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鄉鎮沙珠玉 治沙鬥貧成“綠海”
沙珠玉,無玉更無珠,有的隻是漫無邊際的沙子。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曾經的沙珠玉鄉(xiang) 被當地人稱為(wei) “風窩窩”“沙窩窩”“窮窩窩”。經過50多年持續不斷的治沙鬥貧,如今這個(ge) 鄉(xiang) 已成了糧倉(cang) 、“綠海”,部分村莊正在開發旅遊景區。
9月的青藏高原,秋高氣爽。記者前往沙珠玉鄉(xiang) 的路上,遠遠就望見一片片“綠海”。一進上卡力崗村,宛如走過城市的林蔭大道,路旁高大的白楊樹排列整齊,蔥鬱成林。放眼望去,村落間、農(nong) 田裏防護林網相互交織。林網中的方田內(nei) ,即將收割的麥田泛著金黃,迎來收獲季的蠶豆果莢飽滿。
49歲的代豔林是上卡力崗村村民,他回憶道:“別看現在這裏是一片‘綠海’,但在上世紀70年代,這裏風沙肆虐。特別是春天,經常把村子都圍了。”為(wei) 躲避風沙,上卡力崗村不得不整村搬遷。
沙珠玉鄉(xiang) 沙化麵積一度多達80萬(wan) 畝(mu) ,由於(yu) 毗鄰共和縣城和海南州政府所在地,當地居民飽受風沙之苦。海南州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傅玉蓮回憶說:“小時候為(wei) 了躲沙子,上學都要包著頭巾。”
由於(yu) 環境惡劣,沙珠玉鄉(xiang) 一度積貧積弱。全鄉(xiang) 1887戶農(nong) 牧民中,366戶被確立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戰風沙、鬥貧困,沙珠玉鄉(xiang) 群眾(zhong) 一路堅持,成效一年年顯現。鄉(xiang) 林業(ye) 站幹部夏亞(ya) 春告訴記者,目前全鄉(xiang) 已建成喬(qiao) 木(楊樹)林帶297條、灌木林帶34條,形成了較為(wei) 完備的農(nong) 田防護林網和灌溉渠係。
環境改善了,沙珠玉鄉(xiang) 大力發展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如今,沙珠玉鄉(xiang) 的生豬養(yang) 殖業(ye) 和糧食種植業(ye) 已形成品牌。副鄉(xiang) 長南本加說:“沙珠玉的生豬遠近聞名,價(jia) 格高還好銷;小麥畝(mu) 產(chan) 量平均400公斤;蠶豆品質也很好,價(jia) 格好時一公斤賣五六元錢。”
雖然被列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代豔林不等不靠,除種好自家18畝(mu) 責任田外,還通過流轉方式承包了村裏近90畝(mu) 耕地。農(nong) 忙時,他在田間揮汗如雨;農(nong) 閑時,他去縣城打零工。為(wei) 了早日脫貧,他還發展家庭養(yang) 殖業(ye) ,最多時養(yang) 30頭豬。
代豔林說:“鬥貧就像治沙一樣,要勇敢麵對、忍耐堅持。”依靠種植、養(yang) 殖和打工,代豔林家年收入超過了5萬(wan) 元,2018年成功脫貧,還在縣城買(mai) 了房子。
南本加說,依靠治沙造林形成的“綠海”,脫貧後的沙珠玉鄉(xiang) 準備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上卡力崗村的遊客接待中心今年將投入使用,村裏的景區建設正緊鑼密鼓進行中,這兩(liang) 天村民們(men) 正忙著參加烹飪培訓。
一場秋雨過後,站在曾經是流動沙丘目前已長滿植被的村南山坡上,南本加驕傲地說:“如今的沙珠玉,已是小有名氣的糧倉(cang) 和綠洲,景區投入運營後,這裏將是一個(ge) 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地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共和縣沙珠玉鄉枸杞采摘季見聞:采下致富果 摘掉貧困帽
初秋時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枸杞熟了。短暫的采摘季裏,沙珠玉鄉耐海塔村的枸杞地中熱鬧無比。近200名采摘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沿著一排排枸杞樹辛勤勞動。[詳細] -
青海共和:“陽光產業”讓荒灘變“銀灘”
近年來,當地利用塔拉灘光輻射強烈、日照時間長的優勢,投入建設光伏發電基地,大力發展“陽光產業”,將收益發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公益崗位工資,推進貧困群眾增收,昔日荒灘變身產業“銀灘”。[詳細] -
青海省共和縣:移民安置點的幸福生活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廿地鄉切紮村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村,一度居住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