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青藏高原唯一藏雪茶種植區:村村種藏茶 戶戶享收益
“2014年以前,這裏的牧民年人均收入隻有1500餘(yu) 元(人民幣,下同),自從(cong) 農(nong) 業(ye) 區村村開始人工種植藏雪茶後,他們(men) 的年人均收入增加到1萬(wan) 至2萬(wan) 元,真正走上了致富道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副縣長李富年對中新社記者說。
圖為(wei) 脫貧戶尕梅在采摘茶葉葉片。中新社記者 孫睿 攝
在素有“果洛小江南”之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有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當地民眾(zhong) 平日喜愛飲用的藏雪茶是用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的葉子加工而成。在中國,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隻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至3500米的地區,而班瑪縣農(nong) 業(ye) 區就處在這一區域。
據《果洛宗史》記載,自唐至宋,班瑪地區文化交融,當地牧民常用牛羊肉、奶製品以及藏雪茶等換取日用品,因而藏雪茶一度走俏,通過“賽西古道”不僅(jin) 運往四川省的阿壩、壤塘、馬爾康等地區,而且供貨西藏。
圖為(wei) 村民采摘茶葉葉片。中新社記者 孫睿 攝
李富年介紹,近年來班瑪縣大力發展藏雪茶產(chan) 業(ye) ,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800萬(wan) 元,建起了集藏雪茶樹種植、生產(chan) 加工、銷售於(yu) 一體(ti) 的班瑪縣藏雪茶產(chan) 業(ye)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形成了“公司+農(nong) 戶+基地”“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的產(chan) 銷模式,不僅(jin) 拓寬了茶葉銷售渠道,還帶動了當地牧民脫貧致富。
據統計,2014年至今,班瑪縣在保護培育原有2000餘(yu) 畝(mu) 野生藏茶基地的基礎上,逐步試驗擴大人工種植麵積,目前全縣藏雪茶種植麵積已達23500餘(yu) 畝(mu) 。
賽桑是班瑪縣燈塔鄉(xiang) 要什道村的貧困戶,2014年以前,一家兩(liang) 口的生活全靠他一人采挖中藏藥材維持,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圖為(wei) 種植戶在藏雪茶種植基地中除雜草。中新社記者 孫睿 攝
“那時候采挖中藏藥材,家裏年收入才3000餘(yu) 元,後來村裏整合了撂荒地,種植藏雪茶等農(nong) 作物,並統一由合作社管理經營,年底給我們(men) 分紅,現在家裏的年收入達2萬(wan) 餘(yu) 元,終於(yu) 脫了貧。”賽桑說。
“以前我什麽(me) 都不會(hui) ,生活隻能靠草場補貼來維持,後來通過政府幫扶,來到班瑪縣藏雪茶產(chan) 業(ye)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學習(xi) 采摘、晾曬、炒茶等技術,公司給我發工資,還有年底分紅,我去年順利脫了貧,打心眼裏感謝政府啊。”52歲的尕梅對記者說。
2016年以來,班瑪縣探索並建設了“班瑪藏雪茶”生態產(chan) 業(ye) ,將生態建設植樹造林與(yu) 生態產(chan) 業(ye) 緊密結合,通過藏茶種植基地建設大量吸納本地農(nong) 牧民,促進就業(ye) 增收,1414名建檔立卡戶種植藏雪茶收入累計達665萬(wan) 元,人均收入4700元。
圖為(wei) 班瑪縣燈塔鄉(xiang) 要什道村藏雪茶種植基地。中新社記者 孫睿 攝
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常委、班瑪縣委書(shu) 記夏吾傑表示;“藏雪茶作為(wei) 藏茶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我們(men) 為(wei) 數不多的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藏雪茶,既能把藏茶這個(ge) 古老的飲茶文化傳(chuan) 承下去,還能帶動群眾(zhong) 脫貧致富。”
如今,班瑪縣藏雪茶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一項兼顧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環境美化的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
統計顯示,2016年至2019年,班瑪藏雪茶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達1718萬(wan) 元,其中種植藏雪茶產(chan) 值達665萬(wan) 元,生產(chan) 產(chan) 值達1053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氣象服務為高原藏雪茶“鋪就”生態致富路
目前,班瑪縣亞爾堂鄉、賽來塘鎮和燈塔鄉人工種植藏雪茶麵積達530公頃,在全縣形成了瑪柯河兩岸長100公裏的藏茶生產基地。[詳細] -
青海省果洛州藏雪茶助力貧困牧民脫貧增收
2016年至2019年1414名建檔立卡戶種植藏雪茶收入累計達665萬元,人均收入4700元,2018年至2019年藏雪茶產業分紅200萬元,503戶建檔立卡戶戶均收入約4000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