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襖”情結的全國人大代表:非遺傳承不能斷層 否則隻有皮毛難得精髓
“羊羔花盛開的草原,是我出生的地方,媽媽溫暖的羊皮襖,夜夜覆蓋著我的夢……”在中國藏族聚居區乃至更廣闊區域,一首《媽媽的羊皮襖》經久不衰。
但起初,這首歌另有其名。作為(wei) 這首歌的曲作者,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團長紮西多傑曾建議詞作者將歌曲改名。
“我覺得《羊皮襖》更有意味,像我這樣的藏族人都是從(cong) 羊皮襖裏走出來的,牧民離不開羊皮襖。”紮西多傑說,“又有人建議加上‘媽媽’,那就更溫暖。”
年近六旬的紮西多傑,是眾(zhong) 多兄弟姊妹中的老大。小時候,每逢村裏文藝演出時,紮西多傑站在隊伍最後模仿別人跳舞掙工分,慢慢也就學會(hui) 了舞蹈。
會(hui) 說話就會(hui) 唱歌,會(hui) 走路就會(hui) 跳舞,紮西多傑說,“玉樹人愛唱愛跳是天性”。
十四歲時,紮西多傑被招進玉樹州民族歌舞團,酷愛舞蹈的他,因手指條件較好而被要求學小提琴。
從(cong) 磁帶、VCD、CD,到如今的網絡……從(cong) 藝四十多年,拉小提琴、作曲、編舞的紮西多傑在當地小有名氣,他見證藏族風情歌舞傳(chuan) 播媒介的變化。與(yu) 此同時,來自偏遠藏鄉(xiang) 的年輕人,紛紛走向《星光大道》《中國好聲音》等廣闊舞台。
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紮西多傑奔走呼籲,傳(chuan) 統音樂(le) 、舞蹈等類型的“非遺”項目,本身就是集體(ti) 傳(chuan) 承而來,“現在,如果命名的一個(ge) ‘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沒能找到下一代,或者傳(chuan) 承並不好,那老傳(chuan) 承人走了,這個(ge) 項目就跟著走了”。
卓舞、伊舞(弦子舞)、熱巴舞、鍋哇舞(武士舞)是流行在玉樹乃至藏族聚居區的舞蹈。紮西多傑說,鍋哇舞是一種大型禮儀(yi) 性舞蹈,完全可以一個(ge) 人唱或跳,但不可能永遠單傳(chuan) ,而應該集體(ti) 傳(chuan) 承。
對此,他建議有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特色的少數民族地區,在既有的文藝團體(ti) 之上,應該加掛“非遺”劇團,“一個(ge) 劇團,花一筆經費,就可以辦兩(liang) 件事”。
這些年,紮西多傑已經在自己所在的玉樹州民族歌舞團開始做這件事,“我們(men) 尋訪農(nong) 牧區的傳(chuan) 承人,教青年一代”。
但很多人還向紮西多傑“抱怨”說,玉樹歌舞變了。紮西多傑認為(wei) ,這是傳(chuan) 承中出現了斷層,“我們(men) 應該考慮以前怎麽(me) 跳,現在又是怎麽(me) 跳。不能淡忘傳(chuan) 統歌舞的曆史文化背景,因為(wei) 每一個(ge) 動作都有表達的特定意義(yi) 。當了解這些後,跳起來更自在、更清楚。”
“這個(ge) 時代,要負起我們(men) 的責任,要想辦法,完整傳(chuan) 承下來。”紮西多傑說,歌舞當然得跟著社會(hui) 發展而變化,但不能光為(wei) 了好看而舞蹈。
但另一種現象,也讓紮西多傑焦慮。許多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等“非遺”項目進校園,紮西多傑認為(wei) ,初衷雖好,但恐怕“此消彼長”,讓青少年淡忘了家鄉(xiang) 的另一批“非遺”項目,如祖輩小時候唱的童謠和玩耍的遊戲,甚至沒有了再繼續創造童謠和遊戲的機會(hui) 。
“非遺傳(chuan) 承不能斷層,否則即便學到皮毛,也難真正掌握精髓。”紮西多傑認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要更專(zhuan) 業(ye) ,“隻是學會(hui) 了舞蹈的一個(ge) 特定符號,卻不知這個(ge) 符號的根在哪裏,這不叫‘傳(chuan) 承’。根丟(diu) 了,那這個(ge) 民族就很危險。”
今年,是十一年前經過大地震考驗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建政70周年,紮西多傑已經著手策劃奉獻一台不一樣的演出,展示70年發展成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人大代表鄭建英:涉藏地區鄉村振興需“借網” 盼更多“丁真”出現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雅拉鄉頭道橋村黨支部書記鄭建英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認為,涉藏地區鄉村振興需“借力”互聯網。[詳細] -
山裏花開——傈僳族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的故事
邁開腳板沿著山路走向學校、坐汽車奔向香格裏拉、當上全國人大代表來到北京……腳下的路在變,李金蓮為群眾服務的初心從未變過,一直在大山深處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