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破解青海“拉格日模式”的致富密碼

白瑪央措 汪亞 發布時間:2020-09-14 09:12:00來源: 新華社

  牧民吉合多兒(er) 時記憶中的畫麵又回來了——家鄉(xiang) 拉格日的草原一碧萬(wan) 頃,牛羊黑白相間點綴其中,潔白的帳篷星羅棋布。

  “拉格日”在藏語中意為(wei) “白色的帳篷”。位於(yu)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鎮的拉格日村,平均海拔3500米,畜牧業(ye) 是當地牧民賴以生存的支柱產(chan) 業(ye) 。

  但隨著傳(chuan) 統畜牧業(ye) 的發展,拉格日的草原經曆了生態退化。

  “20世紀90年代起,草地上開始出現黑土灘,牛羊的草料越來越少。”吉合多說。

  那時,拉格日當地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生產(chan) 經營粗放、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嚴(yan) 重……麵對生態困境,注重數量、忽視效益的傳(chuan) 統畜牧業(ye) 經營模式難以為(wei) 繼,一場現代化生態畜牧業(ye) 改革呼之欲出。

  經過探索,拉格日決(jue) 定發展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這一模式的形成,凝聚了拉格日村民的心血與(yu) 汗水。

  “發展合作社並不難,難的是解放村民們(men) 的思想。”2010年起,合作社理事長俄多帶著村裏幾位有威望的老人,用一年時間走家串戶鼓勵村民加入合作社。從(cong) 起初村民擔心“是不是要把牛羊上交國家”,到一戶戶村民鄭重其事在入社合同上按下紅手印,他們(men) 通過不懈走訪贏得了村民信任。

  清除了思想障礙,製度如何完善又擺在眼前。時至今日,俄多仍清晰記得,村裏一共開了190次會(hui) ,最長的一次耗時四天四夜。

  “10多名村民代表或盤腿坐在炕上,或圍在火爐邊,從(cong) 早上8點半開始,午飯和晚飯就集中在一家解決(jue) ,邊吃邊討論。”合作社副理事長格日多傑笑著說,“到了淩晨4點,大家的聲音逐漸沙啞,有人裹著羊皮襖昏睡過去,有人還在爭(zheng) 論一頭周歲犢牛到底該折多少股價(jia) 。”

  經由集思廣益,拉格日村裏的36戶、217人,最終以整合0.6萬(wan) 畝(mu) 夏季草場、74頭犛牛的形式組建了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村幹部和牧民們(men) 以現金、實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一頭周歲犢牛折1000元,一級草場每畝(mu) 93元,耕地每畝(mu) 200元等辦法完善股份製改造。

  俄多介紹,目前合作社利用租賃的7200畝(mu) 夏季草場,將910隻生產(chan) 母羊分為(wei) 4個(ge) 養(yang) 殖小組,夏季劃區輪牧,冬季舍飼,並配備5名養(yang) 殖人員,按照每隻羊182元的標準支付年薪。

  基於(yu) 實踐與(yu) 探索,以草地和牲畜入股組建合作社、牲畜分群飼養(yang) 、草地劃區輪牧、社員分工分業(ye) 、牛羊統一銷售、用工按勞取酬和收益按股分配的“拉格日模式”正式形成。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xiang) 拉格日村牧民多傑才旦在合作社的牛棚裏喂牛(2019年1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科學的模式帶來了效益的提升。吉合多是最早一批入社的村民,“現在我們(men) 一家五口每年收入分紅5萬(wan) 元,總收入超過7萬(wan) 元。”截至2019年,拉格日村全村184戶中已有180戶入股合作社,入社人數87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98%。

  2010年,拉格日村人均年收入僅(jin) 為(wei) 2512元,是澤庫縣典型的重點貧困村;當前,澤庫縣農(nong) 牧民年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40元。

  推進製度執行,人才築基,技術助力。

  格日多傑是拉格日村的第一名大學生“村幹部”,9年前從(cong) 青海省湟源畜牧獸(shou) 醫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後來到拉格日村,每天和村民們(men) 一起為(wei) 合作社出謀劃策。

  “他們(men) 有多年放牧的經驗,我有學校裏學到專(zhuan) 業(ye) 養(yang) 殖技術,我們(men) 相互為(wei) 師,讓村民們(men) 看到合作社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格日多傑告訴記者,2012年至2019年,合作社累計現金分紅2369.87萬(wan) 元。

  拉格日點燃星火,脫貧新路在澤庫縣勢已燎原。在“拉格日模式”的帶動下,澤庫縣誕生了64家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37個(ge) 標準化高效養(yang) 殖基地,10344名貧困戶從(cong) 中受益。

  2018年,拉格日村實現整村脫貧。

  如今,“拉格日模式”已成為(wei) 青南牧區扶貧產(chan) 業(ye) 的新路徑,成為(wei) 推動畜牧業(ye) 由傳(chuan) 統向現代化轉型的強勁動力。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