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繪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3個(ge)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甘孜、阿壩、涼山全部在列;33個(ge)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124個(ge)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400個(ge) 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這是近年來,四川省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交出的一份成績單。這份成績單的背後,是四川作為(wei) 一個(ge) 多民族大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作為(wei) 基礎性事業(ye) 抓緊抓好,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實踐。
今年7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示範村建設)現場會(hui) 召開,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向係統化、實體(ti) 化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在農(nong) 村突出抓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新村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在城市突出抓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建設。無論是新村、村寨還是城市社區,都是各族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所在,是就學就業(ye) 就醫、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場所,更是全麵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主要平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落地載體(ti) 。
一個(ge) 擺脫貧困的村莊、一份有奔頭的工作、一句流利的普通話……四川的創建工作,從(cong) 點滴入手、潤物無聲。
從(cong) 一個(ge) 村莊的脫貧奔康入手
推動創建工作融入中心大局
9月,川西高原迎來又一個(ge) 黃金旅遊季。甘孜州折多山西側(ce) 山腰318國道旁,尼瑪卓瑪經營的餐館裏,客人絡繹不絕。不遠處的甘孜州康定市呷巴鄉(xiang) 俄達門巴村裏,一簇簇灰牆紅頂的藏式民居,就是卓瑪的家。
俄達門巴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2014年全村有貧困戶40戶177人,人均年收入不到1900元。2016年,脫貧攻堅工作開始後,省委統戰部對口幫扶俄達門巴村。同年,康定市啟動俄達門巴村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新村項目建設,投入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和民族地區開發資金400萬(wan) 元,幫助村裏建起加水站、光伏發電、犛牛奶加工廠等基礎設施。村裏引進旅遊開發公司,打造木雅景區項目,讓牧民以房入股,參與(yu) 旅遊接待。短短幾年時間,俄達門巴村擺脫貧困。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俄達門巴村始終堅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宣傳(chuan) 黨(dang) 的民族政策、先進典型事跡,成立村調解委員會(hui) ,建立四級矛盾調處機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hui) 穩定,推動了經濟進一步發展。
“俄達門巴村的變化,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yu) 脫貧攻堅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結果。”省民族宗教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省選派大批幹部組建綜合幫扶隊,積極開展省內(nei) 對口幫扶和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圍繞“六個(ge) 示範”建設,強化民族地區經濟產(chan) 業(ye) 支撐,切實把脫貧攻堅過程變成宣講民族團結、深化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生動實踐過程,“以創建助推脫貧,在脫貧中實現創建”。
從(cong) 一份有奔頭的工作開始
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hui) 結構
找到一份有奔頭的工作,還上家中的貸款,蓋起120平方米的新房,結識一批親(qin) 如兄弟的四川朋友……回顧來川務工3年多的經曆,28歲的新疆維吾爾族小夥(huo) 兒(er) 艾孜麥提喜上眉梢。
2018年2月,艾孜麥提和妻子參加了老家阿瓦提縣的整建製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ye) 行動,來到四川綿陽市經緯達科技集團工作。與(yu) 他們(men) 一起來的,共有215名新疆少數民族同胞。
“我們(men) 把法律法規宣講、實用技能技術培訓與(yu) 國家通用語言學習(xi) 相結合,幫助他們(men) 盡快融入當地生活、融入企業(ye) 發展。”省民族宗教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經過培訓,新疆少數民族員工克服了交流障礙,提升了勞動技能。有的在工作之餘(yu) 還主動到社區、敬老院開展誌願服務,增進了與(yu) 當地群眾(zhong) 的交流。
“這裏已成為(wei) 我們(men) 的第二故鄉(xiang) 。”艾孜麥提的話代表了許多外來少數民族群眾(zhong) 的心聲。這些心聲,也印證了四川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把構建相互嵌入式的社會(hui) 結構和社區環境導入城市社區的成果。
“一方麵我們(men) 要做好服務,幫助少數民族群眾(zhong) 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另一方麵,我們(men) 著力引導他們(men) 積極參與(yu) 社區管理和公益活動,真正融入社區、融入城市。”省民族宗教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省以提高社區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wei) 目標,提出“人群集聚即為(wei) 社區”以就醫就學就業(ye) 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城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理念,大力開展新時代城市社區民族工作創新試點,積極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ti) 係建設,促進基層治理能力提升。
從(cong) 一句流利的普通話抓起
根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9月10日教師節,在涼山州越西縣瓦曲覺鄉(xiang) 河西呷多新村幼教點,6歲的彝族小姑娘木出爾紫和她的56個(ge) 小夥(huo) 伴用標準普通話喊出,“老師,節日快樂(le) !”
站在孩子們(men) 麵前的幼教點老師汪健有些激動:“孩子們(men) 的普通話越來越好,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教師節禮物。”
2019年,得益於(yu)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河西呷多新村建起設施齊備的新幼教點。來幼教點的彝族娃娃從(cong) 最初的10多個(ge) ,增加到現在的50多個(ge) 。他們(men) 進入幼教點要學的第一門課,就是普通話。
河西呷多新村的幼教點,是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個(ge) 縣4823個(ge) “一村一幼”幼教點中的一個(ge) 。木出爾紫,是全省民族地區20.9萬(wan) 接受普通話學習(xi) 的農(nong) 村學齡前兒(er) 童中的一員。
“一句流利的普通話,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種子植根到孩子們(men) 的心靈深處。”省民族宗教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省一直將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擺在全省民族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從(cong) 教育入手、從(cong) 娃娃抓起,在民族地區全麵推行“一村一幼”“學前學普”計劃,成效顯著。“例如在涼山州,11萬(wan) 農(nong) 村學齡前兒(er) 童的普通話合格率已達81.5%。民族地區學齡前兒(er) 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與(yu) 九年義(yi) 務教育、‘9+3’職業(ye) 教育有效銜接,成為(wei) 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促進民族團結的基礎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省九寨溝縣: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在抗疫一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同心戰“疫”,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在雪域高原的抗疫一線。[詳細] -
四川阿壩甘孜兩州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12月12日,記者從國家民委官方網站獲悉,國家民委近日正式發布公告,決定命名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