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新華全媒+|39個孩子一個“家”

發布時間:2021-06-03 16:50:00來源: 新華社

   穿上藏袍唱歌舞蹈,6歲的紮西納木甲第一次在幼兒(er) 園與(yu) 38名同學一起過了“六一”兒(er) 童節。笑聲從(cong) 貢巴幼兒(er) 園傳(chuan) 出,飄向校門外的青青草原。


紮西納木甲正在主持節目。新華社記者 張百慧 攝

   紮西納木甲來自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郎木寺鎮貢巴村。過去,草原孩子的童年隻屬於(yu) 草原。由於(yu) 當地缺少幼兒(er) 園,他們(men) 的幼年生活大多是玩耍、放牧、拾牛糞,上了小學才能過上集體(ti) 生活。

   由於(yu) 缺乏學前教育的過渡,在草原上“野”慣了的孩子們(men) 在收獲自由的同時,也在上學後遇到了很多難題:紀律性較差,很難集中精力學習(xi) ,大多內(nei) 向羞澀,不願與(yu) 人交往。

   紮西納木甲的變化從(cong) 去年開始。離家幾公裏外,貢巴村的第一所幼兒(er) 園建成了。帶著欣喜與(yu) 期盼,他成了幼兒(er) 園的第一批小朋友。


貢巴幼兒(er) 園的小朋友。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

   科學、健康、藝術……多樣的課程讓紮西納木甲的生活繽紛起來。最開心的是手工課,他和小夥(huo) 伴們(men) 拿起畫筆和工具包,用小手創造出小屋子、小老虎、小帽子等各種小玩意兒(er) 。

   不到一年時間,變化在39個(ge) 孩子身上悄然發生:從(cong) 不會(hui) 排隊到能撐起一台“六一”演出;從(cong) 課堂上嘰嘰喳喳到齊刷刷地說“小眼睛,看老師”然後迅速安靜下來;從(cong) 遇見生人羞澀膽小到主動為(wei) 他人提供幫助……


親(qin) 子互動遊戲。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

   今年的“六一”活動上,貢巴幼兒(er) 園的小朋友們(men) 表演了藏族歌舞、《三字經》朗誦等精彩節目。小男孩們(men) 穿上藏袍、戴上氈帽,活潑地跳起鍋莊。小女孩們(men) 盛裝打扮,頭上用彩色頭繩編滿了小辮兒(er) ,腰間特色銀飾叮當作響。親(qin) 子互動遊戲笑聲不斷,欄杆外的老阿媽看得興(xing) 致盎然。


做完遊戲後臉上貼滿貼紙的小朋友。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

   這也是紮西納木甲的歡樂(le) 一天。“我今天不僅(jin) 唱了歌、跳了舞,還當了主持人,為(wei) 大家送上了祝福。”他說。

   “小紮西剛來的時候,普通話說不利索。現在他特別自信,語言流暢,各方麵進步都很快,已經成為(wei) 班上的‘擔當’。”老師黎世霞說。


紮西納木甲正在與(yu) 老師互動。新華社記者 張百慧 攝

   在母親(qin) 色措機眼裏,小家夥(huo) 在上幼兒(er) 園之後帶給了她太多驚喜。“得知他要當主持人,我特別擔心,生怕他出錯。沒想到一切非常順利,我真的很高興(xing) 。”

   孩子們(men) 的點滴進步、歡聲笑語的小課堂,與(yu) 不收學費、每天提供營養(yang) 餐、有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幼師一道,成為(wei) 貢巴幼兒(er) 園最好的招生廣告。

   “剛開始招生有點困難,一些家長覺得孩子玩兒(er) 慣了,哭鬧著來上幼兒(er) 園覺得不放心。這批孩子來了以後,家長慢慢意識到了幼兒(er) 園的好處,一些人還想讓孩子轉學來我們(men) 這裏。”園長道傑加說。


盛裝打扮的藏族小女孩。新華社記者 張百慧 攝

   碌曲縣教育局副局長祁加道吉說,近年來,國家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牧區群眾(zhong) 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碌曲縣的幼兒(er) 園從(cong) 2010年的2所,增加到現在的30所,學前幼兒(er) 入園率超過96%。其中鄉(xiang) 村幼兒(er) 園就有28所。”


貢巴幼兒(er) 園師生合影。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

   草原上,白雲(yun) 邊,幼兒(er) 園。這斑斕的童年,或許會(hui) 是39個(ge) 孩子一生難忘的記憶。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