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誌改變“老三樣”的生活 雪山下,崛起一片綠洲
夜幕降臨(lin) ,燈火輝煌的石渠鍋莊廣場。呂甲 攝
雪山下,果蔬大棚一排排一行行。呂甲 攝
農(nong) 戶在園區掙工資。呂甲 攝
好聽的藏歌唱起來,歡樂(le) 的鍋莊跳起來。呂甲 攝
457省道蜿蜒曲折,一邊是似乎永遠轉不完的山腳,一邊是急流奔瀉停不下的金沙江。靠山一邊不斷有落石的痕跡,偶爾一兩(liang) 塊碎石從(cong) 山上滾落,打在車頂或車窗玻璃上,發出“哐當”的聲響。我們(men) 的采訪車就在這樣的全方位“立體(ti) 夾擊”中小心翼翼地行駛著,一路上不僅(jin) 領略過灼人的驕陽,也經曆了傾(qing) 盆暴雨和豆大冰雹,全程85公裏果然是一日經四季。
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後,一個(ge) 氣勢磅礴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基地——鄧瑪農(nong) 業(ye) 觀光產(chan) 業(ye) 科技示範園終於(yu) 映入眼簾。但見巍巍雪山腳下,奔騰的金沙江畔,成片的果蔬大棚一排排一行行,連綿不絕,蔚為(wei) 壯觀。
鄧瑪農(nong) 業(ye) 觀光產(chan) 業(ye) 科技示範園是金牛區對口支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的一個(ge) 縮影。“多年以來,金牛區對口支援石渠縣,用資、用智、用情做實了石渠人民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石渠群眾(zhong) 生活與(yu) 時俱進。”石渠縣委書(shu) 記袁明光表示,金牛區一批批對口支援項目順利實施,成果豐(feng) 碩,溫暖人心;一批批幫扶幹部人才融入石渠,致力幫扶,卓有成效;一批批合作共贏項目生機勃勃,資本對接成效明顯,“金石人民攜手同心,各方麵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在脫貧奔康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
不僅(jin) 產(chan) 業(ye) 上幫扶 更在精神文化上支援
好聽的歌兒(er) 唱起來,歡樂(le) 的鍋莊跳起來……每當夜幕降臨(lin) ,石渠縣城的群眾(zhong) 就紛紛向城市中心的鍋莊廣場會(hui) 聚,很快這裏就成了整個(ge) 縣城最為(wei) 熱鬧的地方。“我們(men) 的生活越過越好了,現在的日子是唱著過、跳著過!”居民澤西卓瑪高興(xing) 地說。
藏地風格濃鬱的鍋莊廣場,是石渠縣市民文化體(ti) 育活動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一棟外形如牧區帳篷的三層主體(ti) 建築。主體(ti) 建築的頂部,借鑒了石渠縣色須寺的外形設計,建築外部的壁畫,均為(wei) 當地手工藝人親(qin) 手繪製。活動中心的廣場上,石渠縣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景點,以微縮的形式展現,充分體(ti) 現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元素。
作為(wei) 金牛區援建石渠縣的重點項目之一,市民文化體(ti) 育活動中心於(yu) 2015年開工建設,2017年9月交付使用,項目總投資3934萬(wan) 元,其中金牛區投入援建資金2000萬(wan) 元。石渠縣脫貧攻堅工作,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為(wei) 什麽(me) 要用這麽(me) 多的資金建設市民文化體(ti) 育活動中心?“脫貧不僅(jin) 僅(jin) 是脫經濟上的貧乏,更重要的是脫精神上的貧乏。” 麵對記者的疑問,金牛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張正強說。事實上,石渠縣群眾(zhong) 對於(yu) 這樣一個(ge) 文化綜合體(ti) 的建設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呼聲已久,市民文化體(ti) 育活動中心建成後,石渠縣才有了新華書(shu) 店、電影院、體(ti) 育館和就業(ye) 創業(ye) 培訓中心。
如今,這裏已成為(wei) 石渠縣曆史上第一座功能設備齊全、造型獨具民族風格的文化地標建築,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都集中在這裏。有了文化體(ti) 育活動的載體(ti) ,當地積極組織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觀看電影、舉(ju) 辦球類比賽、閱讀經典等活動,有效促進了廣大群眾(zhong) “養(yang) 成好習(xi) 慣、形成好風氣”,極大地豐(feng) 富了石渠幹部群眾(zhong) 的業(ye) 餘(yu) 文化生活。
空白得以填補的不僅(jin) 僅(jin) 是群眾(zhong) 文體(ti) 活動場所。在金石兩(liang) 地司法局及四川盛豪律師事務所管委會(hui) 的大力推動下,四川盛豪(石渠)律師事務所於(yu) 2019年6月正式掛牌成立,該分所的成立,徹底改變了石渠全縣無一律所、無一專(zhuan) 職律師的現狀。石渠分所成立後,在派駐律師及辦案律師的共同努力下,先後開展法律援助86件,法律宣傳(chuan) 20餘(yu) 次,提供法律谘詢160餘(yu) 次,接受群眾(zhong) 委托代理案件10件,簽訂法律顧問5家。
不僅(jin) 建成產(chan) 業(ye) 而且惠及群眾(zhong)
“一個(ge) 小時後,西藏的客商就要來進貨了,大家趕緊采摘蔬菜,打包裝車!”隨著石渠太陽部落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萬(wan) 緒一聲招呼,鄧瑪農(nong) 業(ye) 觀光產(chan) 業(ye) 科技示範園的大棚和庫房內(nei) ,各路人馬立即忙開了。
俄擁、康珠和員工們(men) 忙著采摘新鮮蔬菜水果,次仁絨波將成筐的蔬菜分級打包,然後啟動叉車將一箱箱蔬菜水果穩穩地轉運到貨車上,動作嫻熟,毫不拖泥帶水。
“除了開叉車,我還會(hui) 開貨車,我在園區主要負責拉貨、送貨,每月工資4200元,遇到加班還要發加班工資。”說起現在的生活,絨波言語中洋溢著滿滿的幸福。絨波身後46個(ge) 整齊排列的冬暖式大棚儼(yan) 然是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各式各樣的蔬菜在大棚內(nei) 蓬勃生長,番茄、草莓、青椒、蘿卜等各類蔬果琳琅滿目。
石渠地處高寒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用對口支援工作隊員的說法:這裏一年隻有兩(liang) 季——“冬季”和“大約在冬季”,茫茫高原犛牛遍地,但果蔬卻十分難得。“土豆蘿卜大白菜,一年到頭就這三樣。”萬(wan) 緒告訴記者,由於(yu) 寒冷的自然氣候讓很多果蔬在這裏難以生長,跟甘孜州許多地方一樣,石渠群眾(zhong) 生活日常需求的果蔬,大量來自州外。“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多年的難題,早在20年前,石渠縣就開始謀劃自己的蔬菜基地,但是由於(yu) 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一直沒辦成。直到在包括金牛區在內(nei) 的對口支援單位的幫助下,才完成了多年的夙願。”
洛須鎮地處三省交界的金沙江邊,隔江相望是西藏江達,溯江而上便是青海玉樹。鄧瑪觀光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出產(chan) 的果蔬不僅(jin) 供應石渠當地群眾(zhong) ,還引得西藏、青海不少蔬菜商販前來采購。
在示範園幾年的運營中,金牛區不但投入800萬(wan) 元建設資金,協助引入成都國飛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負責園區專(zhuan) 業(ye) 運營管理,還定期邀請成都農(nong) 業(ye) 科學院專(zhuan) 家前來指導,掛職石渠縣農(nong) 牧農(nong) 業(ye) 局副局長的金牛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黃雲(yun) ,就負責聯絡成都專(zhuan) 家,一次又一次解決(jue) 了果蔬在高寒地區大棚中生長的技術問題。
此外,生態園還以“公司+合作社+土地流轉+農(nong) 戶經營”的管理模式,農(nong) 戶通過合作社與(yu) 園區簽訂協議,入園打工掙工資,土地流轉掙租金,資金入股掙股金,惠及周邊3個(ge) 村,已有19個(ge) 貧困村采用“飛地模式”入股產(chan) 業(ye) 園。園區先後共解決(jue) 589人就業(ye)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7人,人均工資收入在3000元-4500元/月,累計兌(dui) 現工資共計859萬(wan) 元。
數字點擊
自2001年起,成都市金牛區與(yu) 石渠縣建立對口支援關(guan) 係。2010年,金牛區全麵開啟對口支援石渠縣脫貧攻堅任務。10年間,金牛區共派出5批138名幹部,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68億(yi) 元,吸引統籌社會(hui) 力量幫扶物資(資金)共計4000餘(yu) 萬(wan) 元;完成各類幫扶項目213個(ge) ,重點實施基礎設施強化、全域旅遊優(you) 化、人居環境提升、特色產(chan) 業(ye) 升級、公益項目鞏固、全域結對幫扶“六大工程”,精準開展住房建設、教育提升、醫療保障、就業(ye) 促進“四大行動”,助力石渠縣112個(ge) 貧困村、5762戶24426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石渠縣地區生產(chan) 總值由2011年的5.25億(yi) 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9億(yi) 元,年均增長9.8%,貧困發生率從(cong) 22.88%下降至0.26%。石渠縣經濟發展、社會(hui) 事業(ye) 、民生保障麵貌發生著可喜的巨大變化。
記者手記
“眼睛上天堂,身體(ti) 下地獄,精神回故鄉(xiang) ”,對於(yu) 對口支援幹部的這句玩笑話,在石渠縣的采訪中,我們(men) 有了切身的體(ti) 會(hui) 。“高原反應在這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即使現在,我們(men) 這批對口支援隊員也不敢說完全適應了這裏的氣候。”金牛區對口支援隊副領隊周勇說。
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含氧量隻有平原地區的50%,最低氣溫-40℃——在被稱為(wei) “生命禁區”的石渠,金牛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積極發揚“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信念”的精神,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對口支援幹部鄧先慶耳朵出血,以為(wei) 是高反,“拖一拖,就扛過去了”,結果病情越拖越嚴(yan) 重,最後到醫院就診時,醫生埋怨說,“再來晚點就要危及生命了!”
對口支援幹部陳偉(wei) 達,通過兩(liang) 個(ge) 月的走村入戶調查研究,在真達鄉(xiang) 黨(dang) 委的幫助下,為(wei) 鄉(xiang) 上的兩(liang) 大產(chan) 業(ye) 製定了5年規劃,同時創建了真達鄉(xiang) 神鹿穀微信公眾(zhong) 號,將真達鄉(xiang)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大力宣傳(chuan) 出去。
駐村幹部安滿福,積極協調金牛區紅十字會(hui) 資金10餘(yu) 萬(wan) 元改善鄉(xiang) 村路燈建設和提高農(nong) 機產(chan) 能,協調原單位營門口街道辦事處投資2萬(wan) 餘(yu) 元建設鞏固村“文化牆”、黨(dang) 建宣傳(chuan) 陣地。
“高原的條件確實很艱苦,但是看到群眾(zhong) 一天天過上好日子,我們(men) 心裏充滿了成就感。”按照相關(guan) 規定,45歲以上可以不參加對口支援,但是兩(liang) 年前已經49歲的周勇卻主動請纓。作為(wei) 副領隊,在大雪封山的季節,他依然堅守在石渠。“如果組織批準,我願意在石渠再幹兩(liang) 年!”
“金(牛)石(渠)”情牽,“生命禁區”變了樣。在石渠縣城有個(ge) 標誌性的雕塑:一頭金光閃閃的犛牛,高昂的頭顱指向成都,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黑色的犛牛被塑成了金色的形象,就是“金石”情誼的見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金石情深共劃槳 幸福之花競放紮溪卡
石渠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1年的5.25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9億元,年均增長9.8%,貧困發生率從22.88%下降至0.26%。石渠縣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民生保障麵貌發生著可喜的變化。[詳細] -
把閃耀雪山的援藏精神融入金牛新的發展
王建江帶病為四川省甘孜議處石渠縣引進企業,李明康孩子出生、親人離世仍堅守援藏一線,吳維核遭遇嚴重車禍仍調研完成五年教育規劃……[詳細] -
援藏一線|4500米高原上,有一群“與太陽肩並肩”的成都人
這座曾經封閉、落後的高原縣城,正在發生改變。這樣的改變,凝聚著一批又一批來自成都援藏人。他們敢與太陽肩並肩,為石渠的改變付出自己智慧和努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