丁村等一批全縣最落後的村落變為(wei) 縣域最富裕的村落。稻城縣香格裏拉鎮呷擁社區居民紮西歐木將自家四層樓的老屋出租給商戶,老屋被改造成精品民宿後生意紅火,紮西歐木每年能得到50萬(wan) 元的租金。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甘孜州以生態修複、恢複生態係統功能為(wei) 重點,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等重點工程,累計投入資金84.36億(yi) 元,完成山植樹145餘(yu) 萬(wan) 畝(mu) ,路種花2200公裏,河變湖(濕地)3萬(wan) 餘(yu) 畝(mu) 。
在甘孜州道孚縣,一座“康巴高原植物園”正進入最後施工階段,預計今年就能完工開業(ye) ,“還沒開始營業(ye) ,來植物園觀光、賞花的遊客就不少了。”植物園負責人何行銘告訴記者。
正在園地裏除草的索拉旺姆對未來充滿期待。她告訴記者,現在她正努力攢錢,想把自家屋子改造成民宿,接待以後來參觀植物園的遊客們(me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賬本裏的牧民新生活:5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洛登家的賬本顯示,他家人均收入每年都有增長。2015年洛登家的人均收入是3017元,2019年則達到了7122.5元,翻了一番還多。[詳細] -
四川省甘孜州:科技支撐產業發展 貧困戶增收如期脫貧
作為“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支撐,近年來,甘孜州大力推行科技扶貧,尤其是農作物技術研發應用,有力支撐了藏區高原產業發展。[詳細] -
四川藏鄉“全家福”定格脫貧幸福
“陶老師把我拍帥一點,全家拍精神一點。”村民降央斯郎戴著墨鏡風趣地開著玩笑。2018年,貧困戶降央斯郎一家四口在易地搬遷分散安置項目幫助下,從牧區搬進了新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