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尖紮縣德吉村裏找幸福
7月,黃河岸邊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沿著蜿蜒曲折的黃河行駛,記者驅車前往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不久,一排排整齊的藏式院落映入眼簾。成排的房屋中央是文化廣場,旁邊高大的黃河水車緩緩滾動,見證著一個(ge) 美麗(li) 鄉(xiang) 村的發展。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昂拉鄉(xiang) 德吉村村民在美食廣場製作特色小吃(5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過去,這裏的村民或麵朝黃土背朝天,或逐水草而居;如今他們(men) 搬出大山告別貧瘠,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德吉村實現了從(cong) 易地搬遷村到“網紅景點”的轉變。
2017年,來自尖紮縣能科鄉(xiang) 、尖紮灘鄉(xiang) 、當順鄉(xiang) 等7個(ge) 鄉(xiang) 鎮30個(ge) 村的251戶946人,告別過去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淺腦山區,來到依黃河而建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尖紮縣昂拉鄉(xiang) 德吉村。
“以前家人害怕生病,去縣醫院要麽(me) 騎摩托車,要麽(me) 步行;生活全靠耕地和牛羊,一年忙到頭,隻有三千多元收入。”48歲的村民加太說,現在他們(men) 一家三口,每年收入4萬(wan) 多元。走進加太的新居,四四方方的小莊廓,木屋煥然一新。木屋裏的木板床,仿照傳(chuan) 統土炕連接著取暖用的藏式鐵爐,屋內(nei) 處處洋溢著新生活的溫馨。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昂拉鄉(xiang) 德吉村村民卓瑪太在院子裏澆花(5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搬遷是辦法,目的是致富,要致富必須有就業(ye) ,樂(le) 業(ye) 才能安居。”德吉村第一書(shu) 記洛加才讓說,德吉村地處黃河畔,海拔1900多米,氣候宜人,景色別致,具備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條件。2018年,德吉村開始打造旅遊特色村莊。
德吉村旅遊主要采取“關(guan) 門是家、開門是店”的農(nong) 家樂(le) 經營模式。
上午8點,38歲的卓瑪太穿著整潔的藏式襯衫,開始打掃院子的衛生。院內(nei) 的兩(liang) 個(ge) 白色圓桌,可供20多人就餐;房內(nei) 有4間屋,其中兩(liang) 間可供遊客住宿。院門口的廚房有淨水器、電磁爐、消毒櫃等電器。
“我已經參加了4期政府組織的餐飲培訓。以前,我隻會(hui) 捏糌粑、煮羊肉,沒想過有一天能當大廚。”卓瑪太向記者展示自家菜單,幹鍋炒雞、酸辣蕨根粉等共有30多種特色菜品。今年“五一”期間,卓瑪太的民宿平均每天收入約3000元。現在他們(men) 一家七口,年收入從(cong) 過去不到1萬(wan) 元增加到4萬(wan) 多元。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昂拉鄉(xiang) 德吉村村民在美食廣場售賣自製的犛牛酸奶(5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洛加才讓介紹,目前德吉村共有30戶農(nong) 家樂(le) ,其中參與(yu) 經營的60名村民通過了一個(ge) 月的業(ye) 務技能和綜合素質培訓,這大大提高了德吉村的旅遊服務水平。
2018年10月,德吉村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評為(wei) “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2020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了第二批擬入選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德吉村名列其中,成為(wei) 當地的旅遊名片。
記者從(cong) 尖紮縣扶貧開發局了解到,除了德吉村,當地政府還因地製宜實施了當順鄉(xiang) 古什當村、康楊鎮城上村等4個(ge) 地區的鄉(xiang) 村旅遊項目,直接帶動貧困戶就業(ye) 300餘(yu) 人,間接帶動500餘(yu) 人就業(ye) ,貧困戶人均增收2500元,讓部分貧困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今年4月,青海省包括尖紮縣在內(nei) 的42個(ge) 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實現了絕對貧困全麵“清零”目標。
“德吉”在藏語中意為(wei) “幸福”。“遊客在我的農(nong) 家院裏,既能體(ti) 驗到傳(chuan) 統藏式風情,又能享受到新農(nong) 村的便捷舒適,他們(men) 常說在德吉村能找到幸福的滋味。”卓瑪太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黃河岸邊德吉村:燒柴燒煤邁向電氣化
2016年8月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德吉村集中搬遷項目開工建設,讓農牧民從海拔2600米的幹旱山頭,到海拔1900多米的黃河岸畔。[詳細] -
探訪黃河邊藏族牧民:住在景區裏 吃上景區飯
記者在德吉村看到,新村內整齊劃一地建設了一排排的農牧民新居,在黃河岸邊建設有休閑廣場、碼頭、露天沙灘、小吃廣場等旅遊項目產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