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翻越夾金山:紅軍長征中行軍最慢的一段 鑄就一座曆史豐碑

發布時間:2021-02-08 10:34:00來源: 四川日報


陽光灑在夾金山上。黃剛 攝


夾金山盤旋的山路。黃剛 攝

  蹲點點位

  寶興(xing) 夾金山

  曆史評價(jia)

  中央紅軍(jun) 成功翻越夾金山,實現了紅一、四方麵軍(jun) 兩(liang) 大主力紅軍(jun) 的勝利會(hui) 師,壯大了革命力量,打破了蔣介石企圖利用雪山天險消滅中央紅軍(jun) 的計劃,為(wei) 紅軍(jun) 繼續揮師北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征在這裏翻開了新的一頁。

  1月21日,記者從(cong) 寶興(xing) 縣城出發前往夾金山。“長征萬(wan) 裏險,最憶夾金山”。1935年6月,中央紅軍(jun)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甩掉國民黨(dang) 追兵後,來到夾金山下。這是中央紅軍(jun) 長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爬雪山、過草地這段艱難而偉(wei) 大的征程由此開啟。

  回首

  永遠不會(hui) 泯滅的曆史

  “紅軍(jun) 小道”見證:越是艱險越向前

  紅軍(jun) 隊伍中大部分是南方人,從(cong) 未經曆過這樣高寒缺氧的環境,翻越夾金山成為(wei) 他們(men) 長征以來最艱苦的一關(guan) ,也成為(wei) 記憶中最難的一段路。

  車輛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不一會(hui) 兒(er) ,眼前已是白雪皚皚。60多公裏路程走了近2個(ge) 小時,記者來到位於(yu) 夾金山下的藏寨——磽磧,再往前就是紅軍(jun) 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地。

  停車新寨子,站在紅軍(jun) 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地,眼前是上山的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這裏,是紅軍(jun) 翻越夾金山的起點,腳下的路,正是紅軍(jun) 當年走過的路。

  這條路被當地人稱作“紅軍(jun) 小道”,全長約30公裏,從(cong) 夾金山腳頭道水溝起,經二道水溝、筲箕窩,至夾金山埡口王母寨。

  深一腳、淺一腳,厚厚的積雪讓記者行走格外吃力,鞋也很快被打濕。盡管陽光灑在身上,陣陣寒風還是讓人忍不住裹緊外套。“當年紅軍(jun) 翻山的時候衣衫單薄,有些隻穿著一雙草鞋,而且那時的氣溫比現在還要低,積雪還要厚。”寶興(xing) 縣委黨(dang) 史研究室主任朱樊剛一邊走一邊說。

  夾金山埡口海拔4114米,山頂終年積雪。美國著名記者索爾茲(zi) 伯裏重走長征路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曾這樣描寫(xie) 夾金山:“從(cong) 山上極目遠眺,地平線上雪峰兀立,與(yu) 加拿大的洛基山脈一樣巍峨。頂峰在樹線之上,高聳入雲(yun) 。後來修的公路呈之字形盤旋而上。在這裏,所有的綠色都不見了。山成了光禿禿的一片褐黃,不久便是雪的世界。即使在五六月間,也還是厚厚的積雪,一直鋪到峰頂,鋪到雪山的另一邊。”

  紅軍(jun) 隊伍中大部分是南方人,從(cong) 未經曆過這樣高寒缺氧的環境,翻越夾金山成為(wei) 他們(men) 長征以來最艱苦的一關(guan) ,也成為(wei) 記憶中最難的一段路。據紅三軍(jun) 團副參謀長伍修權回憶,最初走100步喘口氣,後麵改為(wei) 50步,最後降到30步,“但不能再減少了,走不動也得走,否則隻有永遠躺在這裏。”楊成武將軍(jun) 也曾回憶:“越往上爬,空氣越稀薄,呼吸越困難。人們(men) 頭暈腳軟,一步一停,一步一喘。”

  最終,中央紅軍(jun) 用了7天時間翻越夾金山。朱樊剛介紹,這幾乎是紅軍(jun) 長征中行軍(jun) 最慢的一段。

  其實,當年紅軍(jun) 可選的路共有三條。第一條是雪山以西,走一條商隊往來的路線,但路程較長。第二條走雪山以東(dong) 一條路到鬆潘縣,但沿途遭受國民黨(dang) 進攻的危險極大。第三條,才是這條連當地居民都不走的山間小徑。“這條路可以避開國民黨(dang) 部隊,受到的幹擾少、阻力小。”朱樊剛說。

  越是艱險越向前。紅軍(jun) 翻越夾金山,鑄就起一座不勝不休、勇往直前的曆史豐(feng) 碑。在位於(yu) 寶興(xing) 縣城的紅軍(jun) 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裏,掛著8位元帥、7位大將的照片,他們(men) 都曾在長征中翻越夾金山。

  講述

  永遠不會(hui) 破碎的深情

  馬花的爺爺手提一盞馬燈為(wei) 紅軍(jun) 帶路

  與(yu) 紅軍(jun) 分別時,紅軍(jun) 以馬燈、紅軍(jun) 為(wei) 諧音,為(wei) 馬花爺爺取了一個(ge) 漢族名字:馬登洪。“從(cong) 此,我們(men) 子子孫孫都姓‘馬’。”

  在紅軍(jun) 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地,記者見到了磽磧當地人馬花。這位藏族姑娘給我們(men) 講述了她爺爺和紅軍(jun) 的故事。

  “紅軍(jun) 來之前,國民黨(dang) 說他們(men) 紅眼睛、藍鼻子,不是好人。”馬花說,沒想到,紅軍(jun) 到了,對大家秋毫無犯。“爺爺跟我講,他們(men) 看上去都是十七八歲的娃娃,有些還受了傷(shang) ,也不進屋,就躺在路邊休息,吃自己帶的炒米,喝溪溝裏的涼水,沒拿當地群眾(zhong) 一點東(dong) 西。”

  紅軍(jun) 翻越夾金山時,馬花的爺爺主動給紅軍(jun) 帶路。“爺爺說,紅軍(jun) 是好人。自己當時也不比他們(men) 大多少,不該一直躲屋裏。”

  馬花的爺爺手提一盞馬燈為(wei) 紅軍(jun) 帶路。與(yu) 紅軍(jun) 分別時,紅軍(jun) 以馬燈、紅軍(jun) 為(wei) 諧音,為(wei) 馬花爺爺取了一個(ge) 漢族名字:馬登洪。“從(cong) 此,我們(men) 子子孫孫都姓‘馬’。”馬花說。

  在寶興(xing)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紅軍(jun) 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裏,一組畫麵再現了當地人對紅軍(jun) 的支援場景:運糧食,配合紅軍(jun) 作戰;架設橋梁,搶修棧道;趕製軍(jun) 需品,發動青年參加紅軍(jun) ……

  “長征是宣言書(shu) ,長征是宣傳(chuan) 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jun) 走到哪裏,就把革命主張宣傳(chuan) 到哪裏,為(wei) 人民謀幸福的主張更是深入人心。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僅(jin) 在寶興(xing) 就有400餘(yu) 名優(you) 秀兒(er) 女參加紅軍(jun) 。紅軍(jun) 離開後,反動武裝派人鏟除紅軍(jun) 標語,收繳紅軍(jun) 遺物,但在寶興(xing) 人民的精心保護下,象牙印章、幹糧袋、馬燈、馬刀、手榴彈、炮筒、鐵鍋、銅盆,蘇維埃分田證、銀幣、銅幣、布幣,紅軍(jun) 石刻、牆體(ti) 、岩體(ti) 標語,紅軍(jun) 識字讀本等大量紅軍(jun) 遺物仍然保留下來。

  傳(chuan) 承

  永遠不會(hui) 忘卻的紀念

  弘揚夾金山精神,樹立新時代的精神豐(feng) 碑

  “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長征精神都要代代相傳(chuan) 。”令人欣慰的是,在充分挖掘曆史的基礎上,新時代長征精神的傳(chuan) 承有了更多載體(ti) 。

  在寶興(xing) ,有不少人一直在尋訪和整理當年的曆史。兩(liang) 年多前,朱樊剛聽說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了解紅軍(jun) 當年在寶興(xing) 的情況,就和幾位夥(huo) 伴一起去尋訪。“開車到磽磧鎮上,一邊打聽一邊找,爬了大半天的山路,最後在一個(ge) 偏遠的小山坡上找到老人的家。”但紅軍(jun) 在寶興(xing) 時,老人也隻是孩子,很多事也是聽長輩講的。時光荏苒,親(qin) 曆者越來越少,對曆史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就更加重要。

  “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長征精神都要代代相傳(chuan) 。”令人欣慰的是,在充分挖掘曆史的基礎上,新時代長征精神的傳(chuan) 承有了更多載體(ti) 。

  在紅軍(jun) 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中,藏有一份紅軍(jun) 出版的《不勝不休》報。“‘不勝不休’已經成為(wei) 一種寶興(xing) 精神。”紀念館工作人員說。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強烈地震後,寶興(xing) 人民正是發揚這種精神,在災後重建起一個(ge) 更加幸福美麗(li) 和諧的新寶興(xing) 。

  一路行來,記者看到,紅軍(jun) 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地、毛澤東(dong) 朱德長征舊居等地都是四川長征幹部學院雅安夾金山分院的現場教學點。“我們(men) 整合了寶興(xing) 境內(nei) 9處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革命遺址遺跡資源,集中打造紅色文化研學產(chan) 品。”四川長征幹部學院雅安夾金山分院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為(wei) 了在新時代弘揚長征精神,學院精心設計5條精品教學路線,形成覆蓋全域的教學網絡。

  此外,學院還開設“重走長征路、翻越夾金山”“紅軍(jun) 小道負重前行”等一係列體(ti) 驗課程,著“紅軍(jun) 裝”、舉(ju) “紅軍(jun) 旗”、走“紅軍(jun) 路”、吃“紅軍(jun) 苦”,讓更多人身臨(lin) 其境感受到紅軍(jun) 長征路上的艱辛。

  “除了學院專(zhuan) 職教師,了解這段曆史的外聘講師、領導幹部、紅軍(jun) 後代都加入我們(men) 的師資隊伍。”上述負責人說,今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學院將進一步弘揚夾金山精神,推進紅色精品教學樹立新時代的精神豐(feng) 碑。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雪山草地見證大無畏的長征精神

    7月29日,四川省鬆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的紅軍長征紀念總碑。秦成勇說,這座高41.3米的紅軍長征紀念碑,既是紅軍長征在四川不凡經曆的紀念,也承載著紅軍長征的光輝曆史、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詳細]
  • 四川馬爾康:紅軍長征的“北上驛站”

    據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展示的史料記載:據不完全統計,馬爾康及周邊地區,支援紅軍糧食2000萬斤、各類牲畜20多萬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