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亮:讓科學的種子在藏族孩子心中萌芽
沉浸於(yu) 強度關(guan) 聯成像研究的陳明亮。周俊超 攝
隻需一個(ge) 像素就能看清一種目標,為(wei) 了這種名叫“強度關(guan) 聯成像”的量子探測技術,陳明亮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堅守了14年。最近十年,為(wei) 了尋找理想的試驗環境,他和同事們(men) 來到青海湖畔,從(cong) 與(yu) 當地藏族民眾(zhong) 協調場地、鋪路、拉電線開始修建實驗基地,幾乎每年都有幾個(ge) 月駐守在雪域高原。“我是在大學畢業(ye) 時入的黨(dang) 。也就是在那時,我埋下了投身量子科研的心願。”身為(wei) 一名科研工作者,陳明亮將對黨(dang) 的忠誠與(yu) 熱愛,投入到對前沿科技的無盡探索之中。
在駐守高原的日子裏,陳明亮還將科學的種子播撒到當地藏族孩子心中。在他的發起下,上海光機所黨(dang) 支部為(wei)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xiang) 民族寄宿製完全小學的學生們(men) 送去科普課程,多年持續定向資助貧困學生。
“最讓我感動和開心的,就是看到這些孩子對科學充滿好奇。”因為(wei) 感動和堅持,陳明亮的兩(liang) 個(ge) 人生夢想“意外”完美融合:當實驗基地裏的“量子照相機”一步步走向實用,科學的種子也在青海湖畔生根發芽。
科研之夢:雪域高原拓荒建站,寂寞堅守研製“量子照相機”
時光回溯到2004年,陳明亮剛從(cong) 湖南師範大學畢業(ye) ,世界正處於(yu) 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夜。“當時,我有兩(liang) 個(ge) 滿懷激情的夢想:一是入黨(dang) 並成為(wei) 一名人民教師,去最艱苦的地方播撒人生的希望;二是投身量子科研,這將是新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科技領域之一。”
於(yu) 是,陳明亮將自己職業(ye) 生涯的第一站選在了雲(yun) 南麗(li) 江,成為(wei) 當地高校的一名物理老師。整整三年,他一邊為(wei) 學生講授量子物理的基礎課,一邊跑遍了雲(yun) 南大大小小村寨溝壑。為(wei) 了更接近量子科技的前沿,他報考了上海光機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生。
量子成像通俗地說,就是讓一台高分辨率照相機為(wei) 一個(ge) 它本身並不能看到的物體(ti) 成像。倘若有了“量子照相機”,醫院就可以使用更低劑量的X光輻照實現更高成像分辨率,由此識別那些不易被發現的人體(ti) 軟組織損傷(shang) 和病變;環境偵(zhen) 察時,就能輕而易舉(ju) 地分辨出空中的一個(ge) 小亮點究竟是一隻鳥還是一架飛機或一群飛機。
為(wei) 了實現這個(ge) 夢想,陳明亮在光機所學科帶頭人韓申生研究員的帶領下,與(yu) 師兄弟們(men) 一起,開始了艱苦攻關(guan) 。為(wei) 滿足某些測試條件,他們(men) 在青海湖畔尋覓到一處高海拔、地域開闊的地方開展實驗。2012年起,陳明亮挑起實驗室青海野外試驗負責人的擔子,開始了“拓荒”生活。
初到青海湖,那裏沒有任何基礎設施。大家就將大集裝箱改裝成“移動實驗室”:儀(yi) 器設備幾乎堆滿了所有空間,餘(yu) 下的地方隻夠四個(ge) 人擠在一起站著。等卸下儀(yi) 器,便可有“半個(ge) 房間”,供他們(men) 在野外值守時休息。
為(wei) 了運輸設備到試驗場地,陳明亮帶著團隊和當地牧民一起,用砂石鋪路、建設基地,還挖土坑、撒鹽為(wei) 用電設備布設接地線路,甚至自己埋電線杆架設高壓線路為(wei) 設備供電。為(wei) 了獲取不同天氣條件下的設備成像數據,在高原的強烈日照下,他們(men) 的皮膚曬脫了一層又一層。
2013年,采用強度關(guan) 聯成像技術的世界首台單像素三維照相機在上海光機所量子光學實驗室誕生。不過,這台相機成像一次需要兩(liang) 分鍾,經過團隊持續攻關(guan) ,不斷提升技術參數,目前它已具備實時成像能力,而且在水下成像方麵也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基礎科研的枯燥與(yu) 艱苦,隻有經曆了才知道,日複一日的寂寞堅守也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十幾年間,光機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裏,一屆屆學生來了又走,隻有極少數留了下來。麵對各種誘惑,現在已是副研究員的陳明亮一直堅持著沒有離開。留下的動力,依然是入黨(dang) 時內(nei) 心火熱的夢想,那份對量子科研的熱愛:“一項前沿技術從(cong) 原始創新到它真正走到應用,大概需要15年到20年的時間。不看到那一天,我總覺得不甘心。現在,這項技術離它的應用越來越近了”。
教師之夢:科普點亮“七彩之光”,牧民孩子收獲人生自信
堅持一份對前沿探索的執著初心,陳明亮始終不曾忘記自己另一份與(yu) 入黨(dang) 誓言共存的初心——在最艱苦的地方播撒人生的希望。
在雪域高原白手起家,建立野外實驗基地,少不了與(yu) 當地牧民打交道。陳明亮發現,那裏的孩子特別喜歡激光筆、LED手電筒之類的小玩意兒(er) ,對外麵的世界懷著十二分的憧憬。
帶著一份好奇,陳明亮走進了這些牧民孩子的家。“撿牛糞、燒雪水,對他們(men) 而言就是生活的日常。”走進當地小學,透過這群深山裏貧困牧民家庭孩子臉上略帶自卑的木訥,陳明亮看到了一個(ge) 個(ge) 渴望知識的眼神。於(yu) 是,他想到通過黨(dang) 建的方式,將所裏的科普課程帶到青藏高原孩子們(men) 的課堂。
2017年起,在上海光機所黨(dang) 委的支持下,陳明亮帶領所裏的科普誌願者隊伍,為(wei) 青海泉吉鄉(xiang) 民族寄宿製完全小學送來了光機所原創光學前沿科普課程“七彩之光”,課程覆蓋三到六年級15個(ge) 班級的近600名學生。
“神奇的激光”“激光通信”“藍光LED”“魅力晶體(ti) ”等科普課,打開了高原孩子們(men) 的眼界,組裝太陽能電池發電燈、點亮LED燈泡等有趣小實驗更是點燃了好奇,讓孩子們(men) 興(xing) 奮不已。五年多來,陳明亮和同事們(men) 帶去的科普教具堆滿了學校的小倉(cang) 庫,其中還包括較大口徑的望遠鏡縮比模型,以及由上海光機所發明的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的模型。
“其實,這些孩子的記憶力、理解力並不比城裏孩子差,能否讓他們(men) 到上海來看看?”陳明亮沒想到自己的建議得到所裏的支持,2018年5月,四名藏族小學生被接到上海,除了參觀科技館、東(dong) 方明珠,還見到了平時難得對外開放的空間冷原子鍾鑒定件等“國之重器”。如今,每年去青海做實驗,陳明亮都會(hui) 抽空與(yu) 這些孩子聚餐,還會(hui) 到他們(men) 家去坐坐。
人物小傳(chuan)
陳明亮,1982年10月出生,200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學習(xi) ,2012年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後留所工作至今,從(cong) 事強度關(guan) 聯成像激光雷達學習(xi) 和研究工作14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我也想當科學家!一堂科普課串起上海光機所與青海藏族小學的七年之緣
今年上海科技節的實驗室開放日,上海光機所特別邀請四位來自青海省的藏族小朋友,前來切身感受科學魅力。他們怎會千裏迢迢來到上海,成為上海光機所的小嘉賓?這還要從七年前青海湖畔的那次實驗說起……[詳細] -
給300多位藏族學生上光學科技課,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把科普送進青海
在教室的一頭接上話筒,把聲音信號調製到激光信號上,在教室的另一頭接受光信號,就能聽到聲音。這是日前發生在青海省海北州泉吉鄉民族寄宿製完全小學的一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