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畔的“致富經”
“我從(cong) 小看著老藝人做黑陶,長大也成了黑陶手藝人。如今,不少人靠黑陶過上了好日子。”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吉曲鄉(xiang) 山榮村古陶器傳(chuan) 承工程中心負責人才角仁增說。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扶貧產(chan) 業(ye) 園內(nei) ,手工藝人在製作黑陶(7月4日手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囊謙黑陶曆史悠久,山榮村被稱作“黑陶之鄉(xiang) ”。村裏成立了企業(ye) ,將現代藝術的創作理念融入黑陶製作中,使囊謙黑陶散發出濃鬱特色。黑陶原材料與(yu) 製作工具都從(cong) 當地取材,許多村民學手藝“靠山吃山”。
山榮村地處偏遠,黑陶銷售、運輸成了難題,生產(chan) 難以形成規模,脫貧致富困難重重。“公司搬到縣裏的扶貧產(chan) 業(ye) 園之後,借助政策扶持、平台推介宣傳(chuan) ,黑陶產(chan) 品的運輸、銷售問題迎刃而解,並且逐步邁向國內(nei) 外市場。”才角仁增告訴記者。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扶貧產(chan) 業(ye) 園內(nei) ,手工藝人在製作黑陶(7月4日手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囊謙縣地處瀾滄江畔,是1984年國務院最早確定的全國首批貧困縣之一,也是青海特殊類型貧困地區和15個(ge) 深度貧困縣之一。扶貧產(chan) 業(ye) 園是囊謙縣扶貧成果的一個(ge) 縮影。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囊謙縣瞄準關(guan) 鍵區域全麵發力,壯產(chan) 業(ye) 、促就業(ye) 、強保障、惠民生,吹響了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麵勝利的號角。
扶貧產(chan) 業(ye) 園裏,“崗帝斯藏香”同樣是一家依托古老技藝而生的特色企業(ye) 。“三年前入駐到產(chan) 業(ye) 園後,原本的藏香小作坊升級成為(wei) 公司,生意越來越好,如今年經營收入達到25萬(wan) 元。”公司負責人才丁說。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扶貧產(chan) 業(ye) 園內(nei) ,手工藝人在製作傳(chuan) 統麵具(7月4日手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有了產(chan) 業(ye) ,脫貧才能有根基。在囊謙縣扶貧產(chan) 業(ye) 園內(nei) ,一共有16家這樣的當地特色企業(ye) 。產(chan) 業(ye) 園鏈接著一個(ge) 又一個(ge) 鄉(xiang) 村,輻射著一個(ge) 又一個(ge) 貧困家庭。
囊謙縣扶貧局局長郭曉榮說,產(chan) 業(ye) 園將藏族傳(chuan) 統手工技藝接軌市場,發展成為(wei) 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重要產(chan) 業(ye) 。各個(ge) 企業(ye) 出產(chan) 的藏式黑陶、泥塑麵具、傳(chuan) 統氈帽等民族特色產(chan) 品,銷往國內(nei) 外,帶領藏族群眾(zhong) 踏上致富路。
2019年底,囊謙縣3230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28個(ge) 深度貧困村全部退出。甩掉了戴在頭上30多年的“貧困帽”,囊謙縣將繼續念好特色產(chan) 業(ye) “致富經”,迎接全麵小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城結對扶貧特色農產品進京 囊謙黑陶首次亮相
首次進京展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囊謙黑陶傳承人白瑪群加介紹,囊謙黑陶的製造工藝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相傳唐代文成公主進藏遠嫁鬆讚幹布時途經玉樹,將獨特的製陶技藝傳授給當地的藏族群眾,成為藏漢文化融合的結晶。[詳細] -
藏族工藝人謝格太:讓瀕臨失傳的黑陶“活起來”
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藏族青年謝格太一頭紮進黑陶的世界,一晃已有20多年。“傳承古老民族文化,要讓黑陶活起來,同時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如今,37歲的謝格太孕育著一個大大的夢。[詳細] -
青海班瑪:黑陶裏燒出文化 手指尖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