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滇藏茶馬古道舊驛奔子欄的“文藝複興”

繆超 發布時間:2020-10-27 09:47:00來源: 中新社

滇藏茶馬古道舊驛奔子欄的“文藝複興(xing) ”
10月19日,穿著華美藏裝的藏族服裝縫製工藝傳(chuan) 承人卓瑪拉姆。中新社記者 繆超 攝

  奔子欄,藏語意思是“美麗(li) 的沙壩”,是“掛”在金沙江畔洪積扇上的一座小鎮,與(yu) 四川省得榮縣隔江相望。這座近萬(wan) 人口、以藏族為(wei) 主的小鎮,自古就是滇西北進入西藏的咽喉之地,曾為(wei) 滇藏茶馬古道上有名的古驛站渡口。

  近日,中新社記者探訪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鎮,站在小鎮環顧四周,當地人文景致蔚為(wei) 壯觀,藏裝、木碗、鍋莊舞,厚重濃鬱的藏文化吸引著無數遊客紛至遝來。如今,這裏正在進行一場“文藝複興(xing) ”。

  藏裝再現華美

  踱步奔子欄,不時遇見身著華麗(li) 藏裝的男女老少,這些吸睛的藏服,不少出自卓瑪拉姆之手。今年57歲的卓瑪拉姆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藏族服裝縫製工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15歲那年第一次拿起針線,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10年後,才做出人生中第一套藏裝。”卓瑪拉姆說,奔子欄藏裝色澤鮮豔、搭配巧妙,保留傳(chuan) 統藏族服裝風格之外,融入了普米族、蒙古族、彝族的包頭、百褶裙等元素。

  奔子欄藏裝製作曾一度麵臨(lin) 失傳(chuan) 。卓瑪拉姆對記者說,過去奔子欄人生活清貧,鮮有人置辦藏服,“我記得小時候,父親(qin) 接到一批藏裝舞服的製作邀請,當時他是奔子欄僅(jin) 剩的一位懂得傳(chuan) 統藏裝製作手藝的人。”

  如今,奔子欄人均年收入超過1.2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藏裝需求逐漸擴大。卓瑪拉姆辦起藏裝工廠,“一套藏裝價(jia) 格從(cong) 千元到萬(wan) 元不等,女式藏裝會(hui) 鑲上珊瑚、瑪瑙、綠鬆石、海貝化石等飾物。”

  木碗再唱情歌

  從(cong) 卓瑪拉姆家往下走百米,刻刀接觸木料發出“嗞嗞”聲音,空氣中彌漫著木屑的清香……一塊木頭在魯茸益西的手上,經過雕刻、上漆、晾幹等20多道工序,成為(wei) 一隻被藏族人視為(wei) 珍寶的木碗。

  益西家族是奔子欄傳(chuan) 統木製品世家。魯茸益西告訴記者,藏族自古有出門揣木碗的習(xi) 俗,對當地人來說,木碗比黃金更珍貴,就像自己的愛人一樣,形影不離。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條件的便利,出門揣木碗正逐漸遠離藏族人生活。

  “但作為(wei) 一種藏族民間文化,它會(hui) 長久留存。”魯茸益西說,2004年,他建起木碗廠,招收學徒傳(chuan) 承技藝,不斷對木碗、木製品進行研究開發,產(chan) 品種類已超百種,部分遠銷國外。傳(chuan) 授技藝時,魯茸益西也將一首傳(chuan) 唱已久的藏族民歌教給徒弟:“帶著情人吧害羞,丟(diu) 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懷裏該多好。”

  鍋莊再舞歡樂(le)

  夜幕降臨(lin) ,卓瑪拉姆和魯茸益西換上華麗(li) 藏裝,與(yu) 奔子欄的男女老少、遠方來的遊客一同匯聚在鎮子活動中心,圍成一個(ge) 大圈,隨著音樂(le) 跳起鍋莊舞。

  奔子欄鎮文化顧問澤仁培楚告訴記者,鍋莊舞在藏語中稱為(wei) “果卓”,意思是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

  奔子欄有個(ge) 美麗(li) 傳(chuan) 說:公元641年,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進藏途經奔子欄,在此逗留期間每晚與(yu) 當地百姓一起歡跳鍋莊舞。

  事實上,文成公主入藏並未經過雲(yun) 南。有學者考證,奔子欄傳(chuan) 說中的公主其實是指南詔國“薑薩取追”公主。

  為(wei) 了複興(xing) 奔子欄鍋莊舞,澤仁培楚收集了360多首鍋莊,光是迎賓鍋莊就有20多種。“奔子欄鍋莊的歌詞像詩一樣,有生態保護、孝老愛親(qin) 等各種主題,通過幽默歡快的方式來教育人們(men) 積極向善。”

  “如今藏族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可供自娛自樂(le) ,還吸引來了眾(zhong) 多遊客。”澤仁培楚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