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給貧困村送去“陽光產業”——對青海光伏扶貧項目的調研

史科路 張一翔 雷庭 曲哲涵 發布時間:2020-11-05 10:24: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的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是國內(nei) 大型光伏發電基地之一,為(wei) 當地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光伏扶貧項目的帶動下,青海省1622個(ge) 貧困村實現村集體(ti) 經濟“破零”。既增加了當地群眾(zhong) 收入,也形成了產(chan) 業(ye) 與(yu) 生態良性循環。

  站在高處俯瞰,6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宛若披上一層藍色鎧甲,數以萬(wan) 計的光伏電池板縱橫排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伏矩陣周邊牧草蔥鬱、羊群穿梭,藍色、綠色、白色錯落有致。這裏,就是國內(nei) 大型百萬(wan) 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之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的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

  在這片沙化土地麵積占比曾高達98.5%的“不毛之地”上,清潔能源如何以“光”生“金”養(yang) “綠”,助力脫貧攻堅?記者日前隨財政部經濟建設司黨(dang) 支部“根在基層”調研組進行了實地調研。

  貧困戶吃上“陽光飯”,大家有活幹有錢賺

  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光伏裝機1122萬(wan) 千瓦,其中光伏扶貧裝機73.36萬(wan) 千瓦,實現了全省1622個(ge) 貧困村全覆蓋,村年均收益30萬(wan) 元,收益期長達20年。僅(jin) 海南州“十三五”村級光伏扶貧項目,就扶持帶動全州173個(ge) 貧困村的72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

  清晨,共和縣倒淌河鎮蒙古村輕霧繚繞,光伏扶貧電站巡查職守員卡布裹上厚實的藏袍,開始了一天的巡邏。

  以前,卡布一家六口一直過著酥油燈照明、燒牛糞取暖的生活。“不怕你們(men) 笑話,我們(men) 以前很少洗衣服,洗起來真不方便。現在通了電,有了洗衣機,大人小孩穿衣服都講究起來了,經常換洗。”卡布笑著說。

  “從(cong) 前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裏洗衣裳,牧民們(men) 從(cong) 未想過能用上洗衣機,更沒想到生活能有這麽(me) 大改善,靠的是陽光這一祖祖輩輩都擁有的資源。”蒙古村第一書(shu) 記紮西介紹,村裏共有貧困戶353戶,建檔立卡的精準扶貧戶101戶,依靠光伏扶貧的收益,村裏設立了公益性崗位,像卡布這樣從(cong) 事巡查工作的貧困戶,每年可增加崗位收入1.8萬(wan) 元。

  “自從(cong) 建了光伏扶貧電站,大家用電不愁,有活幹,有錢賺!”和卡布同村的桑豆吉領到了依靠光伏扶貧設立的保潔員崗位工資,連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們(men) 在蒙古村當保潔員,每天上下班有通勤車接送,和電廠職工一樣……”桑豆吉女兒(er) 卓瑪措快人快語。由於(yu) 桑豆吉身體(ti) 有殘疾,女兒(er) 承擔了大部分保潔工作。“我們(men) 村裏共有8個(ge) 貧困戶當保潔員,每個(ge) 月有800元的收入,加上在附近園區的打工收入,早都脫貧啦。”卓瑪措說。

  在青海,像卡布和桑豆吉一樣,直接受益於(yu) 光伏扶貧的貧困戶還有很多。青海省財政廳副廳長李生才列舉(ju) 了一串數字:目前,受益於(yu) 青海省光伏扶貧項目的貧困人口達28.3萬(wan) 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總數的52.5%,受益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41.5%。

  集體(ti) 經濟實現零的突破,產(chan) 業(ye) 生態良性循環

  陽光不僅(jin) 照進家家戶戶,還使村集體(ti) 收入實現零的突破。蒙古村幾年前還是個(ge) 集體(ti) 經濟“空殼村”,如今“村財政”底氣十足。

  “搞光伏扶貧之前,咱村沒啥產(chan) 業(ye) 。無論是幫助貧困戶脫貧,還是給大家辦點急事兒(er) 、難事兒(er) ,都拿不出錢來。”紮西告訴調研組,目前光伏扶貧項目所得收益六成歸村集體(ti) ,用於(yu) 教育培訓、臨(lin) 時救助、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四成作為(wei) 扶持資金,通過設立公益性崗位等按勞分配。“抓建設有資金,村容村貌有變化;‘摘帽’有底氣,大家夥(huo) 精氣神更足了。2020年,村裏能獲得光伏扶貧項目收益24萬(wan) 元,村集體(ti) 所得收益除了支付各種公共開支外,預計還能剩餘(yu) 10萬(wan) 元,我們(men) 打算用這筆收入投資合作社發展畜牧業(ye) ,讓村集體(ti) 經濟多個(ge) 輪子轉起來!”紮西說。

  據調研組了解,海南州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平均年發電量8000萬(wan) 千瓦時,按照上網電價(jia) 和國家每千瓦時補貼0.75元計算,年收益達到6000萬(wan) 元,扶持帶動全州173個(ge) 貧困村平均年淨收益30萬(wan) 元左右,連續收益達20年。

  無獨有偶,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甘子河鄉(xiang) 熱水村也實施了光伏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海晏縣扶貧局局長蘇子珍告訴調研組,目前光伏電站已完成對全縣12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的確權工作,共結算基礎電費89.5萬(wan) 元,發放國家財政對青海省第三批光伏發電補貼資金113.6萬(wan) 元。“我們(men) 縣的光伏扶貧集體(ti) 所有資金除了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外,還將用於(yu) 二次擴建,發展畜牧養(yang) 殖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根據每個(ge) 村的具體(ti) 情況,因地製宜出台方案。”蘇子珍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要求地方將今年光伏扶貧收益的80%用於(yu) 創設公益性崗位,提供就近就地就業(ye) 。疫情防控期間,這項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貧困戶穩就業(ye) 、增收入。卓瑪措說,受疫情影響,她沒有再回青海湖景區打工,幸好村裏用光伏扶貧收益設置了崗位,“收入有了保障,心裏有底!”她說。

  “看到這麽(me) 大一片光伏矩陣,大家都說這是在塔拉灘挖出了采不完的‘金礦’。其實,更寶貴的,是‘金礦’下麵的‘綠銀行’。”青海省扶貧局副局長王大軍(jun) 告訴調研組,海南州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建成後,不僅(jin) 加快了當地貧困人口脫貧,其“牧光互補”模式,還實現了產(chan) 業(ye) 與(yu) 生態的良性循環。如今,在一塊塊光伏板的遮擋下,昔日的荒灘變成了牧場,塔拉灘2000多隻“光伏羊”成為(wei) 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據青海省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宏成介紹,所謂“牧光互補”,就是用大麵積的太陽能光伏板代替光禿禿的沙石地麵,並結合當地土壤、水質,在光伏板下種植高原生態作物。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下滲的水為(wei) 作物生長提供了保障,羊群還變成了這裏的除草“義(yi) 工”。

  實際上,青海省全年日照時間達2500至3650小時,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30億(yi) 千瓦,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由於(yu) 地域遼闊,省內(nei) 各地地形地貌差異很大:東(dong) 部幹旱山區山大溝深,人口密集,人均可利用土地麵積十分有限;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脆弱,居住分散,不宜接入大容量光伏電站。而青海南部和西部地勢平緩,荒漠化土地多,接入送出更便利。為(wei) 了讓“陽光金礦”惠及更多貧困人口,青海省創造性地發展“飛地模式”,開展跨區域扶貧——將東(dong) 部以及果洛、玉樹等地的光伏電站建在海南、海西,為(wei) 光伏扶貧開辟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鞏固了脫貧成果,增強了發展後勁

  光伏扶貧是青海省到目前為(wei) 止一次性投入最大、覆蓋麵最廣、收益率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一項惠民工程。調研組發現,光伏扶貧對青海省鞏固脫貧成果、增強發展後勁、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0年8月底,青海省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21.4億(yi) 千瓦時,總收益16.05億(yi) 元,村均獲益40萬(wan) 元以上,最高的超過100萬(wan) 元,整體(ti) 效益超過預期。按照現行可再生能源發電“持續20年享受財政補貼、確保收益穩定”的政策,光伏扶貧累計收益可達到100億(yi) 元以上。扶貧效益越來越穩定可靠。

  通過光伏扶貧,全省1622個(ge) 貧困村全麵實現村集體(ti) 經濟“破零”,收入可用於(yu) 基礎設施維修維護、農(nong) 牧民教育培訓、臨(lin) 時救助等,有效解決(jue) 了貧困村“有心作為(wei) 、無錢辦事”的難題,助推貧困村脫貧致富。

  光伏扶貧收益通過設立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分配,充分調動群眾(zhong) 參與(yu) 環境治理、治安巡邏、糾紛調解、風險排查、移風易俗監督等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提升了農(nong) 村公共服務水平和鄉(xiang) 村治理能力。

  與(yu) 此同時,光伏電站選址有效利用戈壁荒漠、黑土灘和荒山荒坡,全部采取高支架農(nong) 光互補、牧光互補模式,在節約後期管理成本的同時,實現綜合利用土地疊加效應。光伏方陣區內(nei) 生態得到快速修複,光伏電站也成為(wei) 優(you) 質牧場。

  如何讓光伏扶貧政策在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方麵發揮更大作用?調研中,各方都表示,希望相關(guan) 部門在發電設施運維提效、精準分配發電收益、進一步發揮村集體(ti) 作用和激發村民積極性等方麵加強指導,做出更積極的政策探索、更完善的製度保障,以及開展更加高效的治理協同,讓“陽光金礦”成色更足。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