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對口援青10年繪出美麗畫卷 青海湖畔見證一家親
10年間,4批76名江蘇援青幹部和援青人才踏上高原,280多個(ge) 支援項目、163個(ge) 合作項目落地見效……自2010年江蘇對口支援青海工作啟動實施以來,在蘇青兩(liang) 地共同努力下,青海省海南州脫貧攻堅取得決(jue) 定性進展,經濟社會(hui) 發展釋放強勁動力,“蘇青一家親(qin) ”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近日,記者來到青海省海南州實地采訪,探尋10年來“蘇青一家親(qin) ”美麗(li) 畫卷的具體(ti) 模樣。
產(chan) 業(ye) 扶貧,扶出滿滿的家鄉(xiang) 特產(chan)
黑枸杞、犛牛肉幹、高原羊肚菌……在海南州精準扶貧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剛走進大門,這些當地特產(chan) 就映入記者眼簾。
“海南自治州有5400多萬(wan) 畝(mu) 的草場,牲畜存欄數占青海全省畜牧總量的25%。”產(chan) 業(ye) 園運營中心負責人楊添銘說。“好東(dong) 西沒法賣出去,自己舍不得吃、也吃不完。”在現場銷售自家釀製青稞酒的華先才讓坦言。
“正宗的青海海南州黃桃,味甜多汁,來我直播間買(mai) 還有優(you) 惠!”產(chan) 業(ye) 園二樓,藏族青年旦正才讓正在他的直播間吆喝。這位帶貨主播,4年前還是一名牧羊人,如今已是青海一個(ge) 小有名氣的帶貨達人,光粉絲(si) 就有200多萬(wan) 。
“一個(ge) 小時4000多名粉絲(si) 下單,銷售額14萬(wan) 元!”說起自己直播的最高紀錄,旦正才讓頗為(wei) 得意。他說,“優(you) 質的農(nong) 產(chan) 品非常受大家歡迎,很多顧客都是回頭客。”
搭建電商和農(nong) 牧民與(yu) 企業(ye) 的商貿互通橋梁,蘇青雙方共同投資的海南州精準扶貧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去年應運而生。園區建設麵積2.3萬(wan) 多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500萬(wan) 元。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采取“電商企業(ye) 、扶貧龍頭企業(ye) +村集體(ti) 經濟、農(nong) 牧業(ye) 合作社+農(nong) 牧戶”的帶動運營模式,實現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品、文化旅遊產(chan) 品網上銷售。
“目前園區入駐企業(ye) 52家,海南州5個(ge) 縣的扶貧產(chan) 品展示館累計展出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品1800多件。”楊添銘說,園區和江蘇建立常態合作關(guan) 係,江蘇有多家軟件公司與(yu) 園區進行合作。運行一年來,園區銷售近3211萬(wan) 元,幫助海南州173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5.3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易地搬遷,搬來穩穩的幸福生活
寬敞的足球場、平整的塑膠跑道、排列整齊的特色民居……在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借助江蘇的對口支援,一座座整齊的藏式小院在這片海拔3000多米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真正讓牧民們(men) 過上了穩穩的幸福生活。
“以前下雪下雨天,腳上、腿上全是泥巴。”說起這兩(liang) 年居住環境的改變,17歲的藏族少年誇秀本最直觀的感受是:“路很好,家裏有了摩托車,從(cong) 村裏到縣城隻要10分鍾。”
海南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wei) 脫貧攻堅“重頭戲”,江蘇參與(yu) 援建的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就是其中一個(ge) 易地扶貧搬遷的示範性集中安置點。藏族村民浪科告訴記者:“之前,房子不通電,沒有任何裝修,用水也不方便。家裏隻有幾頭牛,全家一年也隻能掙四五千元。”如今,浪科一家住進80平方米帶有院落的房屋,供水供暖一應俱全。記者在浪科家中看到,極具藏族特色的客廳擺著冰糖、餅幹、飲料等食品,一旁牆上的《青海省建檔立卡貧困戶明白卡》清楚記錄了浪科一家從(cong) 貧困到“摘帽”的過程。記者注意到,2015年底,浪科一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僅(jin) 為(wei) 2261.67元,而到去年9月底,人均純收入已達13708.9元。“來到這裏以後,我們(men) 兩(liang) 口子被鄉(xiang) 政府聘為(wei) 草管員和生態管護員。有了穩定的收入,現在全家每年收入有4萬(wan) 多元。”浪科說。
以前,浪科的兒(er) 子才旦多傑要從(cong) 家搭車3個(ge) 多小時,才能趕到學校。“現在新家通了公交車,隻要花一塊錢,10分鍾就能到學校。”
“近年來江蘇投入超過4700萬(wan) 元進行農(nong) 房原地改造與(yu) 易地搬遷建房補助。”興(xing) 海縣扶貧局工作人員羊青卓瑪說,安多民俗村252戶牧民享受到超過1500萬(wan) 元建房補助,“沒花一分錢就住上設施齊全的新房,大家感受到了穩穩的幸福。”
扶智幫帶,“江蘇力量”落地生根
在共和縣中醫院,來自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超聲科的主治醫師王衝(chong) 正在和“徒弟”張萍花一起為(wei) 一位從(cong) 幾十公裏外趕來的牧民做彩超檢查。
這樣的現場教學,已經成為(wei) 王衝(chong) 來到青海後的日常工作。結合高原上下肢靜脈病變相對較多的情況,王衝(chong) 充分發揮特長,手把手地幫帶當地醫生熟悉機器的相關(guan) 操作,對疑難雜病現場指導,提高相關(guan) 病變的檢出率。
“對口支援海南州以來,我們(men) 開展‘331’的傳(chuan) 幫帶模式培養(yang) 本土人才。”江蘇第四批對口援青幹部、海南州衛健委副主任馮(feng) 廣清告訴記者,“每一名援青醫療幹部要手把手帶好3名青海本土後備人才,並幫助所在科室建立一整套製度體(ti) 係、操作規程和診療規範。”
“解決(jue) 一項醫療急需,突破一個(ge) 薄弱環節,帶出一支技術團隊,新增一個(ge) 服務項目”,帶著這樣的目標,援青10年,江蘇累計在醫衛領域投入援建資金2.82億(yi) 元,實施援建項目25個(ge) 。
扶貧更需扶智。7月23日,省委書(shu) 記婁勤儉(jian) 給第21屆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回信,讓第22屆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李玲和支教團的同學深感“任重道遠”。“支教讓我更加體(ti) 會(hui) 到‘責任’這兩(liang) 個(ge) 字的分量,我們(men) 將盡自己的努力,守護孩子們(men) 的夢想。”
“10年間共有37批380多名江蘇特級、高級教師走進海南州,開展短期支教工作。”江蘇第四批對口援青幹部、海南州教育局副局長張海珠告訴記者,特別是2017年起,江蘇選派19名校長、教師,到對口縣支教,有力促進了海南州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江蘇援助和海南州各族人民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海南州城市、鄉(xiang) 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較2010年增長158%和178%,2010年11.6萬(wan) 戶貧困人口全部清零,海南藏族自治州所屬五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正與(yu) 全國各族人民同步向小康社會(hui) 邁進。
“10年來,江蘇力量已經成為(wei) 對口支援的閃亮品牌。”江蘇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揮部總指揮陳明表示,將通過一批批援青幹部的不懈努力,讓江蘇力量成為(wei) 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在海南州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江蘇省第三批對口援青紀實:從長江之濱奔赴三江之源
江蘇省先後有35名援青幹部人才(其中輪換10人次)奔赴海南州。隨之而來的,還有江蘇對口支援海南州的9.17億元財政資金,以及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開展的113個援建項目。[詳細] -
江蘇援青解“生態題”:援“建”沙漠綠洲 幫“淨”地下水源
江蘇省在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設過程中,在幫助海南州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考題”前“作答”:援“建”沙漠綠洲,幫“淨”地下水源。 [詳細] -
江蘇援青“鑰匙”:把遠程醫療和電商平台“搬上”高原
連日來,記者跟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揮部走訪青海多地發現,江蘇對口支援海南州有新招:利用高新科技、現代商業模式“鑰匙”,把遠程醫療、高端製造和電商平台“搬上”高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