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長江源頭第一鎮:牧民歎今非昔比 盼故土重歸“淨地”

潘雨潔 李江寧 發布時間:2020-07-09 09:4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搬離雪山腳下住進城市16年了,更尕南傑還是心心念念故鄉(xiang) 那片策馬執鞭的河流和草原。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缺氧,生態脆弱,素有“長江源頭第一鎮”之稱。

  在這裏,海拔6700米的格拉丹東(dong) 雪山融水匯聚成長江最初的淙淙溪流,也滋養(yang) 著曾經逐草放牧、傍河而居的更尕南傑一家。

  為(wei) 響應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2004年,該鎮四百多名牧民搬離了世代生活的雪山草原,集體(ti) 遷至四百公裏外的格爾木市郊居住。

  “那時,我們(men) 舍不得離開草地和牛羊,也擔心適應不了城市生活。”更尕南傑回憶道。

  然而,搬遷後牧民們(men) 住進了官方為(wei) 他們(men) 蓋好的磚混結構嶄新藏式小樓,外部有保溫層加固,內(nei) 部水電氣網設施齊全,徹底告別過去“住帳篷、睡羊皮”的日子。

  “怎麽(me) 也沒想到生活條件變得這麽(me) 好,”更尕南傑笑著說,他花錢置辦了藏式原木家具、液晶電視和音響設備,把新家裝飾得寬敞明亮。

  更令他高興(xing) 的是,現如今孫子上學、妻子看病也都有了著落。

  “以前,人騎著馬、牛駝著行李走3天,才能到鎮上的衛生院。”妻子患心肌梗塞多年,因居住偏遠、交通不便,病情一拖再拖。

  而現在,出門走幾步乘坐公交車就能直達格爾木市醫院,小孫子在附近的民族學校讀書(shu) ,每天走路上下學,老兩(liang) 口很放心。

  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大對搬遷新村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投資建設,牧民在享受官方提供的一係列政策補助同時,通過發展後續產(chan) 業(ye) 、轉移就業(ye) 等方式實現增收。

  搬進新家後,更尕南傑的鄰居小馬學習(xi) 駕駛技能,成為(wei) 一名駕校教練,兒(er) 子也考上廣東(dong) 的大學。

  從(cong) 過去的語言不通、無所適從(cong) ,到如今進城務工、自主創業(ye) ,牧民們(men) 紛紛開起商鋪、成立民族手工藝品工作室,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從(cong) 前,想過好日子是種奢望,”小馬感歎,“現在,我們(men) 在國家政府的幫助下,通過自己不斷努力,手裏慢慢有了積蓄,日子越來越好。”

  跟小馬不同,更尕南傑的三個(ge) 子女選擇回到故鄉(xiang) 的草原,每日巡護草場、清理垃圾、監測野生動物、記錄牲畜變化。67歲的他行動不便,無法與(yu) 孩子們(men) 一同前往,卻時常打電話詢問管護情況。

  “過去大家不懂保護,汙水往河裏倒,放牧不控製牛羊數量,破壞了草根,露出沙地,”他回憶,“一到冬天,寒風卷起漫天黃沙,帳篷都被吹塌了。”

  據了解,近些年,隨著退牧還草、以草定畜等保護舉(ju) 措的實施及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工作的開展,長江源頭區域自然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孫子馬上放暑假,更尕南傑打算帶他回去看看,“讓孩子親(qin) 身感受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的環境,培養(yang) 起保護河流草原的意識。”

  “藏族人說‘父親(qin) 的雪山、母親(qin) 的草地’,唐古拉的山山水水,就是我們(men) 的父母、靠山。”

  數年的努力換回水清草綠、生靈奔走的生機景致,故鄉(xiang) 逐漸重歸“淨地”,他甚感安慰。

  “讓河流沿線的萬(wan) 千生命都吃上幹幹淨淨的水”,在更尕南傑心中,這是源頭地區人們(men) 的職責,亦是對故土家園的守護。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走在幸福的大道上的格爾木長江源村

    有時候,幸福感來源於對比。對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的村民們來說,從雪山到城鎮,從遊牧到定居,從牧民到市民,這種感覺就尤其強烈。[詳細]
  • 長江源村的美好生活

    從雪山到城鎮,從遊牧到定居,從牧民到市民,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詳細]
  • 鬧布才仁的幸福生活

    長江源村村委會主任紮西達娃說:“鬧布才仁是我們村裏的致富帶頭人,不但能吃苦,而且有創業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他每年還給我們村交八萬元土地租金,進一步壯大了我們的村集體經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