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眼科醫生董光明:三十載見證中國西部眼科飛躍

發布時間:2021-03-11 10:4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送“光明”的眼科醫生董光明:三十載見證中國西部眼科飛躍
圖為(wei) 董光明實施眼科手術。馬銘言 攝

  人們(men) 不禁向眼科醫生董光明提問:你是先取的名字,後搞專(zhuan) 業(ye) ;還是先搞專(zhuan) 業(ye) ,後取的名字?

  “這是父母起的名字。”董光明回答。

  或是某種緣分,“光明”果真幹了眼科醫生,並先後在地處中國西北的甘肅、青海兩(liang) 省,給人送“光明”三十多年,這使得他充滿成就感。

  在甘肅河西走廊工作三十年,又轉戰青海省西寧市,他說,“老家甘肅臨(lin) 夏和青海東(dong) 部地區生活習(xi) 慣、風土人情相近,有些地方口音相似,看到一些病患,親(qin) 切感油然而生。”

  董光明感慨於(yu) 新技術的應用,才有機會(hui) 送別人“光明”。


圖為(wei) 董光明實施眼科手術。馬銘言 攝

  “有一名藏族的老年性黃斑變性病患,從(cong) 剛開始電視不能看,到吃不了飯,直至生活不能自理,”如今,在西寧愛爾眼科醫院工作的董光明主攻眼底疾病,如老年性黃斑變性、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等眼底範疇的診療。他說,“大家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經過治療,老人家非常滿意。”

  送了“光明”的董光明,收到這位藏族老人最好的禮物——酥油,“我們(men) 也感覺到安慰。”

  但董光明也經常感到束手無策,“一些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到了晚期,我們(men) 眼睜睜看著一點也沒有辦法。”


圖為(wei) 董光明在科室診療。馬銘言 攝

  從(cong) 事眼科三十年,董光明越發覺得先進設備、前沿技術的應用,讓病患受益。“這也是我幹這一行的興(xing) 頭所在。以前很多設備隻是聽一聽,沒見過,現在UBM超聲顯微鏡,有很直觀的顯示。”

  如UBM、OCTA、歐堡等一批新設備的研發、使用,在董光明看來,“不能說是如虎添翼,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與(yu) 此同時,一大批先進技術得以發展和應用,“病患很直觀的能感受到,自己的眼睛哪裏出現問題。老百姓得到實惠,醫院也得到長足發展。”

  董光明認為(wei) ,眼科的發展,是一個(ge) 相對緩慢的過程,老百姓認可,但也有一些病患不滿意,認為(wei) 錢花了,但效果不明顯,“但有些病患能治療,有些的確治療不好。”

  “眼底病不像白內(nei) 障、青光眼那樣為(wei) 公眾(zhong) 熟知,但它卻是不可逆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大多數患者對眼病認知程度不高,就診時已因嚴(yan) 重眼部病變導致形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壞。”他說,“醫學知識壁壘高,醫患信息不對稱,患者就診不及時,是導致失明悲劇的重要原因。”

  董光明介紹,我國當下眼底疾病患者數量龐大,而眼底病醫生卻嚴(yan) 重不足。為(wei) 緩解專(zhuan) 業(ye) 醫生資源的稀缺狀況,應該注重眼底病科醫生的診療技術培訓和基層眼科醫生隊伍的建設。

  “醫療服務是一個(ge) 特殊行業(ye) ,作為(wei) 一名醫療工作者,就要時刻謹記使命,切實解決(jue) 老百姓的眼疾痛苦,絕不放棄一線光明的希望”。對於(yu) 下一個(ge) 五年,董光明充滿期待,幹勁更足。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