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腳下飛出幸福歌
“黨(dang) 的陽光照天地,群眾(zhong) 笑顏與(yu) 日增,瑪沁兒(er) 女頌改革,奮力開創新佳績……”世代傳(chuan) 唱的傳(chuan) 統曲調,歌詞唱的卻是眼前的嶄新生活。
在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讚根村,藍天白雲(yun) 掩映下的草原上,幸福和感恩寫(xie) 滿藏族群眾(zhong) 燦爛的笑臉,融進悠揚的歌聲。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的扶貧產(chan) 業(ye) 孵化園內(nei) ,讚根村村民在製作手工藝品(2020年11月9日攝)。新華社發
讚根村裏曾經聽不到歡快的歌聲。全村有309戶112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是個(ge) 典型的牧業(ye) 村,除了牛羊養(yang) 殖,村民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以前,我家裏隻有10多頭牛,我和妻子也沒有技能,一年下來收入不到兩(liang) 萬(wan) 元,妻子和孩子生病隻能拖著,根本沒錢看病。”村民派娃回憶說。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官卻告訴記者,謀生渠道窄、收入低微、缺乏勞動技能是最主要的致貧原因。
2016年,讚根村到戶扶貧產(chan) 業(ye) 資金下達後,村民們(men) 將這筆資金投入到一家扶貧產(chan) 業(ye) 孵化園的民族手工藝公司參與(yu) 入股,同時,貧困戶接受手工編織技能培訓後到公司就業(ye)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昔日的牧民已成為(wei) 掙工資的產(chan) 業(ye) 工人。
地毯、掛毯、羊毛編織錢包、背包……各類產(chan) 品既蘊含民族特色,又迎合了現代生活需求,成為(wei) 備受追捧的“時尚新品”,不僅(jin) 賣到了西寧,公司還有了上海等地的訂單。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的扶貧產(chan) 業(ye) 孵化園內(nei) ,讚根村村民在製作手工藝品(2020年11月9日攝)。新華社發
“公司享受扶貧產(chan) 業(ye) 孵化園的優(you) 惠政策,現在有掛毯、地毯、箱包等20多種產(chan) 品,2019年銷售額超過80萬(wan) 元,貧困戶就業(ye) 人員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年底還有分紅。”官卻說。
產(chan) 業(ye) 發展紅紅火火,讚根村群眾(zhong) 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措洛原本是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同村人眼裏,措洛是個(ge) “愛喝酒的懶漢”,如今,踏實肯幹的他不僅(jin) 改掉了愛喝酒的習(xi) 慣,在公司一個(ge) 月有5000元收入,妻子在家放牧,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一想到自己做的背包賣到西寧,被城裏人背在身上,我特別有成就感。”措洛說。
“窮日子一去不返了,現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派娃說,現在他不僅(jin) 有公司的工資,還有跑出租車的收入,妻子治好病之後也在公司食堂打工,家庭年收入在10萬(wan) 元以上。
如今,村裏還成立了乳製品製作、飼草料種植的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突破百萬(wan) 元,村民的生活有奔頭、日子有盼頭、心中有希望,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寬闊。
2020年4月,瑪沁縣14個(ge) 貧困村、2286戶7574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在湛藍的天空下,巍峨的雪山邊,牧笛悠悠,五穀豐(feng) 登,這就是我的家。尊貴的客人,請您放慢腳步,駿馬奔騰,牛羊遍山,這就是我的家……”一首《頌故裏》回蕩在雪山腳下,唱出了群眾(zhong) 的心聲,成為(wei) 讚根村昂首邁入新時代的凱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