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遊生態保護:“黑土灘”變濕地 大天鵝南飛越冬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麥溪鄉(xiang) 的大天鵝。 安源 攝
麥溪鄉(xiang)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最北端。每年冬季,成群的大天鵝從(cong) 蒙古國南飛三千多公裏,來到這裏終年不凍的濕地與(yu) 河流過冬。這些大天鵝全身潔白,弧線優(you) 美,浮在水麵猶如一隻隻靈動的小白船,是當地藏曆新年前後一道獨特景觀。
“因為(wei) 大天鵝,我們(men) 把這裏叫作‘天鵝湖’。”2日,家住濕地旁的麥溪鄉(xiang) 俄藏村村民澤郎紮西,像往常一樣到到“天鵝湖”畔散步。這是他近兩(liang) 年來形成的新習(xi) 慣。麥溪鄉(xiang) 原本是沒有大天鵝的,澤郎紮西指著200多米外的開闊水域告訴記者,這裏曾是一片土質脆弱的黑土灘,土層下田鼠的“地道戰”打得火熱,種不了植物。“2019年,四川省若爾蓋縣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yu) 修複工程實施,這裏建起4條幾公裏長的攔水大壩後,漸漸形成濕地,引來了大天鵝。”
若爾蓋地處青藏高原西北邊緣、黃河上遊。據介紹,作為(wei) 黃河上遊的水源涵養(yang) 地,若爾蓋濕地在豐(feng) 水期和枯水期對黃河上遊的水量補給約占黃河上遊來水總量的29%和45%。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麥溪鄉(xiang) 的大天鵝。安源 攝
不過,嚴(yan) 峻的生態挑戰一度成為(wei) 懸在若爾蓋上空的“達摩克裏斯之劍”。“本世紀初,有些湖泊消失了,隻留下龜裂的土地。”原若爾蓋縣林業(ye) 局副局長左林回憶道,當時地下水水位以驚人速度下降,有些老鄉(xiang) 從(cong) 井裏打水的繩子從(cong) 5米延長到8米甚至更多。
彼時,困擾若爾蓋生態環境的還有土地沙化,星星點點的砂石地麵散布在若爾蓋草原,仿佛皮膚上的體(ti) 癬。氣候變暖、降雨量減少和過度放牧、開溝排水等因素,是若爾蓋縣土地沙化現象嚴(yan) 重的重要原因。
“若爾蓋濕地被聯合國教科組織列入‘國際重要濕地’,被中外專(zhuan) 家譽為(wei) ‘中國西部高原之腎’和‘中華水塔’重要組成部分。”中共若爾蓋縣委書(shu) 記澤爾登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若爾蓋製定了覆蓋山地、水域、林地、田地、湖泊、草原等修複治理方案,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生態脆弱區治理等生態工程。截至目前,若爾蓋已增加造林3.2萬(wan) 畝(mu) ,實施禁牧458萬(wan) 畝(mu) 、草畜平衡518餘(yu) 萬(wan) 畝(mu) ,治理各類沙化草原3450餘(yu) 公頃、恢複濕地6400餘(yu) 公頃;2019年至2020年,新增造林麵積近1萬(wan) 畝(mu) ,治理各類草原沙化麵積近6萬(wan) 畝(mu) 。“與(yu) 以前相比,若爾蓋沙化趨勢得到遏製,水源涵養(yang) 能力提升,草原濕地生態係統穩定性增強,河流出境斷麵水質保持Ⅲ類以上,基本實現天藍、水淨、草綠。”澤爾登表示。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麥溪鄉(xiang) 的大天鵝。安源 攝
“生態環境好了,馬兒(er) 長得膘肥體(ti) 壯。”在若爾蓋安多賽馬協會(hui) 會(hui) 長澤讓紮西的家裏,這位60歲的老人掏出手機,翻出去年安多賽馬節的照片和視頻向記者展示。視頻裏,千頂帳篷錯落排開,彩旗舞動,賽馬服五顏六色,年輕藏族小夥(huo) 策馬奔騰,馬蹄揚起陣陣塵土。“這是河曲馬,中國三大名馬之一。”澤讓紮西滑動著屏幕,露出自信的笑容,“它們(men) 飲黃河水,啃‘黃河草’,跑得飛快!”
澤讓紮西說,在若爾蓋,多半老百姓靠牛、羊、馬過日子。雖然生活富裕了,不少家庭添置了小汽車、摩托車,但騎馬的傳(chuan) 統從(cong) 未離開人們(men) 的生活,“草原文化是馬背上的文化,保護黃河上遊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若爾蓋:近百隻“白色精靈”棲息越冬
連日來,成群的野生大天鵝陸續飛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高原小鎮麥溪鄉的洛賈瓊果河棲息越冬。[詳細] -
四川若爾蓋高原湖泊成為美麗的“天鵝湖”
連日來,隨著氣溫下降,成群的野生大天鵝陸續飛臨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高原小鎮麥溪鄉的洛賈瓊果河棲息越冬。[詳細] -
四川若爾蓋花湖水域鳥類數量增多 最美濕地成候鳥“驛站”
今年6月中旬,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轄區內的黑頸鶴進行了為期四天的監測。“總共90個黑頸鶴重點活動區域點位,監測出了254隻黑頸鶴,估計在保護區分布的黑頸鶴達到1000隻左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