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高原上的幼兒園:牧民園長和他的38個孩子

發布時間:2020-10-22 16:45:00來源: 中新網

  從(cong) 青海省日月山往西20公裏,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穿過犛牛和綿羊群,能看到幾間平房,這個(ge) 地圖沒有標注的地方叫黑科村幼兒(er) 園,位於(yu)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鎮的一邊連著浩瀚飄渺的青海湖,另一邊連著蒼茫無垠的大草原。

  捐出牧羊地建學校

  2020年是索南尖措當園長的第四年。他50歲上下,身材壯實皮膚黝黑,戴著墨鏡和牛皮帽,臉頰因長期日曬而布滿紅血絲(si) ,看起來不苟言笑的樣子讓人很難聯想到是一個(ge) 幼兒(er) 園的園長,硬要說的話,倒是和動畫片“蠟筆小新”中雙葉幼稚園園長長相有幾分相似。

  園長盤腿坐在草坪上,看著孩子們(men) 課間活動出來玩跳格子。絕大多數時間他都是這樣,遠遠的坐著,看著孩子們(men) 打鬧奔跑,並不參與(yu) 上課和管理。索南尖措除了當園長,還有一個(ge) 身份——牧民,他有40多頭牛,而像絕大多數當地牧民一樣,索南尖措園長並沒有任何受教育背景,普通話也說的磕磕絆絆。


索南尖措園長(右)雖然沒有讀過書(shu) ,但他明白,這個(ge) 年齡的孩子非常需要學前教育。

  黑科村共280戶人家,均以放牧為(wei) 生,其中貧困戶達到41戶,占到14.6%。靠天吃飯,意味著沒有穩定收入,在2020年的今天,溫飽依然是他們(men) 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guan) 。長久以來,黑科村也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十多年前,索南尖措的父親(qin) 免費出借自己放牧的土地,這才建起村裏第一所學校,在2012年,改辦為(wei) 如今的黑科村幼兒(er) 園。

  6778平方米,2個(ge) 老師

  黑科村幼兒(er) 園占地麵積達到6778平方米,園舍麵積995平方米,承包了一大片草原。幼兒(er) 園共有38個(ge) 孩子,但除園長和炊事阿姨外,整個(ge) 幼兒(er) 園能上課的隻有兩(liang) 個(ge) 老師。

  春天的時候,幼兒(er) 園操場的草會(hui) 長得很高,擔心小朋友奔跑時臉被劃傷(shang) ,園長有時會(hui) 把自己養(yang) 的牛放進來,把草吃掉些。幼兒(er) 園裏沒有自來水,園長和老師需要每天去接山上引流下來的山泉,煮沸裝起來給孩子們(men) 喝。同一水源還需要接到村裏,水源量不穩定,有時候村裏的水用得多了,流向幼兒(er) 園的水就會(hui) 因水壓不足而難以流出,園長便會(hui) 想辦法從(cong) 附近的居民家運水來幼兒(er) 園。

  物資匱乏,園長和老師們(men) 鋸了木頭做桌椅,孩子們(men) 在家做了沙包帶來學校,這就是最簡單的上課所需的器具。平時甚至漏水停電也都是園長來,但索南尖措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ge) 稱職的園長。他不好意思的笑起來,門牙缺失了一塊:“我沒讀過書(shu) ,普通話也不太會(hui) 說,如果有高學曆的人來當園長就好了。”而現實是,園長這個(ge) 職位並沒有任何補貼和薪資,很難吸引到其他人來無償(chang) 付出。園長自己家中的孩子也都在上學,他經濟上很吃力,也時常分配不過來精力。

  挨家挨戶敲門,勸牧民送孩子來讀書(shu)

  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天氣好壞和距離成為(wei) 影響到孩子上學的不可抗因素。牧民們(men) 習(xi) 慣夏天在山上住帳篷,冬天才下山住房,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的環境,出行就更艱難了。有很多牧民會(hui) 選擇不讓孩子上幼兒(er) 園,或者隻在6歲需要讀大班的時候再把孩子送進學校。“隻上大班的孩子和從(cong) 小班讀上來的孩子差距特別大。”黑科村幼兒(er) 園的周毛措老師表示,“如果是小班讀上來的孩子,能很順暢的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想法,隻讀大班的有時候你在講什麽(me) 他都聽不懂。”

  雖然園長沒有讀過書(shu) ,但是他非常明白,這個(ge) 年齡段的孩子需要學前教育。這些年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視,也有更多人開始看到草原外的世界。索南尖措從(cong) 那時開始知道,孩子如果連普通話都不會(hui) 說,以後就會(hui) 像自己這輩人一樣,在社會(hui) 上遇到巨大交流障礙。遇到不願意送孩子來上學的家庭,園長和老師就去一家一戶的敲門,一個(ge) 一個(ge) 的做心理疏導,勸牧民把孩子送到幼兒(er) 園接受基礎教育。不同於(yu) 尋常村子,黑科村的村民們(men) 住的分散,家與(yu) 家之間至少差2到3公裏,光是上門,就要費去他們(men) 好多時間。“不辛苦的。”周毛措老師搖搖頭,卻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有時候放學了,牧民放牧沒時間來接孩子,也隻能由校長將孩子們(men) 送回去。最遠的家庭在12公裏以外,“要過了那座山。”園長抬起手臂,越過幼兒(er) 園,指向背後綿延不絕的山群。

  從(cong) “聽不懂”到“想當警察”

  “以前教學器具很少,玩具幾乎沒有,每天有一半的時間都是課外活動。”周毛措老師從(cong)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畢業(ye) 後就來到這裏任教,已經是第4個(ge) 年頭,她很清楚這些孩子的不同,“很少接觸到外麵的世界,很封閉,很害羞,甚至有點自卑。”

  2018年6月,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攜手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hui) 走進黑科村幼兒(er) 園,帶來了嶄新的圖書(shu) 、書(shu) 架、書(shu) 桌、玩具和文體(ti) 用品,手把手搭起一座愛心圖書(shu) 室,為(wei) 這些牧民孩子與(yu) 外界溝通打開了一扇新的窗。無限極誌願者趙香蘭(lan) 和王輝傑參與(yu) 了“愛心圖書(shu) 室”的建設,今年再次來到學校,她們(men) 感受到了很大的變化:“上次來的時候看到書(shu) 架上都是零零散散幾本書(shu) ,講話也聽不太懂。孩子們(men) 條件不好,還有的孩子鞋都穿破了,腳趾露在外麵。這幾年幼兒(er) 園環境的改善,在孩子們(men) 身上有直接體(ti) 現,現在的孩子變得好活潑呀,我們(men) 一來都抓著我們(men) 不放。”


無限極誌願者談孩子們(men) 的變化

  6歲的切羊多傑是幼兒(er) 園大班的班長,他穿著藏族傳(chuan) 統服飾,每次排隊都在第一個(ge) ,站的直挺挺。後麵的同學打鬧時,他就會(hui) 皺著眉頭管理秩序,講話不拖尾音,幹脆利落,他非常明白班長需要盡的責任。在其他時間,多傑和所有孩子都一樣,喜歡玩喜歡笑,腮上兩(liang) 團高原紅讓他像個(ge) 脆生生的蘋果。

  他從(cong) 小班就開始在黑科村幼兒(er) 園讀,三年過去了,他成為(wei) 幼兒(er) 園裏為(wei) 數不多能用普通話流利交流的孩子。2018年“愛心圖書(shu) 室”建成後,他每天都會(hui) 花很多的時間在看書(shu) 上,看裏麵的畫,聽老師講故事,再慢慢學上麵的漢字。聊到未來想做什麽(me) 的時候,多傑回答的很幹脆:“警察!可威風嘞!”又聊到他的父母想讓他未來做什麽(me) 的時候,多傑害羞了,用藏語和老師嘀咕了兩(liang) 句,老師也笑了:“他爸爸讓他要早點相親(qin) 去結婚。”

  新的征途

  愛心圖書(shu) 室不僅(jin) 是幼兒(er) 園裏的第一家,同時也是村裏的第一個(ge) 文化設施。扶貧扶誌又扶智,圖書(shu) 室對黑科村的教育啟蒙意義(yi) 不止多了幾本書(shu) 那麽(me) 簡單。

  2016年以來,青海省持續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義(yi) 務教育“全麵改薄”工程和高中攻堅計劃,資金投入、項目建設重點向貧困地區傾(qing) 斜,貧困地區基本辦學條件顯著改善,累計投入貧困地區教育建設項目資金143.8億(yi) 元。隨著政府教育扶貧資助政策的施行,孩子們(men) 無需再交付學前三年的保育教育費和學前一年的生活費,同時擁有了相對完善的教育設施,加之愛心企業(ye) 幫扶行動的展開,這些無疑為(wei) 黑科村幼兒(er) 園爭(zheng) 取到了更多發展的機會(hui) 。

  地處高原,每年9月的黑科村幼兒(er) 園就會(hui) 迎來第一場雪。曾經在零下20度的天氣隻能烤爐子的孩子們(men) ,在去年用上了地暖。曾經書(shu) 架上零星的幾本書(shu) ,也被換成了各種全彩的繪圖本。幼兒(er) 園在午睡前留有專(zhuan) 門的閱讀時間,孩子們(men) 會(hui) 去書(shu) 架拿上一本自己喜歡的書(shu) ,有些書(shu) 上的貼紙因為(wei) 反複使用失去粘性,孩子們(men) 可不管,他們(men) 一次又一次把貼紙貼到書(shu) 中合適的地方。就這樣,黑科村的孩子們(men) ,在這兒(er) 第一次學會(hui) 了拿起書(shu) 。

  幼兒(er) 園剛建起來的時候隻有20個(ge) 孩子,如今已經增加至38個(ge) 。近年從(cong) 黑科村幼兒(er) 園畢業(ye) 的孩子,也都能順利讀上鎮裏的中心小學,他們(men) 擁有了更好的受教育環境。聊到這幾年的變化,園長顯得很欣慰:“牧民們(men) 雖然大多沒文化,但是也不願意讓娃娃們(men) 繼續像咱們(men) 一樣不讀書(shu) ,所以近幾年也沒有之前那麽(me) 抗拒送孩子上學了。”

  2020年9月,和全國其他學校一樣,黑科村也迎來了新學期的開始,園長擺擺手,“我們(men) 打算過兩(liang) 天繼續上門號召。”黑科村的孩子們(men) 和老師們(men) 也將繼續踏上屬於(yu) 他們(men) 的路。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