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最後的“變軌師”
“其實這不過是一份平平淡淡的工作罷了,這些年我要做的就是耐得住寂寞,有一份堅守。”對著鏡子整理工作服的王光華說道。作為(wei) 青藏鐵路公司西寧車務段甘河工業(ye) 站的一名扳道員,今年56歲的王光華從(cong) 事這份工作已經有11個(ge) 年頭了。
2月22日,王光華對著鏡子整理衣服。新華社記者 嚴(yan) 賦憬 攝
扳道員是鐵路大規模電氣化之前不可或缺的一個(ge) 工種。每當接到指令,他們(men) 需要手動扳動道岔,改變火車軌道路線,讓列車順利通行。因此,扳道員也被形象地稱為(wei) “變軌師”。
受運輸生產(chan) 限製,甘河工業(ye) 站是少數尚未實現自動化的車站。王光華與(yu) 他的同事們(men) 負責站內(nei) 9條專(zhuan) 用線18組道岔的轉換和保養(yang) 工作,風雨無阻,常年無休。他說:“對於(yu) 我們(men) 鐵路工作者,沒有節日這一說。”
一天的任何時候都可能有車通過,即使沒有車也需要嚴(yan) 陣以待。在鐵軌旁不足5平方米的扳道房裏,王光華的全部“家當”包括:一部電話、一把手電筒、一個(ge) 對講機和兩(liang) 麵信號旗。
當接到指令有車通過,王光華需要完成一係列動作:開鎖、推拉杆、扳道岔、落鎖、確認反饋。待火車過完道岔後,他返回扳道房,等候下一道指令。11年來,這套動作重複了上萬(wan) 次。
2月22日,王光華正在用力推動拉杆。新華社記者 嚴(yan) 賦憬 攝
“說白了,扳道員是一個(ge) 熟練工種。”王光華說。他認為(wei) 扳道員需要的不是高超的技能,而是強烈的責任心。如果道岔的位置沒有扳到位,列車變道時候就可能受到擠壓,發生事故。
自從(cong) 成為(wei) 扳道員以來,王光華時刻不忘最初學習(xi) 的工作守則:一看、二扳、三確認、四顯示。掛在牆上的這幾個(ge) 字始終銘刻於(yu) 心,每一次作業(ye) 時,他都要反複咀嚼,防止出錯。在重複的枯燥裏,王光華與(yu) 同事們(men) 克服孤獨,幹著一份終將消逝的工作。
2月22日,王光華沿著鐵軌正在巡檢。新華社記者 嚴(yan) 賦憬 攝
隨著電氣化、電腦控製等應用越來越普及,許多老的鐵路工種漸漸被機械取代。高原上的“變軌師”屈指可數,王光華和同事們(men) 也是青藏鐵路公司最後的一批扳道員,今年是他工作的最後一個(ge) 年頭:“本來去年就要退休了,但是現在缺人,領導讓我再堅持一年。”
站內(nei) 的道岔自動化改造慢慢提上日程,以前需要人力完成的扳道工作,以後隻需要坐在辦公室裏便能完成。王光華說:“這樣的改變是必然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扳道工終有淘汰的一日。”他雖然內(nei) 心感到不舍,但也明白這是時代發展使然。麵對新的變化,他鼓勵年輕人學習(xi) 新的技能,迎接新的工作。
退休之後,王光華打算好好陪伴家人。熱愛攝影的他想帶著妻子自駕遊,走出這小小的扳道房,去拍拍外麵的世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守衛機車安全的“娘子軍”
春運期間,她們守在機車旁,檢查設備安全性能、叮囑登頂工作人員,一站就是一整天,用耐心與細心守護著春運機車安全。[詳細] -
堅守“世界鐵路之巔”的衛士
高海拔伴隨著高挑戰,沱沱河站派出所民警時刻麵臨著嚴寒多變的氣候和高原疾病的考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喘不上氣,已經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體驗。[詳細] -
“生命禁區”裏的養路工
春運期間,青藏鐵路公司格爾木工務段唐古拉線路車間的養路工們堅守在平均海拔4900米的唐古拉山區,守護著這段海拔最高、災害最多的125公裏凍土線路,讓“天路”平穩延伸至高原深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