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1+5”生態農業創意園 讓“鬆潘產”走出大山

吳剛 洪繼東 發布時間:2020-09-25 09:02:00來源: 成都日報


記者在鬆潘采訪。戴艾岑 攝

  刀削斧劈般的岷江峽穀,山巒疊嶂,這裏曾經是阻擋人類活動的自然天險,而今,天險變通途,國道、高鐵正在穿越。

  溯江而上,鬆州古城屹立千年,奔騰不息的岷江縱貫而過,漢藏羌回多民族在這裏造就“茶馬古道”高原重鎮。而今,新的時代創造新的奇跡,脫貧攻堅讓成都市大邑縣“做鬆潘人、說鬆潘話、幹鬆潘事”,為(wei) 這座高原明珠打造產(chan) 業(ye) 發展“永動機”,助力其向現代農(nong) 業(ye) 強縣跨越。

  9月3日-9月5日,記者深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鬆潘縣種植基地、工業(ye) 園區、受援群眾(zhong) 家中,通過深入交流,感受大邑縣對口支援鬆潘縣給當地群眾(zhong) 帶來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小花椒做出大產(chan) 業(ye)

  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湛藍的天空映照下,紅紅的花椒格外豔麗(li) ,213國道旁,鬆潘鎮坪鄉(xiang) 解放村裏充盈著“麻麻”的花椒清香,房前屋後到處是曬的花椒,田間地頭火紅的花椒綴滿枝頭,盡管高原的太陽把皮膚烤得生疼,但花椒樹下忙著采摘的椒農(nong) 臉上卻是笑開了花。

  人人腰上捆著一個(ge) 簸箕,雙手不停地在胸前上下劃動,紅紅的花椒從(cong) 指尖落進簸箕裏,10多分鍾就裝滿簸箕,要騰到大背簍裏。“花椒隻能等天晴摘,落雨摘下來就爛了。我們(men) 熟手一天摘50多公斤沒問題,最近訂單多,人手不夠,每天幫我摘花椒的工人就有五六個(ge) ,整個(ge) 村裏在采摘季共雇了二三十人。她們(men) 在我這裏幹10天,五六個(ge) 人要掙一萬(wan) 多元工資。”解放村的椒農(nong) 盧洪有三年前還是貧困戶,每天睜開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裏欠下的債(zhai) 務。如今,大邑對口幫扶一招接一招,招招都打在了當地花椒產(chan) 業(ye) 發展的“靶心”,盧洪有這兩(liang) 年終於(yu) 揚眉吐氣了。

  地裏花椒采摘忙,村裏花椒合作社也是一片繁忙,機器幹燥、抽真空包裝、裝進產(chan) 品盒、貼好地址準備發貨。在采訪中,盧洪有手機微信“叮咚”一聲,他立馬看了一下,“有人給你發紅包?”“紅包算啥子哦。今年有三成貨是通過網上銷售,每天,合作社工作人員都會(hui) 把訂單信息發到合作社成員的微信群裏。”麵對記者的調侃,盧洪有顯得很自信。這樣的自信來自確實鼓起來的荷包。

  2018年,大邑對口支援在鎮坪鄉(xiang) 發力,陸續投入2000萬(wan) 元,改善基礎設施,連通種植基地的道路按照產(chan) 業(ye) 園區道路的標準改造,建起了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聘請外地花椒種植技術專(zhuan) 家前來傳(chuan) 經送寶,邀請省內(nei) 農(nong) 業(ye) 院校、研究機構建起專(zhuan) 家智庫;引入“雲(yun) 背簍”、京東(dong) 、拚多多等電商合作,同時借助“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開展“扶貧大禮包”等產(chan) 品開發活動;建立鬆潘花椒質量追溯體(ti) 係,品牌化標準化種植體(ti) 係……

  家裏的花椒地通了公路,提高產(chan) 量有專(zhuan) 家傳(chuan) 授,銷路還不愁,價(jia) 格穩定看漲,關(guan) 鍵自己家種的花椒有了品牌——“藏紅花椒”,大邑的幫扶,村民看在眼裏,發展的願望也住進了心裏。

  雖然勢頭良好,但村民的觀望,還需要有人打破,“除了債(zhai) 務,就剩那幾畝(mu) 花椒地了。”盧洪有首先加入合作社,並且流轉了一些土地,擴大了種植規模,他的積極參與(yu) ,打破了村民的觀望,鎮坪鄉(xiang) 的花椒產(chan) 業(ye) 不斷釋放產(chan) 能,由原來的1000多畝(mu) ,一年多時間就提高到3000多畝(mu) 。“以前一畝(mu) 花椒產(chan) 值2000元,現在最高3萬(wan) 多,最低也要接近2萬(wan) 元,村裏種得多的,今年收了兩(liang) 三千斤幹花椒,一二十萬(wan) 收入。”盧洪有告訴記者,他家已經收了八九百斤幹花椒,五六萬(wan) 元的收入已經裝荷包裏了,把種的全部都收完,今年花椒收入上10萬(wan) 元,穩穩地。

  原來村民瞧不上的花椒產(chan) 業(ye) ,讓盧洪有這樣的貧困戶摘了帽。

  小小花椒的產(chan) 業(ye) 還在延伸。鎮坪鄉(xiang) 解放村位於(yu) 九寨溝旅遊環線上,“小花椒”還要讓鎮坪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解放村村口,有民族特色的石頭碉樓已經立了起來,鬆潘藏紅花椒主題公園的建設大幕已經開啟,靖夷堡遺址打造、鬆潘藏紅花椒國家地標產(chan) 品申報等項目也在實施中。

  “我們(men) 的花椒走出了大山,去了重慶、浙江,以後主題公園修好,依托旅遊,花椒價(jia) 格更穩定,好日子在後頭。”自信輕鬆的笑容掛在盧洪有的臉上,他向記者透露,重新建房,已經納入明年的計劃。

  打造生態農(nong) 業(ye) 創意園

  “鬆潘產(chan) ”賣出高原的生態價(jia) 值

  像鬆潘藏紅花椒主題公園幫助當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一樣,大邑在鬆潘縣還布局了川主寺高原生態蔬菜產(chan) 業(ye) 園、紅土藏香豬牧園、山貝母家來花園、聖地花海4個(ge) 種養(yang) 特色功能園區,然後通過工業(ye) 園區打造的鬆潘生態農(nong) 業(ye) 創意園帶動,形成“1+5”農(nong) 業(ye) 園區新格局,大邑的對口支援瞄準了鬆潘產(chan) 業(ye) 的“靶心”。

  沿著山穀向上,兩(liang) 邊刀削一樣的高山夾著鬆潘縣岷江鄉(xiang) 新塘關(guan) 村狹窄的土地,除了山穀中湍急的河流帶來了豐(feng) 沛的水量,這裏的農(nong) 業(ye) 發展條件非常有限。而在村裏的藥材種植大戶餘(yu) 強軍(jun) 看來,這裏卻是中藥材種植的好地方。

  這些天,村裏中藥材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院子裏,彌漫著淡淡的中藥材獨有的氣味,像老樹根一樣的東(dong) 西鋪滿了院子,“你看著像爛樹根,我看卻都是寶貝。” 餘(yu) 強軍(jun) 從(cong) 2013年開始種植中藥材,可以說是個(ge) 藥材種植技術能手,但缺乏市場銷售經驗和渠道,100多畝(mu) 中藥材產(chan) 值,除去工人工資、各種成本,忙碌一年,“剩不下幾個(ge) 子”。

  鬆潘高原氣候,本就是中藥材種植的絕佳之地,但守著金飯碗不能致富的情況,讓餘(yu) 強軍(jun) 這樣的種植大戶難掩無奈,也讓大邑對口支援思考要有新招,尋求突破。

  建園區,引入龍頭企業(ye) ,用工業(ye) 思路發展農(nong) 業(ye) ,打造鬆潘產(chan) 業(ye) “永動機”。

  2017年大邑援藏隊引進利民中藥飲片公司指導和收購鬆潘中藥材,當年餘(yu) 強軍(jun) 種植的中藥材產(chan) 值達30餘(yu) 萬(wan) 元。今年,利民中藥材公司在鬆潘生態農(nong) 業(ye) 創意園落戶,建成了藥材加工基地,藥材收購量大增,餘(yu) 強軍(jun) 擴大了30畝(mu) 種植規模,產(chan) 值達60多萬(wan) 元。不僅(jin) 如此,餘(yu) 強軍(jun) 一個(ge) 種植大戶,就帶動10戶貧困戶,幫助每戶增收近5000元。

  走進通利榮鬆藥業(ye) 新建成的廠房,各種檢驗、幹燥、切片、包裝設備已經安裝到位,未來操作這些設備的工人都是鬆潘人。駱濤是園區附近青雲(yun) 鎮人,過去靠打臨(lin) 工維持生活,一度讓他覺得自己很沒用。今年初,駱濤通過園區招聘,得到上班拿工資的正式崗位,5月份和其他一起聘用的十多個(ge) 老鄉(xiang) ,派往大邑的藥企,一個(ge) 半月的實操培訓,自信回到了駱濤臉上,“從(cong) 蒸藥、炒藥、切藥……這些設備我都熟練操作,在家鄉(xiang) 的工業(ye) 園上班,我以前想都沒想過。”

  大邑對口支援工作隊,還正在把大邑地理保護標誌產(chan) 品的發展經驗,向鬆潘移植。“羌活、大黃、花椒等申請了地標產(chan) 品,鬆潘產(chan) 的高原生態價(jia) 值將得以體(ti) 現,幫扶價(jia) 值將會(hui) 更大,還能出口東(dong) 南亞(ya) 市場。”大邑對口支援鬆潘工作隊領隊何曉說,在加工企業(ye) 落戶的保障下,對於(yu) 鬆潘的種養(yang) 殖戶,不僅(jin) 帶著購銷合同,而且免費送種苗,免費技術培訓,經濟困難的還提供免息貸款,“1+5”的產(chan) 業(ye) 布局等於(yu) 激活了對口支援“大產(chan) 業(ye) ”。


張波。戴艾岑 攝

  【心聲·我的對口支援曆程】

  大邑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掛任鬆潘縣鎮江關(guan) 生態產(chan) 業(ye) 園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張波:

  給自己立下的軍(jun) 令狀: “不改變,不撤退”

  2018年10月,當張波來到鬆潘縣對口支援時,一片荒蕪的河灘地,幾座稀稀拉拉的廠房就是他工作的戰場,眼前的鬆潘產(chan) 業(ye) 園區亟待改變,他給自己立下了“不改變,不撤退”的軍(jun) 令狀。

  如果要讓鬆潘發展得更好,群眾(zhong) 的腰包更鼓,必須要有產(chan) 業(ye) 發展作為(wei) 支撐,“最初我每天吃飯睡覺想的都是如何發展產(chan) 業(ye) 園”。他找到園區領導,詳細了解園區的現狀,發展存在的問題;他找到入駐的企業(ye) ,與(yu) 企業(ye) 家座談了解製約企業(ye) 發展的瓶頸;他找到園區同事,和同事一起分析園區建設的短板……經過充分地了解,他找到製約園區發展的四大瓶頸: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產(chan) 業(ye) 單一、企業(ye) 生產(chan) 銷售能力不足、入駐企業(ye) 較少。

  明確發展瓶頸後,他就像上了弦的發條,每天都忙碌著對標補短。積極爭(zheng) 取資金,完善基礎設施,經過多次不懈努力,爭(zheng) 取到了項目資金用於(yu) 園區道路建設、電力設施建設、自來水安裝工程,為(wei) 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堅持走出去學經驗,提升軟實力,他帶領園區同事外出學習(xi) 先進的項目。他奔波在大邑、鬆潘兩(liang) 地,協調幫扶地大邑縣相關(guan) 部門,利用鬆潘高原特有的農(nong) 畜產(chan) 品優(you) 勢開展招商引資活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波的努力下,大邑縣利民中藥材公司順利入駐園區,冷鏈建設項目順利開工建設。他走訪10餘(yu) 家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創建“企業(ye) +合作社”模式,解決(jue) 企業(ye) 原材料供給問題。搭建電子商務平台,邀請企業(ye) 參加省級農(nong) 業(ye) 博覽會(hui) ,擴大企業(ye) 銷售渠道。經過他的努力,園區新入駐企業(ye) 已達到5家,年銷售產(chan) 值已達到5000餘(yu) 萬(wan) 元。

  “在高原對口支援工作很苦,但若有一顆真正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服務的心,那苦便成甜,是甜進心窩裏的。”張波覺得,這兩(liang) 年很值得。


打造的十裏民族風情旅遊特色小鎮。戴艾岑 攝

  【對口支援·實事說話】

  自2016年以來,大邑縣先後派駐141人次對口支援幹部人才,助力鬆潘縣脫貧攻堅,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667萬(wan) 元,實施項目9大類60餘(yu) 個(ge) ,幫助鬆潘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發展之箭直指產(chan) 業(ye) 掉隊之靶。謀劃布局了鬆潘生態農(nong) 業(ye) 創意園“一園五區”產(chan) 業(ye) 布局。生態農(nong) 業(ye) 創意園以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園為(wei) 核心,布局了鬆潘藏紅花椒主題公園、川主寺高原生態蔬菜產(chan) 業(ye) 園、紅土藏香豬牧園、山貝母家來花園、聖地花海5個(ge) 種養(yang) 特色功能區,形成“1+5”農(nong) 業(ye) 園區新格局,把農(nong) 業(ye) 規劃為(wei) “1+2+3”的三次產(chan) 業(ye) 融合園,最大限度地延長產(chan) 業(ye) 鏈。

  鬆潘擁有諸多明星景區,但旅遊業(ye) 態並不算豐(feng) 富,鄉(xiang) 村旅遊就是短板之一。結合脫貧攻堅項目的實施,大邑策劃了2個(ge) 鄉(xiang) 村旅遊點位,打造了十裏民族風情旅遊特色小鎮。2018年以來累計投資800餘(yu) 萬(wan) 元,帶動村民入股402萬(wan) 元,建設完成了十裏旅遊服務綜合體(ti) “拾裏時光”項目。打造小河鎮藥用觀光芍藥基地,提升集體(ti) 經濟。近兩(liang) 年來,美麗(li) 綻放的芍藥花引來八方遊客駐足觀賞。

  教培之箭直指意識貧窮之靶。大邑縣有針對性地打出教育培訓組合拳,力求拔出致貧之根。大邑縣投入1000萬(wan) 元新建了進安幼兒(er) 園,引入黑籽兒(er) 教育集團負責經營,為(wei) 扶貧扶智樹立示範。大邑縣先後引進各類社會(hui) 資金2045萬(wan) 餘(yu) 元,建成城關(guan) 小學標準化少年活動室和留守兒(er) 童之家心理谘詢室2個(ge) 、鬆潘中學等夢想中心教室4個(ge) ;組織40多家企業(ye) 赴鬆潘開展結對幫扶,累計援建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和籃球場等設施11個(ge) ,種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項目7個(ge) ,道路橋梁河堤等設施12處,灌溉飲水和改廁等民生項目4個(ge) ,開展捐資助學等活動20餘(yu) 場次,民間人文交流30餘(yu) 場次,為(wei) 鬆潘各界出力出智。


種植花椒,讓盧洪有的荷包鼓起來。戴艾岑 攝

  【記者手記】

  在高原留下實幹的足印

  在鬆潘的采訪時間很短,而大邑對口支援的幹部人才實幹苦幹的故事卻很長。

  大邑縣對口支援工作隊副領隊楊永福,2012年就踏上甘孜色達金馬高原開展對口支援,2018年再次請戰來到鬆潘。“對口支援是一茬接一茬,作為(wei) 第五批隊員,離開這裏隻是早晚的事。但從(cong) 領隊、副領隊到隊員,都在思考,走了後,我在鬆潘留下些什麽(me) ?”

  采訪之餘(yu) ,楊永福告訴記者,何曉領隊已經在安排工作隊對口幹部,在離開鬆潘之前,完成涉及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隊伍建設、教育、醫療、城鎮規劃、非遺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等方麵的14個(ge) 課題。“所有隊員都想盡可能多地留下為(wei) 今後鬆潘發展做支撐的經驗、做法。”

  這也許是一份記錄,但又像是一份傳(chuan) 承,這也許是大邑對口支援的一份總結,但又像是大邑人在高原留下的實幹足印。

  鬆潘的山山水水會(hui) 作證,大邑對口支援人才幹部為(wei) 這片熱土揮灑的汗水,正在澆灌出鬆潘致富奔小康的豐(feng) 碩果實。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