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尖對麥芒——青稞與青繡共繪致富藍圖
青稞與(yu) 青繡,兩(liang) 個(ge) 在高原上傳(chuan) 承了千百年的物種,一個(ge) 飽含高原味道,一個(ge) 纂繡出青海特有的文化符號。
他和青稞有個(ge) 約定
7月的青稞田是安靜的,這個(ge) 時節介於(yu) 黃綠之間的青稞幾乎不需要人打理,汲取陽光和雨露,在山野間靜待麥熟。
青稞生育期短、耐寒性強、種植簡單,在高原上已經有3500年種植曆史,哺育了高原上一代又一代的兒(er) 女。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青稞已經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民增收的重要農(nong) 作物和第一大優(you) 勢經濟作物,全縣種植麵積近1.74萬(wan) 公頃以上,年產(chan) 量達6.48萬(wan) 噸,商品率達70%以上。
記者走進貴南縣茫曲鎮加土乎村的王永順家庭農(nong) 場大院內(nei) ,工人們(men) 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青稞加工、打包及運輸。7月貴南,天氣忽晴忽陰,卻絲(si) 毫不影響工人們(men) 的熱情。
一粒粒脫了殼的青稞在轟鳴的機器聲中滾進編織袋,臨(lin) 近裝滿時,工人雙手麻利地紮口封裝,一擰身將袋子遞到同伴肩上,同伴腰身一挺,雙手扶正,扛起裝車。
王永順也曾是村裏的貧困戶,“那會(hui) 沒有(貧困戶)建檔立卡,我就會(hui) 種地,隻能從(cong) 土地裏找出路。”王永順講述道,那時候家裏隻有幾畝(mu) 口糧地,種的是土品種,一年到頭剩不下什麽(me) 。
在貴南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背景下,王永順看到了青稞致富的希望。他以自家五畝(mu) 青稞田起步,借助政策契機,用村上擔保的貸款流轉了數百畝(mu) 外出打工者的荒田,積極響應縣裏號召,試種“昆侖(lun) 號”青稞新品種。短短幾年,他成立了村上第一個(ge) 青稞加工作坊。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王永順夫婦在自家青稞地裏勞作。 新華社記者趙玉和攝
在政策扶持下,王永順有了自己的家庭農(nong) 場,王永順除了雇人種植還踴躍嚐試機械化種植和收割,大大提高勞動效率,有了富餘(yu) 時間他還在自家院子裏養(yang) 起牛羊,攢了錢就買(mai) 機器,自己做起了青稞加工,再也不怕被收購販子壓價(jia) 。
從(cong) 青稞種植起家,逐漸發展成集種植、倉(cang) 儲(chu) 和銷售的“王老板”。鄉(xiang) 上的幹部介紹說,他們(men) 家已經擁有了一支完整有力的收儲(chu) 、銷售隊伍,並建立了一個(ge) 聯係省內(nei) 外的購銷網絡,他的青稞除了供青海省內(nei) ,還銷往四川、西藏、甘肅。
當上“王老板”,這個(ge) 雙頰帶有高原紅的青海漢子依舊一副工人打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帽子上沾滿了青稞殼,身上套著一個(ge) 帶牛飼料廣告的舊圍裙,開著叉車和工人們(men) 一起勞作。
從(cong) 2017年開始,在政府的指導下,王永順的家庭農(nong) 場走上了“農(nong) 戶+合作社+倉(cang) 儲(chu) 基地”的產(chan) 業(ye) 化發展道路。先富起來的王永順圓了自己青稞夢的同時也帶動了村裏的貧困戶共同致富。不再遠走的壯勞力在家庭農(nong) 場打工就能享受到和在外打工差不多的收入。僅(jin) 裝糧工人,王永順就雇傭(yong) 了6個(ge) ,2人是村裏的貧困戶,平均年收入超2萬(wan) 元。
她與(yu) 青繡的兩(liang) 次相逢
從(cong) 貴南縣驅車要兩(liang) 個(ge) 多小時才能到沙溝鄉(xiang) ,這裏是青海腹地,傍著黃河,土地貧瘠,周圍的山禿的發亮。很難想象,絢爛非凡的青繡發源於(yu) 這樣的山溝溝。
青海藏繡、土族堆繡、撒拉族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傳(chuan) 統民族手工藝統稱“青繡”,其中,藏繡與(yu) 唐卡、堆繡並稱藏傳(chuan) 佛教三大藝術,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象征。圖為(wei) 貴南縣沙溝鄉(xiang) 德茫村繡娘在刺繡。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貴南藏繡又稱貴南針線,是青繡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南藏繡作為(wei) 一種民族民間工藝,創作的各種佛像唐卡和傳(chuan) 統圖案色彩豔麗(li) 、線條流暢、人物活靈活現、做工精美絕倫(lun) ,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jia) 值和收藏價(jia) 值。
在沙溝鄉(xiang) 德茫村,記者見到了青繡傳(chuan) 承人拉毛葉忠。她和青繡的緣分可謂一波三折。拉毛葉忠自小在奶奶媽媽教育下學了刺繡手藝,但15歲的時候,因為(wei) 不甘心在大山裏做繡娘便跑出去闖蕩,在藏餐廳的後廚幫忙。
幾年以後,父親(qin) 給拉毛葉忠定了一門親(qin) 事,她卻堅決(jue) 反對,拗不過父親(qin) 的她又跑到外麵打工去了。
在外麵的世界,她發現很多受歡迎的刺繡產(chan) 品,比起家鄉(xiang) 的刺繡好不了多少,有的甚至還沒有家鄉(xiang) 的好看。她發現自小學習(xi) 的刺繡技藝有了用武之地,小小的針尖給自己紮出一條新生路。
青繡和她的人生有了第二次交集。從(cong) 厭倦到熱衷,小小的針尖刺破了拉毛葉忠的裹縛。回到家鄉(xiang) ,她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學習(xi) 刺繡,當自己遇見瓶頸又向蘇繡老師求教,取長補短,在2018年被評為(wei) 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xiang) 德茫村,青繡傳(chuan) 承人拉毛葉忠在刺繡。 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有了名氣,拉毛葉忠並沒有忘記德茫村的貧苦鄉(xiang) 親(qin) ,她帶領家鄉(xiang) 藏族婦女係統學習(xi) 刺繡,通過手藝擺脫貧困。
2015年,拉毛葉忠和父親(qin) 自集資金在德茫村建立藏繡研發基地,自成立以來,已經免費培訓了1000多名繡娘,其中200多人已經轉成職業(ye) 繡娘,每人每年可有4萬(wan) 多元左右的收入。
收入不僅(jin) 為(wei) 德茫村的貧困戶解決(jue) 了溫飽問題,也提升了藏族婦女的家庭地位。拉毛葉忠不僅(jin) 教繡娘們(men) 繡工,也告訴她們(men) 外麵的世界是什麽(me) 樣。在德茫村的繡房裏,繡娘們(men) 每天要有兩(liang) 次體(ti) 育活動,上午跳操下午踢毽子。
“我希望村裏的女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豐(feng) 富,不要像過去一樣生下來被父親(qin) 安排,長大了由丈夫安排。讓她們(men) 心中有家庭,也要有自己。”拉毛葉忠對記者說。“也許我能做的隻有往前推一小步,總得有人推著她們(men) 往前走,不能讓舊思想壓她們(men) 一輩子。”
從(cong) 散戶種植到大規模集約化種植,古老而又樸實的青稞在政策暖風的幫扶下,藏族民眾(zhong) 日常的口糧變為(wei) 脫貧致富的經濟作物。祖祖輩輩手口相傳(chuan) 的民間藝術,已經成為(wei) 聲名赫赫的青海新名片,色彩豔麗(li) 且品類豐(feng) 富的青繡終究讓這美麗(li) 幸福的色彩照進現實的生活。青稞,青繡,與(yu) 青海相伴相生的經濟作物、文化符號,通過王永順和拉毛葉忠們(men) 勤勞的雙手在高原上譜寫(xie) 出致富讚歌。
一個(ge) 是針尖,一個(ge) 是麥芒,針尖對麥芒,是一種較真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流淌在青海高原兒(er) 女不甘於(yu) 貧困向往美好生活的血液裏,正是這種精神,凝聚成青海山野中脫貧的內(nei) 生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稞“出川入海” 百姓增收致富
今年2月,甘孜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正如這“出川入海”的青稞,擺脫貧困的甘孜兒女,從雪域高原闊步邁入致富奔小康的廣闊天地。[詳細] -
黑青稞變身“金種子” 青海藏區農業搭上“快車道”
25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與青海漢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訂單農業種植收購協議,使黑青稞變身“金種子” ,青海藏區農業也搭上“快車道”。[詳細] -
青海各族“繡娘”展示技藝 指尖“流淌”幸福生活
31日,青海省第二屆“民族團結進步”青海刺繡展暨刺繡大賽在西寧市開幕。青海省755名漢、藏、回、土、蒙古、撒拉族農村婦女齊聚西寧,集中展示各民族獨特的刺繡技藝。[詳細] -
青海藏繡遠銷美印等國成藏區致富新路
如今,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已有21家以藏繡生產為主的工藝品企業,藏繡產業已覆蓋全州的5個縣32個鄉鎮,年銷售額達6100餘萬元,產業前景廣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