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化作“及時雨”滋養“山海情” 見證小金縣的蝶變

發布時間:2021-02-22 10: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化作“及時雨”滋養(yang) “山海情”見證小金縣的蝶變
2018年,首批浙江安吉“扶貧茶苗”啟運四川青川。浙茶集團供圖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有一個(ge) “小金蘋果”的故事溫暖人心。

  主產(chan) 自小金縣的小金蘋果,曾囿於(yu) 品質和銷售渠道,收購價(jia) 僅(jin) 2角一斤,爛在地裏都沒人要,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民的心頭之痛。而如今,這蘋果成了當地增收致富的“寶貝”,能為(wei) 一個(ge) 家庭增收4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

  “逆襲”的背後離不開一場“及時雨”。在東(dong) 西協作的號角下,來自市場經濟先發省份的浙江省供銷合作社因地製宜地推介企業(ye) 就地實施產(chan) 業(ye) 援建,以己所能補援建地所需,見證了小金縣的蝶變,更譜寫(xie) 了一幕幕山海情誼。

  提品質:“標準化”使寶貝成“金”

  小金縣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部邊緣,有著群山環繞、亂(luan) 雲(yun) 飛渡的美景和藏族傳(chuan) 統的文化風俗。但曾經,這裏荒涼閉塞,屬於(yu) 全國貧困縣。

  2019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決(jue) 定小金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時任浙江紹興(xing) 上虞區供銷合作社大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電商部副總經理的張俊磊見證了小金縣的脫貧史。

  2018年,東(dong) 西協作的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張俊磊和21名援川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幹部走進了小金縣。

  如何改變山區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低的現狀,使特色、優(you) 質的“寶貝”走出大山,成為(wei) 助農(nong) 增收、脫貧致富的利器,是像張俊磊這些來自東(dong) 部地區的扶貧幹部們(men) 跨越山海所要完成的使命。

  “擴大銷路、助農(nong) 增收”,既是指南,又是任務。但當張俊磊考察當地種養(yang) 殖情況時就感受到,“擴大銷路”這看似簡單的四個(ge) 字,做起來並不容易。

  因為(wei) 對市場並不了解,當地農(nong) 民並沒有“標準化”的概念:果子甜度要達到怎樣標準,果徑大小要達到怎樣標準,如何去包裝才能保證運輸過程中不被損壞等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常識”都需要“普及”。

  “產(chan) 品質量標準化”成了張俊磊要做的第一件事。“隻有在各環節實現質量把控,才能達到東(dong) 部市場的要求,才能在市場推廣中有一定的競爭(zheng) 力。”

  為(wei) 此,他對接了東(dong) 部蘋果種植的技術專(zhuan) 家,從(cong) “源頭”開始,幫助小金蘋果提升銷路。等產(chan) 品能上架銷售,需要張俊磊張羅宣傳(chuan) 和銷售渠道,已經是半年以後的事了,“基礎打了大半年”。

  “升級後”的小金蘋果,單價(jia) 從(cong) 每斤2元賣到了6元,銷售量實現單周超10萬(wan) 斤。農(nong) 產(chan) 品不愁賣,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看到了市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深層次地激發了他們(men) 的內(nei) 生動力。

  “他們(men) 逐漸樹立了標準化的觀念,離開了我們(men) 的幫扶也有可能‘自力更生’,能夠獨立去和市場上別的產(chan) 品競爭(zheng) ,這點很重要。”回憶起扶貧這兩(liang) 年,張俊磊感慨良多,幫扶不僅(jin) 僅(jin) 是輸出資金、輸出渠道,理念的輸出成了東(dong) 西協作扶貧的關(guan) 鍵所在,也是能真正留在當地“最寶貴的財富”。

  優(you) 產(chan) 業(ye) :“小茶苗”成致富“大路子”

  彼時一起跨越山海的,不僅(jin) 有人力、資金,還有東(dong) 部的“寶貝”。

  “茶落在我們(men) 這裏,我們(men) 有錢進,有工作,我們(men) 喜歡啊,我們(men) 高興(xing) 啊。”在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一談起“白葉一號”,彝族大姐鄧方敏就很興(xing) 奮。

  浙江是茶葉出口大省,每年從(cong) 浙江出口的綠茶占中國出口綠茶的70%;貴州擁有中國最大茶園麵積,是優(you) 質茶的原料基地。這樣天然契合的產(chan) 業(ye) 基礎,為(wei) 譜寫(xie) “一片葉子”的致富故事奠定了土壤。

  故事要回溯到2018年,浙江湖州安吉黃杜村向貴州普安等3省4縣捐贈1500萬(wan) 株“白葉一號”,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茶集團”)承諾包銷10年,並在普安建起了加工廠。

  為(wei) 了讓這1500萬(wan) 株“小茶苗”成為(wei) 當地致富的“大路子”,“白葉一號”項目構建了一條完整的產(chan) 業(ye) 扶貧鏈。

  當地村民擔心沒有銷路,浙茶集團就簽署茶青購銷協議、投資建設茶產(chan) 業(ye) 園;農(nong) 民擔心茶葉種不起來,浙茶集團十餘(yu) 次派技術專(zhuan) 家實地指導,並在浙黔川鄂湘贛皖滇閩9省共建立了20餘(yu) 萬(wan) 畝(mu) 標準化茶葉供應示範基地;農(nong) 民擔心收入不能增長,浙茶集團積極探索“龍頭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貧困戶”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強化利益聯結分配方式……

  “‘白葉一號’就是一隻‘金雞’,種下去就會(hui) 下‘金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翁草村第一書(shu) 記歐三任說,通過種植“白葉一號”,村裏正在把山水林田以及苗族文化等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朝著茶旅融合的方向發展。

  2020年3月5日,“遠嫁”的“白葉一號”扶貧茶首次開采,從(cong) 共計5000畝(mu) 的“白葉一號”扶貧茶園裏采摘下來的鮮葉,第一次走進現代化的製茶車間。

  隨著2020年“白葉一號”首次銷售,以“攜茶”為(wei) 名的“脫貧致富茶”從(cong) 普安走到浙江,“白茶扶貧”的故事通過浙茶集團供銷網絡走向全國的一個(ge) 個(ge) 銷售終端。


小金縣村民正在打包小金蘋果。張俊磊攝

  續情誼:東(dong) 西協作再譜“山海情”

  當被問及小金縣脫貧前後的改變,張俊磊說:“村民生活條件改善了,參加村裏會(hui) 議積極了,更相信政府了,更積極擁抱變化了。”

  也正是接觸到了東(dong) 部地區的觀念,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實例,“再窮不能窮教育”的觀念慢慢“植入”到當地人的腦海。張俊磊說,小金縣的村民越來越重視教育,有的村民甚至會(hui) 把孩子送到外地去讀書(shu) ,希望他們(men) 未來能用知識,為(wei) 家庭致富,為(wei) 家鄉(xiang) 致富。

  隨著脫貧攻堅任務全部完成,扶貧隊伍陸續撤回,但山海情誼還在延續。

  2018年到2020年間,浙茶集團以“訂單模式”在湖北恩施州共收購優(you) 質大宗茶原料2000噸左右,涉及茶葉基地麵積49000畝(mu) 。隨著茶葉標準化生產(chan) 的推進,東(dong) 部的“訂單”會(hui) 更多的“飛”到西部,西部的好東(dong) 西,也會(hui) 更多地進入到東(dong) 部市場。

  回憶起這兩(liang) 年多的幫扶路,浙茶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坦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若想從(cong) 根本上實現脫貧,必須激發其內(nei) 生發展動力,而其中人最為(wei) 關(guan) 鍵,“扶智”“扶誌”最為(wei) 重要。

  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狀況改善後,西部地區的人們(men) 也“看上了”東(dong) 部的好東(dong) 西,浙江省供銷合作社也不僅(jin) 僅(jin) 把西部的好東(dong) 西賣到東(dong) 部,東(dong) 部的好產(chan) 品也正進入到西部市場,幫助當地人們(men) 改善生活。

  誌合者,不以山海為(wei) 遠。2021年已然到來,東(dong) 西協作、產(chan) 業(ye) 富農(nong) 的故事仍在續寫(xie) ,新的山海情誼篇章正在拉開序幕。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