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高原上的文化寶藏
唐吐蕃時期鍍金銀質人物像飾件。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供圖
藏醫手術器械。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供圖
展廳裏展示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王梅 攝
藏醫藥是中國傳(chuan) 統醫藥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2018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guan) 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yu) 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藏醫藥文化獲得世界關(guan) 注。在青海西寧,有一座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是了解藏醫藥和藏文化的絕佳場所。
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2006年9月開館,由南、北兩(liang) 館組成,北館以藏醫藥為(wei) 主題,南館則展示豐(feng) 富多彩的藏文化。博物館建築秉承傳(chuan) 統藏族建築特色,北館采用壇城的建築理念,南館以轉經筒和經書(shu) 為(wei) 造型。博物館內(nei) 設11個(ge) 專(zhuan) 題展廳和千尊藥師佛殿、古籍藏書(shu) 閣等,館藏文物5萬(wan) 餘(yu) 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58件。
珍貴的醫典古籍
走進北館,館內(nei) 陳列的6000多部藏醫藥古籍文獻、80幅藏醫唐卡、200多件古代藏醫醫療器械、3000多種藏藥藥材標本,全麵展現了藏醫學的悠久曆史和豐(feng) 厚內(nei) 涵。
藏醫學藏語叫“索瓦日巴”,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在積累自身醫療經驗的基礎上,汲取歐亞(ya) 傳(chuan) 統醫學精華而形成的一門獨具特色的醫藥學體(ti) 係。公元前1930年左右,古象雄(今西藏阿裏普蘭(lan) 縣一帶)苯教創始人辛饒之子傑普赤西廣泛收集民間醫療經驗,整理成《解毒雍仲旋》一書(shu) ,為(wei) 藏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吐蕃時期是藏醫學史上最重要的階段。數以百計的外族醫生來藏地弘醫,數以千卷計的醫著被譯成藏文,產(chan) 生了《四部醫典》《月王藥診》《甘露寶瓶》等一批迄今仍被藏蒙醫生奉為(wei) 圭臬的經典著作。
生於(yu) 8世紀的宇妥寧瑪·元丹貢布是藏醫學史上最偉(wei) 大的醫學家。他創辦藏醫學院,著有30多部醫學著述,其中《四部醫典》曆時近20年編著而成,是藏醫學的必修經典。它的問世,標誌著藏醫學形成體(ti) 係,走向成熟。
古籍文獻展廳陳列著與(yu) 藏醫學相關(guan) 的大量古籍文獻,其中《金光明經》《般若經》《藥物圖釋·白銀鏡》《鬆讚幹布遺訓》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展廳裏體(ti) 量最大、最引人矚目的,是一部長2米、寬1.2米、重達1.5噸的《四部醫典》手抄本,由西藏7位著名書(shu) 法家和工藝美術大師曆時4年創作而成。手抄本紙張采用傳(chuan) 統藏紙製作工藝製成,原料來自狼毒花根莖,經特殊工藝處理,耐腐防蛀,能長期保存。撰寫(xie) 文字的顏料用金、銀、珍珠、瑪瑙、綠鬆石等多種礦物質調製而成。紙麵看上去晶瑩閃爍,華貴典雅。手抄本置於(yu) 上好樺木製作的夾經板中,夾經板正麵雕刻著上百尊形態各異的佛像,雕工精細,栩栩如生。
在藏語中,“曼巴”指醫生,“曼唐”意為(wei) 醫藥唐卡。曼唐器械展廳展出的80幅唐卡,是根據西藏醫算院收藏的17世紀曼唐原件臨(lin) 摹而成,共包含6480幅彩色圖案,圖文並茂地展現了藏醫藥學精華。展廳裏還有各種古代藏醫手術器械,多以合金為(wei) 材質,做工精巧,部分器械頭部及手柄采用鍍金銀、錯金銀工藝。
在藏藥標本展廳,可以看到草果、藏紅花、牛黃等青藏高原常見的植物、動物類藥材,還有不少珍稀藥材標本。天文曆算展廳介紹了藏族曆算與(yu) 生活、醫學的緊密聯係。藏醫學的診斷、治療、藥物采集和炮製等都要嚴(yan) 格遵守天時、順應自然規律,比如脈診的最佳時間是朝陽初露時,不同季節應采集植物的不同部位入藥。
世界上最長的唐卡
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幅世界上最長的唐卡。據說博物館建館的一個(ge) 重要目的,就是為(wei) 了收藏、展示這幅唐卡。
這幅唐卡名為(wei) 《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上篇),長618米、寬2.5米,從(cong) 策劃到完成曆時27年,由青海、西藏、甘肅、四川、雲(yun) 南五省區的400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和工藝美術大師創作而成,畫麵精細、色彩絢麗(li) 、氣勢恢宏,被譽為(wei) “當代國寶”。
《彩繪大觀》的主創者宗者拉傑,是青海省循化縣文都鄉(xiang) 一位傳(chuan) 統工藝美術大師。他自幼學習(xi) 繪製唐卡,立誌要將藏民族的曆史文化通過唐卡這一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從(cong) 1972年起,宗者拉傑廣泛搜集資料,獨自構思並繪出100多米草圖。由於(yu) 唐卡創作極為(wei) 複雜,宗者拉傑於(yu) 1996年成立創委會(hui) ,聘請了幾十位畫家一起創作。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宗者拉傑又組建了專(zhuan) 業(ye) 工作小組,在整個(ge) 涉藏地區搜集資料,並與(yu) 專(zhuan) 家多次溝通研討,對整體(ti) 內(nei) 容進行調整,將作品篇幅從(cong) 300米擴展到618米。
1999年9月,《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上篇繪製完成,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並作為(wei) 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賀禮在青海熱貢同仁展出。這幅巨作將藏族的曆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天文、地理、習(xi) 俗及各民族團結共榮等內(nei) 容係統、生動地展現出來,堪稱藏族文化藝術“百科全圖”。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阿沛·阿旺晉美題詞說:“《彩繪大觀》繼承和弘揚了藏族特有的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ge) 瑰寶。”
此後,《彩繪大觀》多次在國內(nei) 外展覽。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建設完成後,將它陳列在北館中。蜿蜒曲折的展線增添了觀展的趣味性,讓人感覺仿佛溯遊於(yu) 曆史長河。
2005年起,宗者拉傑開始策劃《彩繪大觀》下篇,對上篇內(nei) 容進行補充和完善。2019年,長達410米的《彩繪大觀》下篇完成,上下兩(liang) 篇連成壯麗(li) 的千米長卷。目前,下篇的裝裱已經結束,未來將向公眾(zhong) 展示。
多彩的高原文化
青藏高原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包括今青海、西藏、甘肅西南部、四川西部、雲(yun) 南西北部等地區。這裏聚居著藏、漢、蒙古、土、回、撒拉等民族,形成了以藏族文化為(wei) 主的高原文化體(ti) 係。
博物館南館的絲(si) 綢之路與(yu) 青藏高原文明展廳,以豐(feng) 富的文物展示了青藏高原的文明發展曆程和絲(si) 綢之路的燦爛圖景。展廳裏有一件東(dong) 漢末年的佉盧文尺牘,是國家一級文物。尺牘由胡楊木製成,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部分,上頁為(wei) 蓋,下頁為(wei) 函,函盒凹槽內(nei) 寫(xie) 有佉盧文,內(nei) 容涉及漢地刑罰和西域鄯善國耶婆聚落佛圖軍(jun) 家的一份契約。佉盧文是古印度的一種文字,曾在絲(si) 綢之路上廣泛傳(chuan) 播和使用,後來失傳(chuan) 。這件尺牘對於(yu) 研究鄯善國的曆史和絲(si) 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jia) 值。
南館還有藏族服飾、卡墊、書(shu) 法、建築4個(ge) 展廳,展現了獨具魅力的藏族民俗文化。在藏族服飾展廳,一件唐吐蕃時期的紅地團窠對鳥紋錦袍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錦袍為(wei) V領,套頭筒狀,七分袖,兩(liang) 側(ce) 開衩。主體(ti) 顏色為(wei) 絳紅色,上有黃色聯珠對鳥紋圖案,袖口、衣邊拚接藍底黃色連珠翼馬紋錦。這件錦袍形製獨特,保存完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為(wei) 了防濕禦寒,很早便開始製作地毯。在藏語中,“卡墊”意為(wei) “覆在上麵的墊子”,其織作工藝和裝飾圖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卡墊展廳展出了不同規格的藏族織毯、織墊,圖案豐(feng) 富,色彩瑰麗(li) ,體(ti) 現了藏族手工藝人的高超技藝和審美趣味。
除了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精彩的展覽,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還強化社會(hui) 教育功能,依據館藏資源開設了一係列互動性、趣味性的社教課程,承辦館校共建活動及各類研學遊項目。
“博物館是麵向全人類的文化殿堂,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不僅(jin) 要講好青海的故事、青藏高原的故事,還要講述泛喜馬拉雅地區的文明故事。”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館長艾措千說,“未來,我們(men) 的目標是建成青藏高原博物館聯盟,在聯盟裏做到緊密合作、資源共享和國際化交流。我們(men) 還將大力建設數字博物館,運用先進技術,讓藏文化傳(chuan) 播得更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大學民族醫學博物館揭牌 展示三十五種中國民族醫藥
中國首個獨立培養藏醫藥學博士學位的民族醫學府——青海大學藏醫學院負責建設的青海大學民族醫學博物館,29日正式揭牌。[詳細] -
中國最大藏醫藥主題博物館完成改擴建
11月9日,曆時五年建設,總建築麵積3萬平方米的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二期館揭牌開館,意味著中國規模最大的以藏醫藥為主題的博物館,擴建成為一家全方位陳展藏民族文化的綜合型博物館。圖為館內展出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