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青海三江源“失”與“得”:關“亞洲最大金礦”護“亞洲水塔”

張添福 發布時間:2020-07-08 09:3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一個(ge) 簸箕裏頭,就能篩出一枚金戒指。”民間流傳(chuan) 的這句話,形象反映昔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大場金礦之“富足”。

  曾有媒體(ti) 分析,處於(yu) 青海的“金腰帶”——巴顏喀拉山金銻成礦帶中段的大場金礦,黃金資源儲(chu) 量之大使其有望成為(wei) “亞(ya) 洲最大金礦”之一。

  但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局長多加日前對中新社記者說,為(wei) 了保護生態,數年前,當地官方提出“還舊賬不欠新賬”,果斷停止州域內(nei) 所有探礦、采礦行為(wei) 。

  玉樹州地處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發源地青海南部三江源區域,此間素有“亞(ya) 洲水塔”美譽,發育和保持著最原始、大麵積的高寒生態係統,維係著中國乃至亞(ya) 洲生態安全命脈。

  金礦關(guan) 停無疑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但首當其衝(chong) 的難題是曆史遺留的過采區怎麽(me) 辦。多加介紹,當地斥巨資實施了大場金礦的生態修複,按“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的理念覆綠。

  中新社記者通過當地名為(wei) “江源之窗”的生態監測係統看到,修複前衛星遙感資料中黃土裸露、坑洞遍地的過采區,修複後逐漸與(yu) 周邊地形地貌景觀相和諧。

  多加說,大場金礦的生態修複,隻是當地守護“亞(ya) 洲水塔”的一個(ge) 縮影。

  “我們(men) 村曆史上有上百處泉眼,但慢慢很多泉眼都沒了水。”玉樹州玉樹市紮西科街道甘達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群才仁介紹,“我們(men) 保護水源,撿垃圾,給大點的泉眼安柵欄,不讓人糟蹋,現在絕大多數泉眼又有了水。”

  如今,三江源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以遏製,實現水資源總量、植被覆蓋度、生物多樣性、農(nong) 牧民收入、發展能力“五增”。以玉樹州農(nong) 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wei) 例,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年均增長13%。

  在“栽活一棵樹比養(yang) 活一個(ge) 娃娃還難”的玉樹州玉樹市,2010年至2019年,完成造林綠化、撫育、低效林改造等113685畝(mu) ,成功試種成活榆樹、桃樹、圓柏等28種樹種。

  與(yu) 此同時,當地生態環境監測亦實現行為(wei) 規範、方法科學、數據準確。

  “玉樹州地大物博、人煙稀少,從(cong) 州上一個(ge) 縣的東(dong) 頭到西頭,開越野車跑一天也不一定能跑完。”多加表示,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僅(jin) 靠人力,無法企及。

  而依靠先進的監測係統,當地逐漸實現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實時展示,並強化對冰川雪山、草原濕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動物的生態學監測。

  以“江源之窗”(遠程視頻監測係統)為(wei) 例,中新社記者日前借此“尋找”了玉樹州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黑頸鶴的蹤跡,實時查看昆侖(lun) 山東(dong) 段最高峰玉珠峰的漫天飛雪,也看到對水質要求苛刻的水獺在紮曲河打滾嬉戲的畫麵。

  “野生動物在這裏過得十分瀟灑。”多加不無感慨。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