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柳沙障”見證四川阿壩草原沙化治理變遷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草原沙化治理前。若爾蓋縣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幾年前,這一片還是沙地;幾年後,草長起來了,一些灌木已有膝蓋這麽(me) 高。”七月下旬,站在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cang) 村一處治沙點,31歲的若爾蓋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助理工程師塗勝用力比劃著。自2016年參與(yu) 治沙工作以來,親(qin) 眼見證淺黃色的沙地一點一點被綠色覆蓋,塗勝感慨萬(wan) 千。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草原沙化治理後。若爾蓋縣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在西倉(cang) 村,經過多年治理,約3000畝(mu) 沙化土地已被青草和灌木覆蓋。西倉(cang) 村的改變是若爾蓋縣8萬(wan) 餘(yu) 畝(mu) 沙化土地發生巨變的縮影,今天的若爾蓋已很難見到成片裸露在外的沙地。
鄰近黃河源頭,擁有廣袤的高山草原和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的濕地,在印象裏人們(men) 很難把“沙化”與(yu) 若爾蓋聯係起來。“若爾蓋草地沙化成因複雜,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wei) 因素。”塗勝說。
與(yu) 西北大漠不同,草原上的沙地是一塊一塊的。“這就像牛皮癬一樣,非常難看!”若爾蓋原林業(ye) 局退休職工左林說,早年間冬天風一刮,漫天都是沙,院落裏也總是積了厚厚一層,清掃起來十分麻煩。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草原沙化治理前。若爾蓋縣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而更令人頭痛的是,風是土地沙化擴張的“幫凶”。在風力作用下,沙地逐漸向水土豐(feng) 潤的草場逼近,侵蝕土壤和植被,造成幾乎不可逆轉的破壞。
據左林回憶,若爾蓋治沙史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大規模向沙地“宣戰”,則要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算起。為(wei) 了“鎖”住移動的沙地,若爾蓋老一輩治沙人發明了“高山柳沙障”。“高山柳沙障”改良自從(cong) 西北引入的草沙障。由於(yu) 草容易被牛羊啃食,所以生命力強大且不易被啃食的高山柳就成了治沙“主力”。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草原沙化治理後。若爾蓋縣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劃一塊長4米、寬2米的長方形,在四個(ge) 角分別插入大拇指粗的柳樁,然後在柳樁間交叉編織柳枝,這種網格能有效抵禦風力,讓流沙固定。”左林說,不僅(jin) 柳樁和柳枝能夠萌發,而且改良後的障內(nei) 沙地為(wei) 植物生長提供了條件。
在今天的若爾蓋,仍能看到一些山體(ti) 和緩坡被隔成數個(ge) 長滿綠植、整齊劃一的塊狀,仿佛披著綠色的格子襯衣。“2007年至2008年,我們(men) 進行了高山柳沙障試點,有近40%的存活率,效果遠超想象。”左林說,隻要把握好種植季節,高山柳沙障存活率就會(hui) 大大提高。此外,高山柳沙障的生命力長達7至8年,即便最後腐爛,也有助於(yu) 沙地改良。
隨著高山柳沙障的推廣,若爾蓋縣8萬(wan) 餘(yu) 畝(mu) 流沙地逐漸固定,變成能長出植被的露沙地。
工作人員編織高山柳沙障。若爾蓋縣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在若爾蓋治沙人眼裏,如果露沙地的草第一年被牛羊吃完且第二年能自己長出來,這便是成功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則是“控沙”——讓牧民參與(yu) 到生態保護之中。
為(wei) 了讓保護生態的意識“入腦入心”,若爾蓋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工作人員馬興(xing) 建每個(ge) 月要走進20多戶牧民家裏,挨家挨戶攀談。“變化顯而易見,牧民會(hui) 主動要求治理自家的沙化土地,積極配合在冬天利用暖棚養(yang) 牛。有的牧民還自發在沙地鋪上牛羊糞便,以改良沙地成分。”馬興(xing) 建說。
草原沙化治理是一項長遠工程,泥土一旦沙化,逆轉起來或要花費數百年。“上一代人在沙化治理上付出了很多,如今火炬傳(chuan) 到了這代人手裏,我們(men) 唯有繼續這份事業(ye) 。”塗勝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走在川西北防沙治沙前沿 四川若爾蓋向沙化土地宣戰
多年來,若爾蓋人總結出一套適合若爾蓋高寒沙地的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的不同治理模式,進而用事實說話:若爾蓋沙化土地可防可治。半固定沙地治理,則采取“圍欄封禁+牛羊糞固沙+灌草複合種植+綜合管護”模式。[詳細] -
四川若爾蓋濕地:優良生態吸引大量黑頸鶴繁衍生息
每年3月下旬都有上千隻黑頸鶴從雲南大山包和貴州草海等地飛回若爾蓋,若爾蓋濕地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的黑頸鶴在此繁衍生息。[詳細] -
四川若爾蓋:護一“灣”清水 築生態屏障
黃河從高天狂瀉而至,進入四川省若爾蓋縣境內,吞下溫婉羞澀的白河,突然一個瀟灑的原地轉體,在青海、甘肅、四川三省交界處,形成了壯美的黃河九曲第一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