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頭,醫共體悄然改變醫療服務格局
醫共體(ti) 內(nei) 婦幼機構開展免費檢查 通訊員 何君 攝
醫共體(ti) 內(nei) 婦幼機構開展免費檢查 通訊員 何君 攝
醫共體(ti) 內(nei) 婦幼機構開展免費檢查 通訊員 何君 攝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縣麵積2.52萬(wan) 平方公裏,人口約1.5萬(wan) 人,這裏的特別不僅(jin) 在於(yu) 嚴(yan) 酷的自然環境,還在於(yu) 極限生存條件下牧民的健康保障問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瑪多縣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廣大牧民從(cong) 草原搬出去,生產(chan) 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但因此也出現了鄉(xiang) 鎮衛生院仍然固守原址,醫療服務對象銳減,群眾(zhong) 醫療需求得不到保障,公共醫療機構發揮不了應有的服務功能等諸多問題。
在此背景下,瑪多縣重新定位區域醫療衛生機構功能,整合醫療機構資源,積極探索推進縣域“醫共體(ti) ”建設。近日,我們(men) 深入瑪多縣兩(liang) 鄉(xiang) 兩(liang) 鎮,通過走訪大量基層醫務人員和患者,切實感受“醫共體(ti) ”建設取得的初步成效。
有效引導優(you) 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11月3日,一場大雪飄落瑪多,草原白雪皚皚,寒風凜冽。走進瑪多縣瑪查理鎮衛生院,裏麵卻是暖意融融,十多名牧民患者正在診療室內(nei) 接受藏醫擦塗治療。“以前我們(men) 的基層服務力量薄弱,鄉(xiang) 鎮衛生院裏就診的患者很少,現在你看看,這麽(me) 多的人。”瑪多縣人民醫院院長仁增昂毛對看到眼前這一幕,顯得有些欣慰。
仁增昂毛說,過去患者都集中在省、州、縣三級醫院裏,或者去了省外的醫院,而鄉(xiang) 、村衛生院(室)卻是門可羅雀。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基層的醫療資源非常有限,分工不夠明確,協調銜接不足,服務能力欠缺,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缺乏信任感。
針對上述問題,瑪多縣以建立“醫共體(ti) ”為(wei) 契機,對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進行優(you) 化整合,按照“縣強、鄉(xiang) 活、村穩”的思路,縣人民醫院牽頭各基層醫療機構,成立了瑪多縣總醫院,將全縣醫療機構一體(ti) 化管理,形成縣鄉(xiang) 一體(ti) 、以鄉(xiang) 帶村、分工協作、三級聯動的全新衛生服務新體(ti) 係,初步定位目標為(wei) :縣人民醫院(總院)為(wei) 龍頭、鄉(xiang) 鎮衛生院為(wei) 骨幹、村衛生室為(wei) 基礎。
黨(dang) 美是瑪多縣人民醫院藏醫科醫生,具有豐(feng) 富的藏醫臨(lin) 床經驗。2020年開始,黨(dang) 美“下沉”瑪查理鎮衛生院,成為(wei) 藏醫特色理療服務中心的主要力量。通過有效的人員整合,藏醫館目前共有藏醫專(zhuan) 業(ye) 人員8名,極大滿足了群眾(zhong) 就醫的需求。仁增昂毛說,縣級醫療資源的有效下沉是瑪多縣實施“醫共體(ti) ”建設的重中之重,而重點打造瑪查理鎮衛生院藏醫特色理療服務中心,是提升衛生院服務能力的突破口。
今年78歲的藏族老人索瑪居住在瑪查理鎮瑪查理村,是一名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牧民。索瑪多年患關(guan) 節炎,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以前西醫、中醫、藏醫都治療過,可是因為(wei) 交通的不便,都沒有得到持續的治療,因此病情越來越嚴(yan) 重。瑪查理鎮衛生院藏醫經過一個(ge) 療程的藏藥塗擦療法,她的疼痛已有明顯的緩解。她說,這裏很好,離家很近,醫生也很熱情,我的病也好了起來。
瑪查理鎮衛生院藏醫特色理療服務中已成為(wei) 瑪多縣藏醫藥治療的重要陣地。就在我們(men) 采訪的當天,前來就診的牧民患者就高達38人。這個(ge) 人數雖然和縣級醫院沒有可比性,但和過去的瑪查理鎮衛生院相比,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院長達哇東(dong) 智介紹,2018年瑪查理鎮衛生院全年就診約100人次;自特色理療服務中心掛牌短短一個(ge) 月,就診已達150人次左右,充分說明基層首診的初衷正在顯現。
達哇東(dong) 智介紹說,雖說以前衛生院裏也有藏醫,但專(zhuan) 業(ye) 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藥品也非常有限,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現在,衛生院貼近群眾(zhong) ,盡量滿足群眾(zhong) 多樣化的醫療需求,藏醫藥特色理療服務能力很快得到提升。
醫療資源下沉,專(zhuan) 業(ye) 人員是核心。瑪多縣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wei) “醫共體(ti) ”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全省民生實事項目,事業(ye) 單位招考等方式,為(wei) 開展“醫共體(ti) ”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此外,瑪多縣人民醫院(總院)還在藥物配送、醫療設備、巡回醫療隊人員配備等方麵給予瑪查理鎮衛生院傾(qing) 斜,真正實現了“資源下沉”和“服務提升”的兩(liang) 個(ge) 重要核心。
分級診療製度正在不斷落實
在瑪多縣花石峽鎮中心衛生院,我們(men) 見到了前不久治愈出院的康傑。他是花石峽鎮紮地村的牧民,今年10月初,55歲的他因“頭疼頭暈”前來花石峽中心衛生院就診,住院治療6天後,病情基本緩解。唐傑住院期間醫療總費用780元,其中醫療報銷549元,建檔立卡戶“六減免”’198元,最終康傑個(ge) 人承擔僅(jin) 為(wei) 33元。
花石峽鎮離瑪多縣城約80公裏,全鎮8個(ge) 行政村,1774戶,5523人,中心衛生院醫療服務麵積近一萬(wan) 平方公裏。中心衛生院李存輝院長介紹,通過“醫共體(ti) ”建設,實現醫療資源有效下沉,目前衛生院有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26名,衛生院的醫療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分級診療製度的落實,基層首診的不斷提升,切實緩解了牧民群眾(zhong) 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以前大家習(xi) 慣了往縣上跑、往州上跑,對基層醫療機構缺乏信任感。通過“醫共體(ti) ”建設,實現了群眾(zhong) 就近看病,不但可以少跑路,而且報銷比例還高。
李存輝表示,在醫共體(ti) 建設之前,花石峽中心衛生院的就診率很低,像唐傑這樣的病人,很可能要去縣上,或者州上治療,來去交通,再加上住宿吃飯,還有陪護的人,花費不是個(ge) 小數字,而且隨著報銷比例的降低,唐傑的醫療個(ge) 人承擔部分絕對不會(hui) 這麽(me) 低。
在花石峽中心衛生院,我們(men) 在病房見到了紮地村牧民那熱,今年49歲的那熱曾在省城做過包蟲病手術,她懷疑腹痛是和兩(liang) 年前的手術有關(guan) 係,原本那熱是打算再去西寧的那家醫院治療。就在去西寧之前,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花石峽鎮中心衛生院谘詢,當天衛生院通過遠程醫療,很快確診那熱的腹痛是慢性胃炎所致,和兩(liang) 年前的包蟲病手術沒有關(guan) 係。中心衛生院對症下藥,那熱的病情逐步緩解。
一環套一環,有序推進;一環扣一環,環環緊扣。基層的醫療服務能力提升了,群眾(zhong) 的就醫負擔就減輕了,康傑和那熱的就診過程使我們(men) 感受了瑪多縣醫共體(ti) 內(nei) 就醫格局正在悄然改變。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噶丹村是瑪多縣最大的一個(ge)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紮陵湖鄉(xiang) 、黃河鄉(xiang) 、瑪查理鎮22個(ge) 村的1036戶3069人搬遷至此。在噶丹村衛生室,我們(men) 見到了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衛生院院長德花措。德花措以前是瑪多縣人民醫院的一名全科醫生,醫共體(ti) 建設之後,她“下沉”到紮陵湖鄉(xiang) 衛生院擔任院長。德花措說,以前是牧民在“遊牧”,現在是我們(men) 在“遊牧”。
三丹俄賽是噶丹村衛生室的一名村醫,他在紮陵湖鄉(xiang) 勒那村擔任村醫十年,隨著易地扶貧搬遷點噶丹村的設立,三丹俄賽離開勒那村,“遊牧”來到了噶丹村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醫療服務。他說,隨著“醫共體(ti) ”的建設,最大的變化就是群眾(zhong) 來衛生室看病的多了,僅(jin) 僅(jin) 是今年,村衛生室就診300多人次,比過去增長了大約60%,這是最顯著的一個(ge) 變化。
想要“穩”基層,讓更多人選擇基層看病,沒有醫保支持是不現實的,過去村衛生室作為(wei) 基層網底,不能實現刷卡結算,這就成為(wei) 基層首診的主要障礙。如今瑪多縣的4個(ge) 鄉(xiang) 鎮、11個(ge) 貧困村全部開通“一卡通結算”。“一卡通結算”已延伸至各移民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效實現了廣大牧民群眾(zhong) 看病刷卡的便利。據了解,瑪多的信息化建設也成為(wei) “醫共體(ti) ”的得力助手,實現了州、縣、鄉(xiang) 醫療數據互聯互通互認,實現鄉(xiang) 鎮接診、州縣診斷,實現醫療服務同質同效,實施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項目後,真正實現了群眾(zhong) 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把病人留在基層,把問題解決(jue) 在縣域
在有效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的同時,瑪多縣還充分利用“醫共體(ti) ”的建設契機,統籌推進了公共衛生服務的管理。將瑪查理鎮、紮陵湖鄉(xiang) 、黃河鄉(xiang) 衛生院部分人員整合,統一管理、統一任務、統一服務,聯合成立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這樣不僅(jin) 有效整合了人力資源,還有效加強了全縣的公共衛生服務力量。在瑪多縣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才毛加介紹,以前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由各鄉(xiang) 鎮承擔,如今大量的移民搬遷到了縣城附近,所以中心的成立,是資源的重新整合,也是應形就勢,實現服務最大化的直接體(ti) 現,中心的成立,真真切切地提高了三個(ge) 鄉(xiang) 鎮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瑪多縣各級黨(dang) 委政府把牧民群眾(zhong) 健康保障作為(wei) 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新一輪醫改以來,瑪多縣政府先後投入資金4500萬(wan) 元,相繼建設了縣醫院門診樓、高壓氧艙、製氧站、鄉(xiang) 鎮衛生院業(ye) 務用房、標準化村級衛生室等項目的建設,配備了必需的醫療設備,有效改善了縣、鄉(xiang) 、村三級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條件。經過一年多“醫共體(ti) ”建設的探索,目前瑪多縣域就診率有了明顯提升,“醫共體(ti) ”建設對於(yu) 地廣人稀的瑪多醫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瑪多縣人民醫院院長仁增昂毛說,把病人留在基層,把問題解決(jue) 在縣域,讓牧民群眾(zhong) 在家門口看好病,是我們(men) 始終不變的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果洛州燈塔鄉:家門口來了義診醫療隊
8月10日至2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一線醫務工作者來到燈塔鄉,為當地藏族同胞進行義診、義教工作。義診時,醫務工作者以中醫推拿、針灸、中藥等治療形式,為當地居民提供義務醫療和醫療援助,共治療1228人次。[詳細] -
一位藏族女醫生的大愛仁心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為群眾的健康服務,特別是為牧區包蟲病患者服務,是我一直會去堅持做的事情”,尼瑪拉毛動情地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