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雪山融水魚養殖 高原規模種藥材

沈山 李自強 發布時間:2020-09-11 16:40:00來源: 成都日報


記者在得榮采訪。錢虹辰 攝


馮(feng) 強。錢虹辰 攝


得榮縣中藏藥材種植基地。錢虹辰 攝


彭錯打撈養(yang) 殖的冷水魚。錢虹辰 攝


雪山融水冷水魚養(yang) 殖基地

  采訪車沿215國道在山穀間蜿蜒,定曲河水碧藍清亮。從(cong) 莫木溝一路翻山而上,快到山頂時,一座高山冷水魚養(yang) 殖魚場呈現眼前。

  在成品魚池前,38歲的藏族老鄉(xiang) 彭錯正拿著網兜撈魚。今天有買(mai) 家來看魚,他負責撈幾條樣品給人看。用攔截網片把魚群逼到狹窄的水道內(nei) ,彭錯熟練地拿起網兜在水中一攪,兩(liang) 條肥碩的裂腹魚從(cong) 水塘中一躍而起,褐色的鱗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彭錯不慌不忙,牢牢把住網兜左右一揮,兩(liang) 條大魚便被捕入網中。“至少有三四斤重,肉質緊實,品質很不錯!”趕來查看的買(mai) 家一邊抓魚一邊誇讚。

  這個(ge) 位於(yu) 甘孜州奔都鄉(xiang) 莫木溝的高原冷水魚養(yang) 殖項目,由對口支援得榮縣的青羊區籌資興(xing) 建。項目采取“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以當地特有的雪山融水養(yang) 殖虹鱒、金鱒、鱘魚、裂腹魚等高附加值冷水魚。同時以此為(wei) 基礎發展餐飲旅遊業(ye) ,修建旅遊棧道和住宿酒店,遠期還準備進一步開發莫木大峽穀,為(wei) 遊客打造集休閑度假、山水觀賞、藏家田園農(nong) 耕風情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性鄉(xiang) 村旅遊目的地。

  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位於(yu) 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處,這裏景色優(you) 美、陽光充足,曆來被稱為(wei) “太陽穀”。8月26日—8月28日,記者深入到得榮縣城鎮、鄉(xiang) 村和農(nong) 牧民家中,與(yu) 當地幹部群眾(zhong) 深入交流,記錄、感受青羊對口支援給當地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高原雪水養(yang) 魚 甘孜州頭一家

  整合資源打造鄉(xiang) 村旅遊目的地

  “我們(men) 縣有127個(ge) 村,都是典型的‘有山不見山,有水用不上’,就我們(men) 莫木三個(ge) 村是少數,從(cong) 山頂上一條小溪自上而下穿過三個(ge) 村,這是高原恩賜給我們(men) 的禮物!”莫木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朱彭錯介紹。

  8月27日,記者正是沿著這條小溪,來到了青羊區對口支援工作組和當地藏族群眾(zhong) 共同開發的冷水魚養(yang) 殖項目所在地。工作人員表示,像這樣的高原冷水魚養(yang) 殖項目,在甘孜州還是頭一家。

  “我們(men) 在考察調研中發現,這裏有一條貫穿莫木上中下三個(ge) 村的溪水,澄澈清涼,是難得的自然資源。”來自青羊區草市街街道辦的莫木上村駐村幹部李沁說,通過集思廣益,大家認為(wei) 憑著當地海拔2900多米“桃源秘境”般有山有水風光綺麗(li) 的資源優(you) 勢,依托“鄉(xiang) 村旅遊+漁業(ye) 生產(chan) ”,決(jue) 定和藏族老鄉(xiang) 共同發展冷水魚項目,助力莫木村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

  2019年3月,青羊區對口支援得榮縣工作隊投資120多萬(wan) 元,修建了甘孜州第一家冷水魚養(yang) 殖基地,扶持貧困村莫木上、中、下三村以集體(ti) 合作社的方式入股,與(yu) 來自麗(li) 江的冷水魚養(yang) 殖專(zhuan) 家共同合作,成立甘孜州奔都冷水魚養(yang) 殖有限公司。

  “冷水魚養(yang) 殖對水質和水溫要求很高。”李沁告訴記者,莫木村的這條小溪常年水溫在12℃左右,水溫低,且水質清澈,四季都不斷流,非常適合冷水魚生長。整個(ge) 養(yang) 殖基地占地約3.3畝(mu) ,首批投入約30萬(wan) 尾魚苗,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50萬(wan) 元。除了分紅,合作社還會(hui) 聘請當地村民負責投食、增氧、殺蟲、更新水循環等。

  “這裏魚賣得不錯。三文魚可以賣35元/斤,裂腹魚賣55元/斤。”忙完魚場的活計,彭錯帶領記者前往他家離此幾分鍾路程的小院休息。路旁有巨大的核桃樹和結了果的藏梨,摘下來一咬,唇齒留香、滿口生津。

  院子裏,女主人正在打酥油茶,幾盆花草透露出主人的生活情趣。花架旁放著彭錯心愛的牛皮帽。一隻橘貓在門口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室內(nei) 鋪著木地板,擺著藏式爐灶、組合櫃和沙發。

  “家裏的地大部分租給了魚場,一年有6000多元租金。閑時在魚場打工,一天能掙150元左右,離家近,工作也不算累,比以前好多了!”聊起現在的生活,彭錯不自覺地就會(hui) 露出由衷的笑容。

  “去年彭錯大叔家有3萬(wan) 多元的收入,人均在6000元以上。”陪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3年剛剛建檔貧困戶時,他家的人均純收入隻有2036元。

  看著魚場的冷水魚養(yang) 殖蒸蒸日上,相關(guan) 的餐飲民宿發展也提上了日程。今年4月,莫木冷水魚山莊正式注冊(ce) 成立。冷水魚養(yang) 殖和農(nong) 家樂(le) 餐飲服務齊頭並進,每年按照“保底+效益浮動”的方式,定期為(wei) 村集體(ti) 合作社分紅,並提供就業(ye) 崗位,帶動周邊幾個(ge) 貧困村的經濟發展。

  “我現在一個(ge) 月能掙3000元工資!”藏族姑娘次仁拉姆插話說,她現在長期在冷水魚山莊幫忙招呼客人。初中畢業(ye) 的次仁拉姆是莫木下村貧困戶阿媽久家的大女兒(er) ,今年剛滿20歲。她家中一共4人,除父母外還有一個(ge) 正在讀中職的弟弟。過去僅(jin) 依靠種地務農(nong) 的一家人,隨著村裏產(chan) 業(ye) 的發展開始有了穩定的新工作。

  從(cong) 彭錯家出來,順著溪流往下遊走。一條幽靜的木質棧道映入眼簾。溪水淙淙,兩(liang) 岸綠蔭如蓋,奇花異草無數,下遊1公裏左右更是出現了二三十棵茂盛而古老的核桃樹遮天蔽日。

  “我們(men) 計劃在這一片區安裝20多個(ge) 木屋,再配套漂流、帳篷露營、陶藝、木工體(ti) 驗等相關(guan) 旅遊項目和設施。”從(cong) 青羊區康河街道辦事處到莫木下村駐點工作的何慶告訴記者,青羊區投資120多萬(wan) 元修建了沿溪棧道,還聯係了投資人打造民宿酒店,整合資源打造綜合性鄉(xiang) 村旅遊目的地。

  “依托高原溪水、三村連片這一難得的自然資源,以木棧道為(wei) 線,以冷水魚養(yang) 殖基地為(wei) 基礎,持續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的消費場景,串珠成線發展綜合性鄉(xiang) 村旅遊。”青羊區對口支援得榮縣工作隊領隊秦震對當地農(nong) 旅融合項目的發展信心十足,“等項目都竣工完畢後,遊客就能體(ti) 驗在莫木上村吃魚,走旅遊棧道觀光、戲水,到莫木下村燒烤、野炊、品茶、觀星空夜景、住宿等一條龍休閑娛樂(le) 活動。你說巴不巴適?”

  從(cong) “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中藏藥材規模種植開啟致富金鑰匙

  湛藍的天空,偶有幾片白雲(yun) 飄過。紫色的桔梗花一叢(cong) 叢(cong) 一簇簇,開得煞是好看。在海拔3160米的得榮縣茨巫鄉(xiang) 郎達村中藏藥材種植示範基地,秦艽、赤芍、蒼術、羌活長勢喜人,村民三個(ge) 一群、五個(ge) 一組正忙著除草、施肥。

  丁真曲紮片刻不停在棚內(nei) 忙活,一邊跟著大家在棚內(nei) 除草,一邊注意觀察羌活的長勢和種植技巧,對這種每公斤能賣100多元的寶貝,他準備明年自家種起來。丁真曲紮一家五口人,幾畝(mu) 田地主要用來種自家吃的青稞和玉米,每年除了挖蟲草、撿鬆茸幾乎沒什麽(me) 現金收入。前不久,他把土地流轉給企業(ye) ,在收取土地流轉費的同時利用農(nong) 閑到基地打工,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也過得紅火起來。

  丁真曲紮說:“流轉費一年6000多塊,加上在這裏打工,以及年底分紅的股金,今年能收入3萬(wan) 多塊,比原來挖蟲草、撿鬆茸收入更多更穩定。”

  采訪中,正趕上基地發放七八月份的用工工資。郎達村的尼瑪、曲珍們(men) 笑逐顏開。記者看了看工資表,尼瑪工時39.5天,領到了5925元。

  “我家裏的幾畝(mu) 土地流轉給了種植示範基地,我們(men) 在家門口務工,每人每天能掙150元。”尼瑪說,現在他在這裏學習(xi) 中藏藥材種植技術,明年會(hui) 和家人一起擴大種植規模,從(cong) 基地領種苗,爭(zheng) 取收入再上一個(ge) 台階!

  “剛開始村民還是有很多顧慮,大部分都更願意種傳(chuan) 統的玉米、青稞,後來看到基地出產(chan) 的中藏藥材真的能賣上價(jia) ,慢慢都轉變了態度。”秦震告訴記者,通過基地賒銷種苗,公司提供種植技術指導,並在收獲後用市場價(jia) 回購的方式,充分激發起周邊群眾(zhong) 想脫貧、願致富的內(nei) 生動力,實現了從(cong) “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現在周邊村民都很積極,會(hui) 主動跑到我們(men) 辦公室表達自己想種藥材的想法。” 麗(li) 江華利生物藥業(ye) 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和星宇告訴記者,隻要掌握了種植技術,種植中藏藥材的收入比村民過去上山挖蟲草更高更穩定。

  “比如羌活吧,160元至180元/公斤,畝(mu) 產(chan) 300至400公斤,一畝(mu) 地的產(chan) 出就有近6萬(wan) 元。”和星宇說,今年他們(men) 準備引進市場價(jia) 格300元左右/公斤的胡黃連。這種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非常適合得榮地區的海拔和氣候條件,引進後將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種植效益。

  “現在我們(men) 在當地的輻射種植麵積已經達到幾千畝(mu) ,明年預計可以達到萬(wan) 畝(mu) ,為(wei) 得榮再添一把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和星宇表示,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由公司篩選種植品類,負責種苗培育、種植示範、田間管理,以及農(nong) 戶分散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支持。他們(men) 會(hui) 與(yu) 種植戶簽訂“保底收購、隨行就市、上不封頂”的回收協議,用這些高原出產(chan) 的優(you) 質中藏藥材生產(chan) 飲片,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目前基地選育的品種主要有雲(yun) 木香、天冬、秦艽、羌活、桔梗、重樓、赤芍等,村民能從(cong) 土地流轉租金、基地務工薪金、自主種植現金,以及合作社集體(ti) 種植的分紅股金四個(ge) 方麵獲益。”青羊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立足甘孜州得榮縣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該區整合投入援藏資金400多萬(wan) 元,完成了中藏藥材種植示範基地的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下一步,他們(men) 將在得榮縣農(nong) 特產(chan) 品加工園區建設中藥飲片廠,中藏藥、白芸豆生產(chan) 線等,逐步將基地的示範效應輻射至得榮全域,推進當地經濟從(cong) 資源優(you) 勢向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轉變。

  “定曲河畔稻穀香,嘎金山下人兒(er) 笑,跳起豪邁的九步鍋莊,得榮人走上幸福路……”聽著山歌作別得榮,藏族大叔彭錯的話仿佛仍在耳邊回響:“現在村裏的變化一天一個(ge) 樣,等我女兒(er) 長大了,我要讓她走出大山,好好讀個(ge) 大學,一起見證這個(ge) 美好時代!”

  【心聲·我的對口支援曆程】

  青羊區對口支援幹部、掛職甘孜州得榮縣政府辦副主任馮(feng) 強:聚焦產(chan) 業(ye) 扶貧 “六好”模式助力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為(wei) 了莫木周邊三個(ge) 村脫貧攻堅,我們(men) 籌集了一筆資金,又聯係了雲(yun) 南麗(li) 江的投資人和養(yang) 殖專(zhuan) 家,希望在莫木溝發展冷水魚養(yang) 殖和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可是快簽協議時差點把投資人氣跑。”回想起第一次協調簽約的場景,馮(feng) 強至今仍曆曆在目。“當時有個(ge) 押在第三方的土地恢複金,有村民提出6萬(wan) 元少了,至少要20萬(wan) 元;又有村民擔心養(yang) 魚影響灌溉用水。現場僵起了,投資人一氣之下拂袖離場。”

  “我們(men) 一邊把投資人穩住,一邊派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做工作。畢竟關(guan) 係到大家的利益,村裏的漁場,大家都有股份。”馮(feng) 強說,駐村幹部找到村裏最有威望的幾戶人,邀請他們(men) 去漁場看魚,又教導村民科學灌溉的方法,製定了灌溉時間表,更籌資在莫木村溪水上遊修建了12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徹底解除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有租金、股金,還有打工的現金收益,加上遠期旅遊開發帶來的致富前景,之前強硬的幾戶村民終於(yu) 點頭認可了漁場項目的“造血”模式。

  “何時可見真本性,高原風雪彌漫處。”馮(feng) 強說,“魚”和“漁”,“智”和“誌”,都是我想要帶給村民的。皮膚黝黑的馮(feng) 強是青羊團隊裏的老大哥,他曾是第四批對口支援得榮工作組的成員,工作期滿後又主動申請續期。他是個(ge) 外表粗獷,處事卻細膩周到的男人。每次談到得榮,談到當地的產(chan) 業(ye) 發展,你總能感覺到他發自內(nei) 心對得榮的喜愛和深情。“每天,我從(cong) 宿舍走到辦公地點都充滿了幹勁——陽光燦爛悅目,滿城桂花飄香,生活充滿了希望和力量。”

  “第一個(ge) 冷水魚養(yang) 殖項目、第一個(ge) 現代化中藏藥材種植示範基地、第一個(ge) 農(nong) 特產(chan) 品加工交易園區……結合得榮縣縣情實際,我們(men) 致力找準對口支援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馮(feng) 強說,今年,他們(men) 主要聚焦產(chan) 業(ye) 扶貧,以“抓好布局、找好項目、建好基地、招好企業(ye) 、育好模式、帶好群眾(zhong) ”的“六好”模式為(wei) 突破,紮實推進青羊區對口支援得榮工作。

  【對口支援 實事說話】

  2020年青羊區對口幫扶得榮縣財政資金2260萬(wan) 元,主要用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教育保障、就業(ye) 幫扶等方麵9個(ge) 項目,產(chan) 業(ye) 發展作為(wei) 重點投資領域,共計投入1280萬(wan) 元。截至目前,已完成4個(ge) 援建項目,累計撥付資金1300萬(wan) 元。

  貧困學生營養(yang) 餐、“陽光得榮”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交易市場、脫貧就業(ye) 創業(ye) 培訓基地、貧困人口就業(ye) 創業(ye) 扶持專(zhuan) 項基金、貧困地區人才能力提升培訓5個(ge) 對口幫扶項目穩妥有序推進。通過多方努力,引進得榮中藏藥種植公司、四川九院旅遊公司、得榮香巴拉融創公司等5家企業(ye) ,實際投資達980萬(wan) 元。

  不僅(jin) 如此,青羊區還結合行政區劃調整改革,組織少城、康河、草堂街道等赴得榮縣對口鄉(xiang) (鎮)全域結對幫扶,聯動推進黨(dang) 建共建、資源共享、發展共推、和諧共創、文化共融;積極開展“千企幫千村”,組織國金證券、尚滕文化公司發揮人才、市場、技術優(you) 勢,結對幫扶得榮縣貧困村,齊心協力讓“太陽穀”的光芒更加燦爛奪目。

  【記者手記】

  真情換真心 格桑花越開越燦爛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體(ti) 悟,記者感受最深的是對口支援地區幹部職工對當地發自內(nei) 心的喜愛和付出。他們(men) 走入得榮的山間地頭,帶領老鄉(xiang) 梳理資源找項目,進村入戶幫著老鄉(xiang) 清算收入和支出,協調資源將當地特色農(nong) 副產(chan) 品賣到成都隻為(wei) 看到老鄉(xiang) 幸福的笑顏。正是這份溢於(yu) 言表的真心大愛,讓一批又一批來自青羊區對口支援的幹部職工來到得榮,留在得榮。

  在助推得榮全縣脫貧摘帽的道路上,他們(men) 用真情換真心,用實幹敬青春,實績致芳華,語言的障礙不能阻隔這份愛的傳(chuan) 遞,生活的清貧不能阻卻這份愛的力度。有他們(men) 幫忙,老鄉(xiang) 的日子越過越甜、越過越光亮,對黨(dang) 和政府的信心越來越足,主動性越來越高。可以想見,幹部和群眾(zhong) 一起想辦法、出氣力,這樣的同心協力,窮根再深也挖得淨,群眾(zhong) 的日子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越開越燦爛。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