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探尋黃河之美】黃河源頭:地綠、水藍、人增收

李誌勇 發布時間:2020-11-06 11:01: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瑪多縣,一座高3米的銅製牛頭碑佇(zhu) 立在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則山的頂峰,碑身上用藏漢兩(liang) 種文字寫(xie) 著“黃河源頭”。這裏是中國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也是中華民族母親(qin) 河——黃河的源頭。

  瑪多,藏語的意思就是“黃河源頭”。上世紀80年代初,瑪多縣是全國的首富縣。當時,這個(ge) 以草原畜牧業(ye) 為(wei) 基礎的純牧業(ye) 縣,人均收入500多元,超出全國人均收入100多元。當時瑪多縣總人口不到9000人,牛羊等各類牲畜總數卻達到了79萬(wan) 頭,人均占有牲畜近90頭。

  然而,由於(yu) 過量放牧,上世紀90年代,瑪多縣自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草場沙化,湖泊幹枯。生態退化也讓當地人的生活條件不斷變差:草原沒有草,牲畜大量餓死;居民住在黃河源頭,卻要走20多公裏去打水。昔日的“首富縣”變成了“貧困縣”。

  2005年,國家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拉開帷幕。瑪多縣也從(cong) 2003年開始實施大規模退牧還草及生態移民工程,開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

  瑪多縣瑪查理鎮生態保護站幹事朱彥武介紹,目前生態保護是各級政府的頭號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以前保護區裏有很多被啃的光禿禿的土地,野生動物很少見。現在保護區到處都是綠色,野驢、羚羊、老鷹、野鴨、大雁、狼等動物多了起來。”朱彥武說。

  據了解,由於(yu) 合作社集中養(yang) 殖模式,眾(zhong) 多牧民轉換身份成為(wei) 草原生態管護員,再加上每年國家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雖然牛羊養(yang) 殖少了,牧民收入卻有了明顯的提高。牧民們(men) 成了推動生態保護最積極的主力軍(jun) 。

  “現在如果遇到偷牧、偷獵等行為(wei) ,牧民們(men) 都主動上前阻止,像保護自己的財產(chan) 一樣保護生態。”朱彥武表示,生態保護治理前後的差距,讓牧民們(men) 認識到生態治理的重要性和益處,認識到生態環境才是他們(men) 賴以生存的家園最重要的保障。

  這隻是三江源生態保護的一個(ge) 縮影。據介紹,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與(yu) 體(ti) 製試點初期相比,水源涵養(yang) 量平均提高6%以上,草地覆蓋率提高11%以上,產(chan) 草量提高30%以上。隨著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強,黃河正在煥發出更加年輕的活力。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