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省海西州:靠生態產業過上好日子

萬瑪加 馬振東 發布時間:2020-08-03 11:30:00來源: 光明日報

  柴達木地域遼闊,但多為(wei) 荒漠戈壁,發展農(nong) 牧業(ye) 土地資源有限。如何將生態、經濟、社會(hui) 三方麵兼顧統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用自己的行動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綠色答卷”。

  搬出草原,生態收益兩(liang) 不誤

  今年已經82歲的揚登加木措大半輩子都住在帳篷裏。幾年前,全家人搬進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陶爾根家園牧民搬遷小區。“大半輩子都在草原上,沒想到晚年能搬進城裏過上好日子,現在水電交通都很方便,感謝黨(dang) 和政府讓我們(men) 遊牧人換了新活法。”

  在建設生態畜牧業(ye) 進程中,海西州以民生工程建設為(wei) 抓手,積極實施各類民生項目。全州實現牧區十二年免費教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村級衛生服務體(ti) 係全麵建立;建成遊牧民定居小區34個(ge) ,樓房6678戶,戶均80平方米以上,全州累計2.6萬(wan) 名牧民喜搬新居。

  搬進小區的牧民通過集中定居實現生產(chan) 區和生活區的分離,改變傳(chuan) 統的遊牧生活方式,有效減輕草原壓力,減少人為(wei) 破壞草原植被的現象。

  從(cong) 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到穩步推進生態畜牧業(ye) 建設,幫助牧民成立合作社,將分散式放牧變為(wei) 建立草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新機製,通過入股分紅獲得收入,取得了良好效果。對於(yu) 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的牧民來說,合作社是個(ge) 再熟悉不過的詞了。從(cong) 2008年成立梅隴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到如今,全村70戶村民全部入股,牧民人均分紅達到2萬(wan) 元。

  如今,在海西,生態優(you) 先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優(you) 先發展的步伐越走越寬。與(yu) 此同時,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綜合治理、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等一係列生態保護項目不斷向縱深推進。

  科技支撐,智慧型農(nong) 業(ye) 行穩致遠

  “德令哈市民都能吃上本地種的櫻桃了!”

  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的德令哈金豐(feng) 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大棚蔬菜生產(chan) 基地,數百棟蔬菜大棚依序排列,頗為(wei) 壯觀。

  該公司中心控製室的電子顯示屏上,蔬菜大棚裏光照度、溫度、濕度等數據一目了然,隨著數據的變化,各個(ge) 大棚裏一雙雙無形的手會(hui) 自動操縱棉被卷放、風口開閉,為(wei) 蔬菜灌溉、遮陽、施肥。

  “這套智能化管理係統,是我們(men) 能在戈壁灘種出大櫻桃的關(guan) 鍵。”公司負責人夏樂(le) 德說。

  夏樂(le) 德介紹,兩(liang) 年前偶然的機會(hui) 讓他了解到,荒漠櫻桃種植是有經驗可循的,臨(lin) 近省份都開展過類似項目並且取得成功,而德令哈晝夜溫差大的地理優(you) 勢更有利於(yu) 櫻桃的糖分累積。

  從(cong) 海拔幾乎為(wei) 零的煙台到海拔3000米的柴達木,從(cong) 大田種植搬到果蔬大棚裏生長,為(wei) 了防止首次引入柴達木盆地的櫻桃苗出現“高原綜合征”,公司自主研發了一套溫室自動化控製係統為(wei) 櫻桃苗保駕護航。

  通過改造,溫棚內(nei) 的光、水、氣、肥、溫度實現了智能化控製。自動控製溫室內(nei) 的全天候視頻采集和保存曆史記錄消除了人工操作時溫度、澆水、施肥的誤差滯後性,不但實現了大櫻桃科學生長、提前上市、產(chan) 量更高、收益更好的目標,而且為(wei) 綠色農(nong) 業(ye) 、節能減排提供了良好的解決(jue) 方案。將信息化智能與(yu) 農(nong) 業(ye) 聯係起來,帶動設施農(nong) 業(ye) 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慧型設施農(nong) 業(ye) 紮根海西,向低碳、綠色和循環農(nong) 業(ye) 邁進。

  產(chan) 業(ye) 調整,催生新型農(nong) 民

  家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wu) 蘭(lan) 縣柯柯鎮園山村的花木是村裏最早一批種植藜麥的農(nong) 民。“過去主要種青稞、小麥等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低,價(jia) 格也不高。”花木說,種上藜麥後,收入幾乎翻了一番。

  “村民種植藜麥,與(yu) 公司簽訂協議,完全不愁銷路。”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迎春說,公司今年和3800多戶農(nong) 戶簽訂協議,示範帶動效應明顯。

  “現在我一邊放牧一邊在家加工半成品,一天能加工2到3張羊皮,然後以一張一百的價(jia) 格賣給桑德格,除了自己宰羊得到的羊皮,我還去鄰居家收羊皮做,一個(ge) 月下來,能掙3000塊錢呢!”說起自家的收入,烏(wu) 蘭(lan) 縣銅普鎮察汗河村村民才公加臉上滿是驕傲。

  才公加口中的桑德格是烏(wu) 蘭(lan) 縣蒙益民族用品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原本也是牧民。2015年,在政府扶持下,桑德格成立了這家公司,他決(jue) 定開發羊皮紙,讓村裏的羊皮更值錢。“做羊皮紙是受到了電視上牛角、羊角等手工藝品的啟發。這幾年,國家一直在講要發展生態、綠色的產(chan) 業(ye) ,一想到老家裏有那麽(me) 多牛羊,便有了這個(ge) 想法。”桑德格說。

  公司成立之初,桑德格都是自己一個(ge) 人在做羊皮紙,雖然原料收購不成問題,一年下來自己能消化掉2000多張羊皮,但在羊皮加工成羊皮紙產(chan) 品上明顯力不從(cong) 心。於(yu) 是,他召集牧民培訓,培訓後讓牧民在閑暇時間將羊皮加工成半成品,然後再從(cong) 牧民手中收購,原本一張兩(liang) 塊錢的羊皮在牧民手裏變成了一百塊。

  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農(nong) 戶結合自駕遊搞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在烏(wu) 蘭(lan) 縣茶卡鎮,特色農(nong) 家院和農(nong) 家賓館讓群眾(zhong) 收獲滿滿;在都蘭(lan) 花海景區,農(nong) 牧民放下手中的鋤頭和羊鞭,吃上了“旅遊飯”。

  在海西,越來越多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靠著生態產(chan) 業(ye) 的發展過上了好日子。從(cong) 過去的一對一複製和輻射,到現在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激發自我,主動創業(ye) ,改變的不僅(jin) 僅(jin) 是生產(chan) 方式,更是農(nong) 牧民自主創業(ye) 的精氣神。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海西州: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

    柴達木地勢遼闊,多為荒漠戈壁,發展農牧業土地資源有限。如何將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麵兼顧統籌?柴達木人用自己的行動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綠色答卷”。[詳細]
  • 青海省海西州打造生態綠化新模式

    今年以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以國土綠化、生態修複、資源保護等各項政策項目為支撐,著力提升區域內綠化麵積和完善生態功能區建設,積極打造生態綠化發展的新路徑。[詳細]
  • 青海省海西州荒漠化土地9年“削減”2.82萬公頃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把防沙治沙作為改善生態環境、謀求跨越發展的強州大計,率先在全省推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等政策,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力推國土資源綠化,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