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春澆灌高原上的“格桑花”

張淑虹 張建平 發布時間:2020-09-10 09:03:00來源: 求是網

  青春無悔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第一民族中學的一間教室裏,好多張青澀的麵孔湊在一起。如果不加介紹,你會(hui) 以為(wei) 他們(men) 是這裏的學生。事實上,這些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都是通過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雜多專(zhuan) 項”招募的誌願教師。他們(men) 來自五湖四海,此時此刻在這片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上實現著同一份青春理想。

  打扮時髦的上海姑娘童心在畢業(ye) 季看到校園中掛著的西部計劃宣傳(chuan) 條幅——“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她的內(nei) 心湧起一股熱流。

  “因為(wei) 這句話,我就來了。”說起來到這裏的初衷,這個(ge) 年輕的女孩這樣輕描淡寫(xie) 地回答。於(yu) 是,去年8月,童心暫別繁華的大城市,決(jue) 定“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這一年,她經曆了高原反應和氣候的種種不適,但是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ge) 地方。今年8月,已經在這裏支教一年的童心主動提出申請再服務一年。

  “我想待久一點,填補這裏的教師資源缺口。”與(yu) 大學畢業(ye) 時選擇來到這裏的原因不同,“不是發生了某件事觸動了我,而是我在這裏的每一天都在挽留我。”一年的支教經曆,讓童心感受到高原生活的艱苦,更看到在我國西部尤其是高寒高海拔地區教師資源的緊張、藏族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她深深地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讓青春在黨(dang) 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li) 之花。”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新時代青年人發出的號召。在雜多,很多個(ge) 和童心有著相同經曆的支教老師們(men) ,都把這句話銘記在心,因為(wei) 被藏族孩子們(men) 需要,被黨(dang) 和人民需要,他們(men) 覺得自己的“青春之花”綻放得格外美麗(li) 。


雜多縣第一民族中學的支教老師在給學生們(men) 上課。 雜多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由共青團中央和求是雜誌社共同發起的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雜多專(zhuan) 項”,是西部計劃中為(wei) 數不多的向高寒高海拔地區規模化派遣支教團隊的項目。這個(ge) 開學季,“雜多專(zhuan) 項”為(wei) 雜多的孩子們(men) 派去了28名誌願教師。這些年輕的老師們(men) 努力克服著艱苦自然環境帶來的巨大身心挑戰,堅守雜多,為(wei) 民族地區教育事業(ye) 貢獻著青春力量。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的畢業(ye) 生張宗凡是西部計劃“雜多專(zhuan) 項”誌願者小組的組長。他的家鄉(xiang) 曾經是河北的貧困縣,一路求學,張宗凡得到很多針對農(nong) 村學生的政策幫扶,他把自己來到高原支教的選擇叫作“感恩與(yu) 回饋”。

  來到高原支教,不僅(jin) 是為(wei) 了做一件“浪漫的事”。今年剛剛從(cong) 青海大學畢業(ye) 的英語老師楊海霞說:“來到這裏我挺榮幸,認識這麽(me) 多誌同道合的小夥(huo) 伴也很快樂(le) 。我始終覺得,我們(men) 年輕人不僅(jin) 要有詩和遠方,更要有家國情懷和偉(wei) 大理想。”

  雜多缺氧,但不缺精神;高原艱苦,但他們(men) 不怕吃苦。幾位支教青年都談到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剛剛召開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講到的“老西藏精神”。在海拔4200多米的雜多,這樣的精神同樣重要。他們(men) 把“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這19個(ge) 字作為(wei) 自己的座右銘,激勵自己把青春獻給高原上的教育事業(ye) 。 


雜多縣第一民族中學的支教老師在給學生做課後輔導。 雜多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格桑花開

  扶貧必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men) 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重要途徑。如今,雜多縣正在全力夯實義(yi) 務教育發展根基,努力讓藏族孩子實現從(cong) “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改變,除西部計劃“雜多專(zhuan) 項”之外,雜多縣想盡辦法找師資,如今師生比已達到中學1:15、小學1:19的標準。通過“國培”、“省培”、“州培”等計劃,教師培訓覆蓋率達到100%,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中考成績實現了5個(ge) 連續增長。雜多教育實現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馬背教育、帳篷教育,到今天的蓬勃發展。

  同時,在教育政策的宣傳(chuan) 和激勵下,更多雜多孩子的父母明白了 “蟲草有價(jia) ,知識無價(jia) ”,在他們(men) 心中,“讓孩子挖蟲草”的傳(chuan) 統觀念已經轉變為(wei) “讓孩子念好書(shu) ”的強烈願望。高原上的雜多孩子們(men) 也不再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中人——因為(wei) 教育,他們(men) 了解到黨(dang) 和國家的曆史、社會(hui) 的變革、文化的多樣,他們(men) 更加包容、感恩和奮發;因為(wei) 那些幫助他們(men) 成才的年輕老師們(men) ,這些孩子懷著“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仰慕和憧憬,在心中悄悄埋下建設家鄉(xiang) 、報效祖國的夢想。

  雜多縣第一民族中學的學生正在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歌唱比賽活動。 本文受訪者供圖

  雜多孩子的心中常常充滿這樣的感恩之情,因為(wei) 黨(dang) 和國家一直在關(guan) 懷著他們(men) 的成長。近年來,北京、遼寧等地的高中陸續開設了青海內(nei) 地高中班,作為(wei) 對口支援青海教育的一個(ge) 重要項目,給成績優(you) 異的藏族學生提供了享受城市教育資源的機會(hui) 。正在北京師範大學大興(xing) 附屬中學升入高二的雜多女孩格日措毛,在上學期幾次考試中都取得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她在日記中寫(xie) 道:“我是盛開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我不怕風雪嚴(yan) 寒,不怕風吹日曬,堅強是我的性格。”“讀過《平凡的世界》之後,我很受震撼,我要把苦難化為(wei) 向前走的動力。”“我長大以後想成為(wei) 一名作家,描寫(xie) 家鄉(xiang) 雜多的風土人情,讓更多的人了解那裏,也給家鄉(xiang) 的人帶來幸福和快樂(le) 。”

  雜多的孩子,喜歡把自己比作“格桑花”,因為(wei) 這種盛開在雪域高原的花朵美麗(li) 又頑強。還有很多同格日措毛一樣的高原“格桑花”,憑著不怕吃苦的堅韌品格,借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東(dong) 風,讓自己的理想插上翅膀。近年來,有很多走出大山的學生回到家鄉(xiang) 、反哺桑梓,還有不少受到感召的高校畢業(ye) 生,主動選擇、勇擔使命,把個(ge) 人的職業(ye) 追求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事業(ye) 中去。 


圖為(wei) 雜多縣第三民族完全小學。 雜多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今年4月,雜多縣已經實現脫貧。如期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是我們(men) 黨(dang) 向人民、向曆史作出的莊嚴(yan) 承諾。那些用青春澆灌高原“格桑花”的年輕人,都是這一偉(wei) 大曆史的見證者,更是參與(yu) 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