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長江源頭“生態課”:回歸大自然 溯源故土親情

發布時間:2021-05-20 11: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長江源頭“生態課”:回歸大自然溯源故土親(qin) 情
圖為(wei) 治多縣第一完全小學老師猛德為(wei) 學生上生態道德課。胡貴龍 攝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海拔近4700米的索加鄉(xiang) ,頭頂天空湛藍,呼嘯的風吹得人睜不開眼,但索加鄉(xiang) 寄宿小學的校園裏未見一片被刮起的紙屑。

  “學生們(men) 平時把紙盒、飲料罐等廢品分類回收,獲得的積分兌(dui) 換成學習(xi) 用品,漸漸養(yang) 成愛護環境的習(xi) 慣。”該校副校長洛鬆求英對記者說。

  近日,中新網記者赴“長江源頭第一校”——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xiang) 寄宿小學。


圖為(wei) 治多縣第一完全小學學生認真聽講。潘雨潔 攝

  洛鬆求英介紹,該校自2015年起開設“生態課堂”,每周安排理論和實踐課程,培養(yang) 學生綠色、節約、愛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激發潛在的環保情感。

  治多縣是長江的發源地,生態地位重要。近年來,當地積極開展生態教育,在中小學推廣《家住三江源》教材,組織“我是小小環保衛士”等戶外活動,舉(ju) 辦生態保護講座及環保征文比賽。2018年,治多縣吉尕小學被命名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青少年生態道德教育基地。

  上海市退休教師葉紅每年都去吉尕小學開展環保實踐,“學校教室的牆麵被綠色剪紙裝點,孩子們(men) 的山水花鳥手繪、環保主題板報,無一不體(ti) 現對自然、對家園的熱愛。”她說。

  “我們(men) 還在操場後麵的草地上開辟‘種植園’,學生們(men) 在那裏觀察昆蟲和動植物生長,每年春融時節組織大家清理縣城河道垃圾,保護源頭水。”吉尕小學生態教室老師鬧布智美介紹。

  10歲的才讓就讀於(yu) 治多縣第一完全小學,平時喜歡拍照的他有著自己的“得意之作”:一張振翅起飛的天鵝照片。

  “這是去年6月,我跟爸爸在索加鄉(xiang) 挖蟲草時拍到的,”才讓回憶,“我邊走邊拍,也提醒爸爸將掀起的草皮覆蓋好,挖出來的土要回填,垃圾隨身攜帶、不能留在草山上。”

  旱獺、隼、小鹿、藏羚羊、野犛牛…生態道德課堂上,才讓和同學們(men) 爭(zheng) 相展示著自己拍攝的“環保作業(ye) ”,老師猛德告訴記者,今天上課的主題是“親(qin) 父母、親(qin) 天地、親(qin) 故土”。


圖為(wei) 治多縣第一完全小學學生分享拍攝的野生動物照片。潘雨潔 攝

  “如果孩子們(men) 的生命是一棵樹,生態課堂是枝條,心靈的‘環保’才是根,枝條從(cong) 根中汲取營養(yang) ,”猛德說,“同樣地,現代教育也是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根,拍照片、撿垃圾…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wei) ,背後都維係著對大自然最樸素、最深厚的情感,說到底,就是人對父母、對祖輩、對故土的感情。”

  自由發言時,學生們(men) 心中都有一番關(guan) 於(yu) “未來”的憧憬,有人想去三亞(ya) 看“海上日出”,有人想當主持人登上大舞台,但才讓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我想給村裏建個(ge) 帶電的防熊柵欄,這樣早上去擠奶的牧人就不會(hui) 被棕熊攻擊,”才讓說,“爸媽希望我今後考去大城市上學,不做‘井底之蛙’,但工作以後,我還是想回到家鄉(xiang) 。”

  “我們(men) 讀書(shu) 、學習(xi) 的目的,並不是要全部離開故鄉(xiang) 、留在城市,而是不論身處何地,都不能忘記自己從(cong) 哪裏來,不能忘記生我養(yang) 我的這方天地、草原和牛羊。”下課前,猛德對學生們(men) 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