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醫生媽媽”:帶著孩子幫扶 高原普及科學喂養
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人民醫院內(nei) ,援藏醫生診治新生兒(er) 。(資料圖)高展 攝
將孩子轉學至高原地區的“醫生媽媽”、兩(liang) 個(ge) 月掌握基礎藏語的“眼鏡大夫”……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人民醫院,從(cong) 省城來的健康扶貧幫扶隊伍,與(yu) 高原地區醫院及患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醫生媽媽”弓毅穀從(cong) 醫於(yu) 蘭(lan) 州大學第一醫院兒(er) 科,於(yu) 今年4月來到夏河。因此前該科已有三位同事先後來夏河醫院,幫助創建兒(er) 科及NICU病房,規範兒(er) 科常見病及多發病診治,且夏河醫院兒(er) 科工作人員均在該院進修學習(xi) ,所以今年來此“感覺像在自己科室一樣,工作學習(xi) 都很開心”。
弓毅穀曾接觸過不少藏族病人,給她留下的印象是“淳樸,信任醫生”。2016年,她負責過的藏族IgA腎病小朋友治愈出院,四年後再見,她和患者及其家長“像老朋友一樣聊天”。出於(yu) 對基層患者的感情,幫扶期間,她將自己在省城讀幼兒(er) 園的孩子轉學至此,帶著孩子來到高原地區。
7月下旬,中新網記者走訪夏河縣醫院時見到了弓毅穀,她戴著眼鏡,麵容和善。同科室的本地同事評價(jia) 她,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認真細致,“好媽媽和好醫生‘兩(liang) 不誤’”。
7月下旬,夏河縣人民醫院醫生進行手術用具的消毒清潔。高展 攝
弓毅穀的幫扶任務是創建新生兒(er) 危重中心。“來這最大的感觸是,醫院有NICU病房,呼吸機設備,且產(chan) 科有需治療的新生兒(er) ,但常有住院病人要求轉院。”她提及,通過每天查房給病人講解病情,提高其對醫生的信任度,轉診率就下降了。
幫扶的三個(ge) 月以來,弓毅穀發現當地民眾(zhong) 喂養(yang) 孩子的觀念比較落後,比如很多孩子過早添加澱粉類食物造成胃腸道疾病。她希望,在此幫扶的一年時間裏,能借助平台進行宣教,鼓勵她們(men) 合理添加輔食,科學喂養(yang) 孩子。
夏河縣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北邊緣,境內(nei) 海拔在3000米以上,因自然條件惡劣,當地醫療技術、人才、環境均發展緩慢。加之過去當地牧民思想傳(chuan) 統,看病就醫、診療住院被視作“不能接受的事物”。
記者走訪期間聽聞,這座始建於(yu) 1940年的醫院,從(cong) 去年起才規範統一住院病服及床單被套。在該院從(cong) 醫23年的周草稱,此前牧民住院習(xi) 慣自帶被褥,也不習(xi) 慣換病服,現在這些習(xi) 慣才慢慢改變。
周草見證了自蘭(lan) 大一院幫扶以來,夏河醫院發生的變化。她說,此前因交通、語言的障礙,患者轉院至省城看病很吃力。如今省城醫療專(zhuan) 家“下沉”,一方麵民眾(zhong) 在“家門口”享受在省城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麵,危重病人可借助“綠色通道”直接入住蘭(lan) 大一院,為(wei) 基層患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眼鏡大夫”詹玉蕊是蘭(lan) 大一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因問診需要,來夏河的第二個(ge) 月,她就掌握了看病需要的基礎藏語。
蘭(lan) 大一院醫療幫扶隊隊長郭一塵表示,醫療隊員努力克服環境、語言等方麵的障礙,帶動當地醫生用會(hui) 、用活已有設備,給病人健康教育,夏河縣醫院轉診率明顯降低。
夏河縣醫院創建於(yu) 1940年,集醫療、教學、疾病預防等為(wei) 一體(ti) 。近年來,該院先後與(yu) 蘭(lan) 大一院、天津南開區等簽訂對口幫扶協議。尤其與(yu) 蘭(lan) 大一院在人事管理、人才培養(yang) 、資源流動等多方麵實現一體(ti) 化建設。從(cong) 2018年至今,該院共接收27名蘭(lan) 大一院醫療專(zhuan) 家,累計開展各類臨(lin) 床教學300餘(yu) 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甘肅甘南草原衛生院:巡診車代替步行和騎馬 花小錢能看好病
春天的美仁大草原還透著寒意,作為甘南草原上唯一的鄉級衛生院,佐蓋多瑪鄉衛生院為周邊牧民提供著便捷的醫療服務。[詳細] -
援非天津醫療專家結緣甘肅藏區:被患者需要,歸而又返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中醫院未病科診室裏,李修強語氣溫和地詢問患者病情。牽引、推拿、按摩、複位、艾灸……一天中,他與徒弟在醫療設備前忙碌著,為患者治療以減輕他們的疼痛。[詳細] -
甘肅省甘南州“馬背醫生”的“六個心願”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鄉曼瑪村鄉村醫生旦正草今年47歲,仍騎著馬穿梭在草原上,為牧民把脈診斷,當地人都稱她為“馬背醫生”。今年,她帶著“六個心願”來參加全國兩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