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藏族大學生川西高原創業記:家鄉“遍地是寶”

單鵬 安源 發布時間:2020-07-13 16:5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多瑪村村民彭秋的庭院裏,成捆的黑色犛牛絨散落一地。彭秋用了7天,把家裏130頭犛牛的絨毛剪下並紮成捆,靜候諾爾央紡織廠的工作人員上門收取。僅(jin) 這一單生意,就能為(wei) 彭秋家今年增收2000多元(人民幣,下同)。

  諾爾央紡織廠位於(yu)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達紮寺鎮紅光村,是大學生撲爾窪甲和索郎當周在2016年共同發起的創業(ye) 項目。2013年從(cong) 西北民族大學畢業(ye) 後,撲爾窪甲在四川省甘孜州一所藏文學校待了2年多,並結識了早他1年來到學校的索郎當周。在身邊創業(ye) 朋友的影響下,兩(liang) 人在犛牛絨中看到商機,走上創業(ye) 之路。

  “別人眼裏不值錢的東(dong) 西,在我們(men) 這成了寶貝。”犛牛絨是秋冬季生長在犛牛頸部的一種柔軟毛發,能為(wei) 犛牛抵禦嚴(yan) 寒。據撲爾窪甲介紹,由於(yu) 犛牛絨此前在當地沒有加工用途,一斤隻能賣到7、8元錢。

  自從(cong) 撲爾窪甲的紡織機開動起來,不起眼的犛牛絨被織成精美柔軟的圍巾、披肩和氈帽,犛牛絨收購價(jia) 格隨之水漲船高,最高的時候一斤接近50元,比新鮮犛牛肉還要貴。“收購價(jia) 要看市場行情,去年廠裏以10萬(wan) 元1噸的價(jia) 格,在周邊3個(ge) 村及若爾蓋縣其他地區收購了20多噸,覆蓋近500戶農(nong) 戶。”撲爾窪甲說。

  紡織廠還為(wei) 當地創造了就業(ye) 機會(hui) 。貧困戶紮西是廠裏的老員工,2016年起他就來廠裏上班。“以前放牧收入不穩定,現在在紡織廠每個(ge) 月可以掙到3000元。妻子在廠裏的手工作坊上班。我們(men) 倆(lia) 收入加起來,每個(ge) 月有5000多元。”

  在撲爾窪甲看來,這些圍巾、披肩和氈帽不僅(jin) 是商品,也是傳(chuan) 遞藏族文化的藝術品。撲爾窪甲把門店設在若爾蓋西部牧場景區,吸引不少外地遊客前來購買(mai) 。2019年,撲爾窪甲與(yu) 朋友還在阿壩州紅原縣壤口鄉(xiang) 創辦了一家藏香廠。“藏族文化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創業(ye) 沃土,希望市場能接受並喜歡它們(men) 。”

  在川西高原,充滿商機的創業(ye) 機遇,有時就隱藏在外表平淡無奇的事物之中。“家鄉(xiang) 遍地是寶貝,隻是缺乏眼光。”7月正值阿壩州阿壩縣油菜花開花時節,金燦燦的油菜花田蔚為(wei) 壯觀。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大學生紮波與(yu) 幾位“發小”在當地合開了一家菜籽油加工工廠,生意蒸蒸日上。

  在阿壩縣,青稞是當地最主要的作物,但青稞賣不起價(jia) ,大多囤在家裏做糌粑。“我們(men) 推廣土地流轉,鼓勵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植油菜。”據紮波回憶,起初土地流轉並不順利,村民不相信這幾位年輕人能按照約定給足土地流轉金,最後還是在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麵擔保下,土地才順利流轉。

  不久後,菜籽油迅速打開銷路,讓當地農(nong) 戶嚐到甜頭。農(nong) 戶除了領取土地流轉金,還可以參與(yu) 油菜的種植和收割來掙工錢。如今,紮波的企業(ye) 在阿壩縣已流轉土地3萬(wan) 餘(yu) 畝(mu) 。“根據當前菜籽油銷售情況,油菜種植規模在未來還會(hui) 繼續擴大。”紮波說。

  “藏族大學生創業(ye) 對當地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在四川省青年聯合會(hui) 委員管雷看來,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售和加工能夠助力當地農(nong) 戶持續增收。更為(wei) 重要的是,通過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向現代化企業(ye) 生產(chan) 管理模式轉型、農(nong) 牧民向企業(ye) 員工轉型,當地生產(chan) 經營理念和工作管理模式都經曆著巨大轉變。

  對於(yu) 藏族大學生創業(ye) ,管雷建議既要用好家鄉(xiang) 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條件,又要用好在大學課堂汲取的理論知識,還要與(yu) 外界加強交流,運用現代化營銷手段,熟練運用網絡和電商平台。“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同時,要抬眼看一看外麵的世界。”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