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防治結合 九寨溝仙境正歸來

寇敏芳 發布時間:2020-08-07 15:58:00來源: 四川日報

  “8·8”九寨溝地震即將迎來三周年。8月6日,記者從(cong)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獲悉,地震災後恢複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專(zhuan) 項的33個(ge) 大項中,已有28個(ge) 大項完工。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在汛期發揮了良好作用。截至目前,九寨溝景區沒有發生一起因地災導致的人員傷(shang) 亡事件。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在世界遺產(chan) 九寨溝開展防治工作困難重重,但是在過去3年裏,他們(men) 依然堅持為(wei) 九寨溝“療傷(shang) ”,努力把風險隱患降到最低。

  3年來,地災防治工作是如何進行的?記者進行了采訪。

  體(ti) 檢

  全麵摸排 查出“病灶”

  讓隱患點無處遁形

  2017年8月8日,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對震後那段擔驚受怕的日子,九寨溝樹正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克格珠記憶猶新:“隻要下雨,我就不敢睡,生怕有石頭落下。”

  其實震後,不少當地居民都有著這樣的擔憂。

  為(wei) 防範地災,時任省華地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水工環勘查設計院副院長的王海波,立即趕赴九寨溝。他是首批趕赴災區的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領隊之一。

  在九寨溝,王海波所在的華地公司承擔了排查中的“硬骨頭”——漳紮鎮全鎮和九寨溝景區內(nei) 的荷葉寨、樹正寨等區域的排查。麵對不斷的餘(yu) 震、飛落的碎石,王海波和組員沒有退縮。在漳紮鎮沙壩村右側(ce) 山體(ti) 崩塌點,他們(men) 通過無人機發現幾處隱患後,便進行“貼地式”排查。

  與(yu) 此同時,一場“天地對話”也在緊張進行——測繪工作人員將衛星拍攝的照片一一解譯,利用衛星遙感新技術開展隱患識別。

  九寨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地質災害防治遙感測繪調查項目負責人王德富介紹,他們(men) 先用技術對地表進行“全麵體(ti) 檢”,然後利用激光雷達、無人機遙感技術,對高位高隱蔽性部位進行解析,相當於(yu) 對疑似病灶進行“核磁共振或CT檢查”。

  有了“體(ti) 檢報告”和“CT結果”,王海波等排查人員就能更有的放矢地進行專(zhuan) 項“臨(lin) 床診斷”,最終達到“區域-重點-靶心”的逐項深度調查。

  療傷(shang)

  創新設計思路

  把地災項目和景區建設融為(wei) 一體(ti)

  查出“病灶”後,九寨溝景區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啟動,“療傷(shang) ”工作開始。

  治理項目共170個(ge) ,分三期治理。三期項目中,數一期89處項目最為(wei) 艱巨。

  2018年4月,一期治理工程項目開工。當時的九寨溝,因地震傷(shang) 痕累累。作為(wei) 項目負責人之一,時任省地勘院地質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的陳新帶隊進入景區。“當時收到了一張告知書(shu) ,上麵密密麻麻列著施工注意事項,提醒施工中不能對環境造成破壞。”

  “老施工辦法肯定不行。”陳新介紹,在九寨溝施工,每一鏟土都挖得小心翼翼。比如,土方開挖時,盡量不破壞原有的地表植被、苔蘚草皮;為(wei) 保護植被,施工人員在安主動防護網時,采用繞避坡麵植被的創新處理方式。

  創新,還體(ti) 現在設計思路上。下季節海公路邊坡上部崩塌治理工程,是一期地災治理項目中投資額度最大的治理項目,也是九寨溝景區地災治理控製性工程。

  該項目采取“棚洞+樁板攔石牆”方式進行治理,最大亮點是在棚洞緊靠下季節海子的一側(ce) ,立了61根樁,做成一個(ge) 個(ge) 小窗口。“把地災項目和景區建設融為(wei) 一體(ti) ,形成新的風景線。”華地公司項目相關(guan) 負責人說。

  目前,九寨溝景區地質災害治理一、二期項目已通過驗收,三期項目主體(ti) 工程已完成。成效也初步顯現:多次抵禦住汛期降雨的影響,攔蓄了大量的崩塌和泥石流衝(chong) 出物,確保了溝內(nei) 村寨和道路的安全。

  監測

  400餘(yu) 套設備24小時盯梢

  構建防災安全網

  經過“治療”,“人間仙境”正歸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通過多源遙感監測和實地科考發現,九寨溝核心景區的植被生態景觀已逐漸恢複至震前水平。

  “景觀恢複了,地災治理工程也有序完工,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會(hui) 再有災害發生。”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九寨溝的防災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防範災害的關(guan) 鍵在於(yu) 監測預警。去年7月,九寨溝景區地質災害專(zhuan) 業(ye) 監測預警平台正式開始建設。針對景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特點,平台分別布設地表位移、裂縫變形、泥位、雨量等多種監測設備,並結合視頻觀測,在與(yu) 物聯網和通信技術集成的基礎上,實現地質災害監測、分析、預報、預警和應急服務一體(ti) 化。一張“人防+技防”的防災體(ti) 係已編織成網,確保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傳(chuan) 遞預警信息,讓受威脅人群快速轉移撤離。

  今年5月的一個(ge) 夜間,九寨溝一處威脅公路的地災隱患點發生小型泥石流災害,平台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信號,提醒防災管理人員及時采取措施。“災害規模很小,砂石都沒有衝(chong) 到公路上就停住了。”平台建設方、省地質工程勘察院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人員王蕾說,24小時緊盯著隱患點,不放過一場災害,自動化監測設備的優(you) 勢凸顯。

  目前,九寨溝景區內(nei) 已安裝400餘(yu) 套監測設備,全覆蓋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以前防災都靠人,現在又多了一重技術保障,我們(men) 對防災充滿信心。”克格珠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