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原子城,回望那段崢嶸歲月
原221廠十一廠區和十二廠區如今已成為(wei) 原子城重要景點“上星站”。 徐譚 攝
20世紀60年代,我國“兩(liang) 彈”的試驗成功,極大振奮了全國人民。這背後是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近日,記者來到了“兩(liang) 彈”的研製基地——原子城,觸摸那一代科技工作者把青春熱血奉獻祖國的脈搏。
自青海省會(hui) 西寧西行百餘(yu) 公裏,青海湖北岸有片草原,因盛開金露梅、銀露梅兩(liang) 種花而得名“金銀灘”。在日月山和達阪山環抱之下,湟水河緩緩流過,滋養(yang) 著這片平均海拔3350米的高原花海,膾炙人口的情歌《在那遙遠的地方》就誕生於(yu) 此。而從(cong) 20世紀50年代末起,這裏就有了另外的名字——原子城,它對外是青海礦區221工廠。
走進原子城
走過艱苦而火熱的年代,這座中國原子城已經退役33年了,現在還有了新名字——西海鎮,成為(wei)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盛夏午後,記者來到西海鎮,陽光透過行道樹冠間隙,斑斑駁駁灑在老建築厚實的院牆上,隨處可見的工業(ye) 遺跡仿佛在訴說過去的神秘與(yu) 輝煌,也見證著原子城的新生和希望。
1987年,中國第一個(ge) 核武器研製基地正式退出曆史舞台。曾經的原子城,是一方精神的高地,從(cong) 這裏,人們(men) 能找到“兩(liang) 彈一星”的精神價(jia) 值,並由此發掘和傳(chuan) 承“兩(liang) 彈一星”精神。
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是一座建立在221基地舊址上的高大建築。走進紀念館大門,仿佛步入時光隧道,我國第一顆機載原子彈和氫彈模型、手搖計算機等上千件珍貴實物和珍貴史料陳列於(yu) 此,令人目不暇接。在這裏,參觀者聆聽奮鬥者的故事,感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唯一留存下的照片
在一張放大掃描的黑白照片前,講解員姚雯靜停住了腳步,照片中是四位風華正茂的女青年的合影。她說,2009年的一天,同事發現一位老人站在這張照片前,飽含熱淚,情緒激動,上前詢問,老人激動地說:“孩子,這就是我多年來尋找的記憶呀,你看照片中右起第二個(ge) 就是我!”
老人叫羅蕙英,1963年剛剛大學畢業(ye) 的她,作為(wei) 各方麵表現優(you) 秀的學生,被抽調參加國家保密工作,她和同事響應號召從(cong) 上海來到青海基地報到,雖然海拔高,氣候幹燥寒冷,但剛從(cong) 大城市來到這裏,一切都還新鮮,準備在分配居住的帳篷前留個(ge) 影寄給家人。當得知這裏是軍(jun) 事禁區,嚴(yan) 禁私自拍照後,她便把照片小心翼翼藏了起來,這一藏就是三十多年,直到這片土地解封可以對外開放了,她才敢把這張照片拿出來,這也成為(wei) 221基地唯一留存至今的私人照片。
前幾年,當再次被請回原子城時,老人激動不已。她說,最驕傲的事就是參加了核武器研製工作。羅蕙英們(men) 隻是原子城中上萬(wan) 名研製人員中的普通一員,正是他們(men) 用自己的青春、熱血為(wei) 共和國的核事業(ye) 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2年,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成立了“兩(liang) 彈一星精神宣講團”,已先後赴全國20多個(ge) 省(區、市)累計報告350餘(yu) 場,超過30萬(wan) 人參與(yu) 聆聽。姚雯靜作為(wei) 宣講團成員,每年還會(hui) 走訪老科學家和老職工。
“我要把原子城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一代代人記住那些科技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姚雯靜說。
小火車站前的遐想
在這片草原的一角,有一個(ge) 廢棄的小火車站。一列小火車靜靜安臥在站台的鐵軌上,仿佛經曆過繁忙,現在終於(yu) 歇下來了。
海北州宣傳(chuan) 部的同誌告訴我們(men) ,別看車站不起眼,它可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啟運的地方。同時,小火車是原子城裏生活區與(yu) 工作區連接的交通工具,每天,科研人員都會(hui) 從(cong) 這裏奔向各個(ge) 工作地點。當年火車上的這些乘客,有頂尖科學家,有工程技術人員,也有大批技術輔助人員,是一支上萬(wan) 人的隊伍。當他們(men) 選擇從(cong) 事這項事業(ye) 後,也就選擇了隱姓埋名,附近的人們(men) 也隻知道221廠是高度保密的地方,甚至科研人員的親(qin) 人朋友也不知道他們(men) 在做什麽(me) 事情。站在這個(ge) 站台上,我們(men) 有一種身臨(lin) 其境的時光穿越之感,似乎不經意間,可能邂逅到哪位共和國的功臣。
走在原子城裏,一件件文物把我們(men) 帶回到那個(ge) 火熱的年代,那些辦公樓、科研樓、科技樓,都見證過一代人的奮鬥年華。
如今的金銀灘不再是軍(jun) 事禁區,作為(wei) 世界上第一個(ge) 化劍為(wei) 犁的核武器研製基地,這裏早已恢複了草原的美麗(li) 風貌。更多的史料,我們(men) 隻能從(cong) 展覽館裏獲得。從(cong) 陳列的文物中體(ti) 會(hui) 到,科研人員最初來到原子城,條件十分艱苦,這裏是高寒地帶,一年中有近半年時間處於(yu) 寒冷狀態,但為(wei) 了搶抓時間,他們(men) 都是先工作後生活,放下背包就在帳篷裏開始了科研工作。那些年,正是我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月,糧食實行定量製,油和肉都很少。在展廳裏,我們(men) 了解到那些著名科學家的工作、生活情況:王淦昌,當時已是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學家,毅然放棄國外的優(you) 厚條件,改名王京來到這裏,一幹就是十多年,直到1978年,人們(men) 才重新看到王淦昌這個(ge) 名字。
展覽館有大量傳(chuan) 統文物展示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複原模擬場景與(yu) 高科技展示場景相襯托的展示,從(cong) 陳列的退役東(dong) 風-2A導彈彈體(ti) 、我國第一顆機載原子彈和氫彈模型及球麵機床、手搖計算機、大型電子管、精密天平、高速轉鏡掃描相機等1000餘(yu) 件珍貴實物和200餘(yu) 份中國核工業(ye) 發展史、211廠史等珍貴曆史文獻資料中,可以想象那時這裏熱火朝天、爭(zheng) 分奪秒的緊張科研氛圍。麵對當時國際勢力對新中國的打壓,麵對我們(men) 一窮二白的麵貌,科學家們(men) 以拳拳報國心,克服生活條件艱苦、科研設備落後的困難,以大無畏的勇氣,堅定走自主創新之路。這裏不僅(jin) 集中反映了我國“兩(liang) 彈”研製曆程,更集中體(ti) 現了“兩(liang) 彈一星”精神。
在這裏,不僅(jin) 有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陳能寬、鄧稼先等大科學家,也有普通技術人員,他們(men) 都是從(cong) 全國各地抽調的優(you) 秀人才,涉及各行各業(ye) 。他們(men) 集結於(yu) 金銀灘,無數人的個(ge) 人命運因此而改變,為(wei) 了完成這項注定十分艱辛的任務,他們(men) 將人生中最美好年華默默奉獻在了這項偉(wei) 大崇高的事業(ye) 當中。
進入新世紀,原子城這個(ge) 撐起民族脊梁的地方迎來了新生,先後被確定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由張愛萍將軍(jun) 親(qin) 筆題寫(xie) 的“中國第一個(ge) 核武器研製基地”碑高高聳立,碑頂上,雕刻著四隻展翅翱翔的和平鴿,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科學家敢於(yu) 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彰顯著中國科學家保衛和平的決(jue) 心和功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原子城紅色旅遊列車首開 民眾期待滿滿
30日,“中國原子城號”青海省西寧至西海鎮紅色旅遊列車首開儀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舉行。活動現場,海北州與青藏鐵路公司簽訂開通紅色旅遊專列協議。[詳細] -
金銀灘原子城“衝刺5A”找到外援
海晏縣人民政府、省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青海萬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金銀灘原子城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框架協議,開啟了金銀灘原子城景區合作開發新篇章。[詳細] -
中國原子城紅色旅遊列車正式開通
據了解,列車從7月9日至7月31日每日開行,8月及以後開行時刻待定。這是青藏鐵路公司為支持海北州人民出行和中國原子城旅遊事業發展,服務高原人民的一項新舉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